戊辰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戊辰戰爭(1868年-1869年,慶應4年/明治元年-明治2年)是日本歷史上在王政復古中成立的明治新政府擊敗江戶幕府勢力的一次內戰。1868年乃戊辰年,故有此名。[1]
戰爭經過
衝突開始
1867年11月9日至1868年1月3日(慶應3年12月9日),倒幕派在朝廷發起宣告將政權交歸天皇(大政奉還)。新政府於小御所會議上要求幕府將軍德川慶喜向朝廷返還官位和領地(辭官納地)。
此事刺激了幕府,更激化了雙方的對立。會津藩、桑名藩的藩兵以謁見天皇為名從大坂向京都進軍,同時,以薩摩和長州兩藩軍隊為主力的政府軍亦重兵集結,雙方在京都南郊的鳥羽、伏見爆發武裝衝突,即鳥羽伏見之戰。薩長軍獲得壓倒性軍事勝利,倒幕派掌握了新政府的實權,並宣布大將軍德川慶喜為朝敵。
慶應4年1月6日,德川慶喜放棄大阪城,由海路逃往江戶。失去指揮官的幕府軍隨即潰散。
江戶開城
1月31日,朝廷發布討伐德川慶喜的命令。2月3日,剝奪了慶喜的官職;9日,由西鄉隆盛擔任總參謀的東征軍以薩摩、長州等藩兵為主力,相繼從京都出發。3月12-13日,東征軍諸路接近江戶,決定3月15日發起總攻。幕府主戰派要求決一死戰,但幕府重臣勝海舟看到了民心向背的嚴重形勢,與薩長軍統帥西鄉隆盛談判成功,勸說德川慶喜投降。4月21日,新政府軍和平接收江戶,軟禁德川慶喜,但德川家得以延續。
此後內戰擴大到東北地方。政府軍先後平定了彰義隊、奧羽越列藩同盟、蝦夷共和國等舊幕府殘餘勢力。
東北列藩的抵抗
8月的會津戰役是戊辰戰爭中的一場關鍵戰役。政府軍3000人迂迴突襲會津藩的若松城,戰鬥歷經1個多月;9月22日,松平容保率會津藩開城投降。會津藩戰死3000人。戰後會津藩被遷移到斗南藩(今青森縣)。
箱館戰役
由前幕府海軍奉行榎本武揚在北海道所成立的蝦夷共和國政權,與明治政府軍交戰,之後幕府軍戰敗,土方歲三戰死。明治二年5月17日(陽曆1869年6月26日),榎本決定五稜郭開城投降,並於5月18日轉交給政府軍陸軍參謀黑田清隆,成立一百多天的蝦夷共和國宣告結束。至此幕末內戰「戊辰戰爭」在德川幕府及其殘餘勢力的失敗、新政府軍的勝利之下告終。
參考文獻
- ↑ 《戊辰戰爭》:新選組「一番隊組長」沖田總司短暫的一生,thenewslens,2019/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