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仁王護國般若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3年5月17日 (三) 05:32 由 正反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讲解
前往: 導覽搜尋
 仁王護國般若經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分二卷八品,唐代佛經翻譯師不空所譯。 該經講述了「仁王護國」的道理,所以又稱《仁王護國經》、《新譯仁王經》、《仁王經》。本經文字簡約,義理豐富,傳入中國,先後共有四譯,即晉竺法護姚秦鳩摩羅什、梁真諦、唐不空等譯。 此四種譯本,晉、梁二譯已經失傳,僅存秦譯和唐譯。 秦譯和唐譯內容相同,僅文字略異。

簡介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又稱《仁王護國經》、《新譯仁王經》、《仁王經》。唐代不空(705-774)三藏譯。

不空法師為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密教付法第六祖,南印度師子國人,唐玄宗開元八年(720)抵洛陽。天寶五年(746)為玄宗灌頂,住淨影寺。代宗時,曾於太原五台山建密教道場,展開傳教活動。 開元以來,所譯經典有七十七部一0一卷。對確立梵語與漢字間嚴密的音韻對照組織的功勞甚鉅。又與善無畏金剛智並稱開元三大士。 大曆九年示寂,世壽七十。「仁王護國」,是說仁王見眾生痛苦,生起憐愍的心,因此施予自在力而保護之,稱為「仁王護國」。 「般若波羅蜜多」,是六度中的一度,能使眾生從苦惱的此岸到達涅盤的彼岸,也就是借着般若法船,能護送一切眾生安穩到達彼岸,恆受妙樂。 因此,般若是能仁其國,能護其國的秘密要法。 本經是以佛陀為印度波斯匿王等十六大國國王說示如何守護佛果、修持十地善行,及守護國土的因緣,而講說受持讀誦此經可息災得福,使一切世間有情安穩康樂。 《仁王經》與《法華經》、《金光明經》並稱為護國三經。

八品

本經分為二卷八品。

一.序品:是三科中的序分,說明仁王般若法會發起的因緣。

二.觀如來品:本品主旨在彰顯如來的果德,使眾生對福慧具足,清淨莊嚴的佛果,生起渴仰希求的心。 又本品以內空、外空、內外空,乃至佛果空等,廣顯般若空理。 如經中說:「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一切諸法皆空。」 佛陀說諸法皆空,原是為了破除一切有執,但是又恐眾生執着空見,否定一切善惡因果,因此又說:「諸有為法,法集故有,受集故有,名集故有,因集故有,果集故有,六趣故有,十地故有,佛果故有,一切皆有。」 說明諸法是緣起無自性的,所以能顯現如幻假有的諸法差別相。 如果能從如幻假有的諸法差別相上,照見諸法畢竟空寂,說空不落斷滅,談有不執實常,「不觀色如」,「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如此「無二無別,猶如虛空」,則能體見如來。

三.菩薩行品:前品彰顯如來的果德,此品明其修因。 有因有果,有廣大的菩薩行因,才能感得無上清淨萬德莊嚴的佛果。 因此本品初以「依五忍法,以為修行」,繼而將五忍法開為十四忍,說明三賢十地菩薩所修所斷。 此十四忍是趨向佛果的大道,如經中說:「此十四忍,十方世界,過去現在,一切菩薩所修所行,一切諸佛之所顯示,未來諸佛菩薩亦復如是,諸佛菩薩不由此門得一切智者,無有是處。」 並且以「自所行處,及佛行處」,教化一切眾生;又「以幻化身,而見幻化,正住平等,無有彼此,如是觀察,化利眾生」,說明雖化度一切眾生,而能不着能化所化之相。

四.二諦品:本品主旨在說明二諦非一非異,二諦皆空的道理。 諸佛出世,依證二諦而說法; 菩薩修行,依解二諦而修行; 眾生流轉,依迷二諦而流轉。 二諦,就是「寂滅勝義空」的勝義諦和「諸法因緣有」的世俗諦。 諸佛說一切世間眾生法,說一切出世菩薩法,都是依二諦而說。 隨順世間,安立名相,意在顯示最勝第一義,因此,離世俗諦無勝義諦,無勝義諦則不必安立世俗諦。 如經中說:「解心見無二,求二不可得,非謂二諦一,一亦不可得。」 又說:「幻化見幻化,愚夫名幻諦,幻師見幻法,諦幻悉皆無。 若了如是法,即解一二義,遍於一切法,應作如是觀。」 所以佛及眾生、染與淨、一與二、煩惱與菩提、有為與無為,平等無二。

五.護國品:前三品明內護,是護出世間法(護佛果、護十地行),此品明外護,是護有情器世間國土(護國)。《觀如來品》中,波斯匿王請示佛陀護國法門,佛陀卻先為波斯匿王宣說護佛果、護十地行。 這是因為五趣雜居地是眾生共業所招感的,因此,要護國,首先必須對三寶的不可思議功德生起信心,有了信心,自然能行善持戒,如此一來,自然可以護人護國。 本品宣說護國的法門是應當要受持讀誦講說本經,如經中說:「一切國土,若欲亂時,有諸災難,賊來破壞,汝等諸王應當受持讀誦此般若波羅蜜多,嚴飾道場,置百佛像,百菩薩像,百師子座,請百法師解說此經,於諸座前然種種燈,燒種種香,散諸雜花,廣大供養衣服臥具,飲食湯藥,房舍床座,一切供事,每日二時講讀此經,若王、大臣、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聽受讀誦,如法修行,災難即滅。」 受持讀誦此經,不但可以消除國難,個人厄難也可以消除,所求如意。 如經中說:「一切所求,官位富饒,男女慧解,行來隨意,人天果報,皆得滿足,疾疫厄難,即得除愈。 杻械枷鎖,撿系其身,皆得解脫。 破四重戒,作五逆罪,及毀諸戒,無量過咎,悉得消滅。」 釋提桓因退頂生王軍,普明王感化斑足王,五千國王誦此經,現生獲報,都是修此法門免難獲益的明證。

六.不思議品:內護修證,外護國土,都離不開般若法門。 般若的甚深妙理,非口所能宣說,非心所能測度,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本品借散花之不可思議神變,而彰顯其非思議可及的德用。 又世尊為大眾示現一多無礙,大小兼容,淨穢不異,剎土互攝,聖凡無礙等不可思議神通,是因指見月,借事顯理,是說示萬法無自性的般若實相妙理。

七.奉持品:《菩薩行品》中,詳明諸位菩薩的化處及所化眾生,略明菩薩的所修法及所斷障。 本品則略明化利眾生,詳明所修法和所斷障。 經中說,十三觀門是三賢十聖的行法。 修持此十三觀門者,則稱為十三大法師。 配之於五忍,則於伏忍、信忍、順忍、無生忍,各有上中下三種忍,共為十二,又加寂滅忍的下忍為十三。 又修持此十三觀門者為大法王,應當如佛一般而受供養。 《護國品》中略明諸難的生起,本品則廣明諸難發生的景象,以及災難產生的原因。 災難有七種: 日月失度難。 星辰失度難。 諸火焚燒難。 時候失度難。 大風數起難。 天不下雨難。 賊來侵國難。

災難生起的原因是: 不孝順父母。 不敬事師長、沙門、婆羅門。 國王、大臣不行正法。 災難起時,諸國國王如果能供養般若正法,建立三寶,佛?五方菩薩摩訶薩往護其國,令其國界,無諸災難。

八.囑累品:本品是屬流通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能否久住世間,化利一切眾生,端賴佛弟子是否依法修持,護持弘揚。 所以世尊每於法會最後,必囑咐菩薩、比丘、及諸大眾要受持讀誦,為人解說,使佛法能廣為流通,世代不絕,普利有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