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呼兰区

蕙質蘭芯讨论 | 贡献2023年5月5日 (五) 15:20的版本 简介

呼兰区

简介

隶属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位于黑龙江南部,松花江北岸,南濒江阿城区宾县相望,东临巴彦县,西毗肇东市,北接绥化市、兰西县。总面积2197平方千米。 呼兰区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女作家萧红的故乡,素有“江省邹鲁”、“满洲谷仓”之美誉。200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 2018年,呼兰区下辖16个街道、7个镇、3个乡、1个农垦 。2017年,呼兰区户籍人口60.7869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4.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7.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7.9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9.7:37.1:4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156元。

[1]

目录

1 历史沿革 ▪ 地名由来 ▪ 建置沿革 2 行政区划 ▪ 区划沿革 ▪ 区划现状 3 地理环境 ▪ 位置境域 ▪ 地质构造 ▪ 地形地貌 ▪ 气候特征 ▪ 水文概况 ▪ 土壤类型 ▪ 自然灾害 4 自然资源 ▪ 水资源 ▪ 土地资源 ▪ 植物资源 ▪ 动物资源 ▪ 矿产资源 5 人口 6 经济 ▪ 综述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7 交通运输 8 社会事业 ▪ 科技事业 ▪ 教育事业 ▪ 文化事业 ▪ 体育事业 ▪ 卫生事业 ▪ 劳动就业 ▪ 基础建设 9 历史文化 10 风景名胜 11 所获荣誉 12 著名人物

目录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呼兰因呼兰河得名。呼兰,一说是女真语“忽剌温”的音转;一说是满语“烟囱”。

建置沿革

旧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在呼兰区境内活动,其社会发展已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先秦时属息慎。 汉代属夫余国。 北魏属勿吉。 南北朝属豆莫娄。 隋属黑水靺鞨。 唐属黑水都督府。 五代属契丹(辽)东京道铁骊部,为徒单部、纥石烈部所在地。 金属上京会宁府,诞生最早的村落胡剌温屯。 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

明属奴尔干都司兀者诸卫及塔山卫,后为海西女真活动中心地区,明末由建州女真、后金统辖。 清初属盛京内务府、宁古塔将军;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属黑龙江将军,在呼兰河流域设卡伦8处,其一在呼兰河口。清雍正十二年十二月初三(1734年12月27日),清廷批准设立呼兰城,呼兰始有建置,直隶黑龙江将军。同治元年(1862年),置呼兰厅,与呼兰城分疆而治,呼兰厅是呼兰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也是黑龙江省设立民官之始。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1905年1月),清廷批准设呼兰府。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呼兰府,改设呼兰县,隶属黑龙江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隶属伪满洲国黑龙江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改属伪滨江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伪哈尔滨特别市。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撤销伪哈尔滨特别市,改属伪滨江省管辖。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隶属苏联红军军事管制下的滨江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中共地下党组织以和平方式接收呼兰县政权,民主的呼兰县政府诞生,隶属滨江省哈北专员公署。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呼兰宣布自治,脱离国民党政权设立的松江省政府。同年4月,中共领导的松江省政府成立,呼兰县隶属松江省哈北专员公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哈北专员公署撤销,隶属松江省政府。 1954年8月,隶属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后的黑龙江省。 1956年3月,隶属黑龙江省绥化专署。 1958年8月,隶属哈尔滨市。 1965年6月,隶属松花江专区。 1983年9月,隶属哈尔滨市。 2004年2月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呼兰县,设立哈尔滨市呼兰区,以原呼兰县行政区域(不包含乐业、对青山2个镇)为呼兰区的行政区划。同年5月30日,呼兰区举行挂牌仪式。 [2]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6年3月,呼兰县共设2镇,35乡。 1958年3月,撤销城子、平坊、呼口、七佰、望山、西沈、薄荷、裕民8个乡,呼兰县有29个乡镇。 1958年9月,呼兰县撤销乡镇建制,成立10个公社。 1959年,乐业和对青山公社划给哈尔滨市道外区,呼兰县有8个公社。 1961年5月,经哈尔滨市批准,呼兰县8个公社调整为16个公社。 1994年呼兰县329个行政村调整为336个,其中白奎镇增加3个、孟家乡增加2个、许堡乡和西井乡各增加1个。 1995年8月,方台、大用两乡撤乡设镇。 1996年6月,腰堡、莲花两乡撤乡设镇。 1996年,呼兰县辖12镇9乡。 1999年12月,长岭、双井两乡撤乡设镇。调整后,呼兰县辖14个镇、7个乡。 2001年2月,呼兰县21个乡镇调整为16个。其中利民镇、腰堡镇撤销并入呼兰镇,西井乡撤销并入康金镇,台屯乡撤销并入乐业乡,李家乡撤销并入对青镇,对青镇改称对青山镇。同年8月,将呼兰县336个行政村调整为194个。 2002年10月,乐业乡撤乡设镇。 2003年末,呼兰区辖16个乡镇,其中镇13个,乡3个。下设12个街道、194个行政村,581个自然屯。 2010年末,呼兰区辖8个街道、8个镇、3个乡,共有168个行政村、38个社区。

区划现状

截至2018年,呼兰区下辖16个街道、7个镇、3个乡,另设有1个农垦=。呼兰区人民政府驻新城区南京路8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名称 230111001000 呼兰街道 230111002000 兰河街道 230111003000 腰卜街道 230111004000 利民街道 230111005000 康金街道 230111006000 双井街道 230111007000 建设路街道 230111008000 学院路街道 230111009000 长岭街道 230111010000 沈家街道 230111011000 南京路街道 230111012000 裕民街道 230111013000 裕田街道 230111014000 裕强街道 230111015000 萧乡街道 230111016000 公园路街道 230111105000 二八镇 230111106000 石人镇 230111107000 白奎镇 230111109000 方台镇 230111110000 莲花镇 230111111000 大用镇 230111114000 利业镇 230111201000 杨林乡 230111203000 许卜乡 230111205000 孟家乡 230111579000 呼兰农垦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呼兰区位于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市城区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下游,东滨漂河、少陵河与巴彦县为邻,东南与道外区、宾县隔松花江相望,南与松北区接壤,西濒呼兰河与松北区相邻,西北濒泥河与兰西县为邻,北及东北以泥河、大荒沟为界与绥化市、巴彦县毗邻。介于东经126°25′―127°19′,北纬45°49′―46°25′之间,总面积2229平方千米。距哈尔滨市政府4.5千米。

地质构造

呼兰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松嫩沉降带东部隆起区的边缘。自中生代中期开始大面积沉降,随沉降运动的加剧,沉积了巨厚的白垩纪陆相含油碎屑岩。新生代早期境内开始缓慢上升,所以缺失新生代第三纪地层。进入第四纪以后,随着地壳间歇性升降运动,形成略有起伏的凹状盆地(属于绥化凹地的一部分),沉积成第四系松散地层,厚度约30—100米。基底(老地层)北东和北西向的2组构造断裂,将境内割裂成几个大断块。进入第四纪后,这些断块仍存在继承性的垂直升降震荡性活动,对境内地貌景观及第四纪沉积物的分布产生深远影响。 [7]

基岩地质构造

隐伏于境内前第四系地层中的断裂构造,主要有北东、北西2组,并构成境内地块构造的基本框架。 1、北西向隆起:自沙力一团山子脉团状隆起,轴向北西45°—70°,由下白垩系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地层组成,倾角平缓,褶皱形态明显。 2、北西向断裂:本组断裂以张扭性断裂居多,分布在呼兰河、公家沟、漂河、少陵河断裂带上。 ①呼兰河断裂:本断裂与阿什河断裂属同一断裂,即阿什河断裂向西北延伸而成,并切穿前第四系(包括白垩系)老地层。 ②公家沟断裂:位于方台、西井、康金等乡镇境内,北西走向,向北延伸递变为北西乃至南北走向。 ③漂河一少陵河断裂:位于呼兰、巴彦两县交界,断裂沿两河谷自南东向西北展布,断裂两侧次一级羽状断裂发育,其中东侧有燕山期酸性黑云母花岗岩出露于地表,西侧"U"型沟壑发育,至公家沟西部逐渐减弱。 3、北东向断裂: ①松花江北岸断裂:位于阿什河、呼兰河与松花江汇流以西的松花江北岸,断裂自北东70°向南西展布,断裂形成于白垩纪早期。 ②泥河断裂:位于泥河北岸,沿泥河与呼兰河交汇处向南西、北东向展布,断裂两侧均有下白垩系不同组的地层出露。北侧(泥河右岸)沿其走向陡坎明显,其中有呼兰李家乡及兰西县、绥化市等阶地。南侧地下水露头呈串珠状泉群涌现,沟泡连片。本断裂为剪力性断裂。 新构造运动 呼兰区境内新构造运动是基岩地质构造运动的继承和沿袭。中生代晚期以沉降运动为主,发育成千米左右厚的早白垩纪地层。进入新生代早期,境内普遍上升,因此缺失第三纪沉积物。进入第四纪至晚更新世以前,除个别地段(沙力一团山子隆起区)外,境内长期处于缓慢下降,沉积了较厚的白土山组、荒山组和哈尔滨组地层。晚更新后期,境内西部处于上升为主的震荡运动,中部与东部因地壳下降与河流的侵蚀切割作用,堆积成呼兰河阶地及境内各河流漫滩。由于新构造运动垂直升降不均一性,老断裂进一步使境内切割成4个断块,即白奎、石人、西井、康金(东部)、方台(东部)、二八、杨林断块;莲花、大用、康金(西部)、许堡、沈家、方台(西部)、双井、腰堡、孟家(大部)、长岭、呼兰镇(大部)断块;台屯(东部)、乐业、对青(东部)、利民断块;李家、对青(西部)、台屯(西北部)断块。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境内局部上升运动停止,普遍缓慢下降,堆积成20—60米厚性质基本均一的亚粘土和黄土状亚粘土。进入第四纪全新世以后,境内新构造运动的演变特征为以上升为主的垂直升降不均的震荡性运动。升降幅度,东部少陵河与公家沟之间断块大于公家沟以西各断块,出现公家沟以东地区地势切割强烈,起伏较大。“U"型沟谷发育,在地貌形态上为一岗阜状平原,即西井高平原,平原北部地形起伏相对较小,地势平缓,微向阶地、漫滩倾斜。

地形地貌

呼兰区受江河流水作用侵蚀,形成河谷、漫滩、阶地等沟谷纵横的平原地貌形态。境内无山地、丘陵等复杂地形,整个地势平坦开阔,西部低平、中部平缓、东部略高,呈东高西低趋势。各类地貌相对比差在20—30米之间,为波状平原。海拔最低点113米,最高点(团山)189.5米,一般在115—150米之间。 气候特征 呼兰区处在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区气候差异不大,四季分明,春季4—5月干旱少雨,多西南大风;夏季6—8月高温多雨,气候湿润,多偏南风;秋季9—10月凉爽,多偏西风,气温逐渐下降;冬季11月—翌年3月,漫长严寒,干冷少雪,多西北风。

日照

呼兰区全年日照时数4040小时,受阴雨天气影响实照时数2732小时左右,占应照时数的62%;平均每天实照7小时30分左右。一年中实照最长的月份是5月份,平均月实照269.7小时左右,每天可实照8.7小时。一年中实照最短的月份是12月份,平均月实照159.1小时,每天可实照5.3小时。

气温

呼兰区气温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年平均气温3.3℃。年平均最高气温为9.7℃,年平均最低气温2.6℃,年际变动在2.5—3.5℃,变幅1℃。常年最热月为7月,平均最高气温28.1℃。常年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20.4℃,月平均最低气温-25.9℃。春季气温干热,5月份平均气温14.3℃。秋季气温凉爽,9月份平均气温14.5℃。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大于或等于0℃日期,初日为4月2日,终日为10月30日,初日至终日平均208天。稳定通过大于或等于10℃,初日为5月8日,终日为9月29日,初日至终日平均143天,其中:最少日数128天、最多日数166天。

降水

呼兰区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匀,历年平均降雨量500.4毫米。最多年降雨量为762.8毫米(1960年),最少年降雨量323.4毫米(1976年)。最大月降雨311.6毫米(1960年8月),最大日降雨量132.2毫米(1960年8月1日),日降雨量等于或小于0.1毫米的年平均降雨日数为97天,其中:最少降雨日为81天(1982年)、最多降雨日122天(1957年)。雨量变化常年在400—600毫米之间,雨量分布自西向东逐渐递增,其中西部地区平均在500毫米左右,中部地区平均在520毫米左右,东部地区平均在550毫米左右。

蒸发

呼兰区水面蒸发量大于陆地蒸发量。多年平均年水面蒸发量为726毫米,18.93亿立方米。陆地蒸发量(包括土壤、植物叶茎、果实蒸腾)479.7毫米,12.51亿立方米。呼兰属半干旱农业气候区,干旱指数等于1.4。多年平均绝对湿度为7.9毫巴,相对湿度67%。年内绝对与相对湿度随季节变化,其中:4—5月最低、7—8月最高,属于重春旱、夏半湿润。境内无霜期短于霜期,平均年无霜期142.7天,有霜期222.3天。

呼兰区冬季降雪期一般从10月中下旬开始,翌年4月中下旬结束,日数为180多天。最早初雪日为1987年9月26日,最晚终雪日为1980年5月4日。春秋之际常有雨雪交加天气。日最大降雪,1957年12月20日积深36厘米。平均年积雪日数为105天,平均年积雪深度41厘米。

呼兰区季风明显,每年风向以西南风、东南风、西风为主。风力以春季最大。年平均风速3.57米/秒。春季3—5月份多刮西南风、东南风,有的年份还有南南西、西北风等,平均风速3.5—5.4米/秒。夏季6—8月份多刮南南西、东南西、南、东风等,平均风速2.3—3.3米/秒。秋季9—11月份多刮西南、西南西、西风等,有的年份还有北风、东南风等,平均风速2.2—3.2米/秒。冬季当年12月一下年2月多刮西北、西、北、北南西、北南北风等,有的年份有西南风,平均风速1.3—2.7米/秒。全年风力以4—5月份西南向大风最烈,平均每年出现7级以上(13.9米/秒)大风日约13次,8级以上(17米/秒)大风偶尔出现

水文概况

呼兰区地表水有“一江四河”、沟泡湖泊412个。境内流经的江河有松花江、呼兰河、泥河、漂河、少陵河等,5条江河的发源地均在境外,其中呼兰河、漂河、少陵河、泥河的河口在境内。除呼兰河外,均属界河。

松花江

发源于长白山天池,自呼兰区利民街吕刚屯东入境,腰堡街、方台镇、二八镇、杨林乡东界少陵河口出境,境内段总长66千米,江段直线流程51千米,曲折系数1.29,最高洪峰水位118.35米,平均年径流量455.38亿立方米。










呼兰河

发源于铁力市太平岭,为松花江最大支流之一。自呼兰区孟家乡张家围子入境,经孟家乡、兰河街道、呼兰街道、利民街道、腰堡街道出境,境内流长70千米,其中直线流程27千米,曲折系数2.59,最高洪峰水位119.01米,多年平均径流量41.29亿立方米。










泥河

发源于庆安县青、黑二山之谷,自呼兰区莲花镇大荒沟处入境,流经大用镇、许堡乡、孟家乡张家围子入呼兰河,境内流长75千米,直系流程46千米,曲折系数1.63,平水年水位高程119.57米,多年平均年相应径流量0.981亿立方米。











漂河

发源于巴彦县西北,自呼兰区白奎镇戴家屯东入境,流经石人镇、西井村、二八镇、杨林乡郝家庙屯东汇入少陵河,境内流长58千米,直线流长35.8千米,曲折系数平均1.78,年均相应径流量0.385亿立方米。










少陵河

发源于庆安县小青山、黑山之谷,自呼兰区杨林乡郝家庙屯东入境,汇入松花江,境内流长12千米,最大含沙量24千克/立方米,为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1] [6]








土壤类型

呼兰区境内土壤共划分8个土类、19个亚类、24个土属、34个土种。 [10]

自然灾害

呼兰区自然灾害主要有洪涝、虫旱、低温早霜、大风、冰雹、地震等。 [11]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呼兰区水资源总量3504亿立方米(已扣除重复水量0.406亿立方米)。 [12] 地表水资源 ①径流资源。地表水资源丰水年降水量高达16.26亿立方米,枯水年降水量只有8.54亿立方米,丰枯相差近1倍。境内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9.8毫米,以其深计算多年平均年径流量1.040亿立方米,丰水年径流量1.643亿立方米,贫水年0.077亿立方米。 ②出境、入境水量。呼兰河出境水量0.556亿立方米(境内产水0.572亿立方米,由孟家团山、范家抽水站留用0.016亿立方米)。西南沟和公家沟出境水量0.033亿立方米(境内产水0.133亿立方米,大堡、东岗、呼口等抽水站和金山水库留用0.1亿立方米)。漂河出境水量0.133亿立方米,境内产水1.058亿立方米,截留使用0.336亿立方米,其余水量0.722亿立方米直接或通过界河出境。入境(又称过境)水量主要有松花江、呼兰河、阿什河、蜚克图河、漂河等,各江河流入境总水量448.6亿立方米,其中松花江入境水量高达408.3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

①地下水资源补给量。境内地下水资源补给总量为2.85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多年平均补给模数10.93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其中:江河漫滩区补给量1.03亿立方米/年,补给模数13.97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河谷阶地区补给量9345万立方米/年,补给模数9.60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对青阶地区补给量2485万立方米/年,补给模数8.88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岗阜状平原区补给量6389万立方米/年,补给模数9.97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 ②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经计算境内地下水可采量25131万立方米/年。

土地资源

截至2016年,呼兰区共有土地资源总面积321.2万亩,已开垦耕地233.12万亩,占总面积72.6%;其中水田面积20.12万亩,占耕地面积8.6%。可耕地中土质养分含量高,宜耕性良好的黑土、黑钙土居多,占耕地面积的70%以上;土质黏重宜耕性较差的草甸土、沼泽土为少,占耕地面积近30%。还有未开垦的沼泽地,为鱼池分布和畜类牧放区。此外,还有草类泥炭土和黏土资源。草类泥炭土,主要分布沿江河沼泽地带,质量好、埋藏浅,是草炭肥源,改造中、低产田效果好,也用于猪、鱼饲料的拌料。黏土埋藏于天然或人工植被以下,具有分布面积广、埋藏浅、厚度稳定、理化性质好的特点,用途广泛,是房屋建筑、修筑江河堤防、水库水坝、各种路面垫层原料,为工业、建筑业、手工业生产重要资源。 [6]

植物资源

呼兰区境内草原分布广、草种多。有小叶樟乌拉草、塔头草等,多分布于松花江漫滩区。芦苇、臭蒲、水葱、羊草、柳蒿、黄瓜香、落豆秧等,多分布于泥河、呼兰河、漂河、少陵河等漫滩及沼泽地带。碱蒿、碱莲等分布于盐碱化土壤区。五花草、碱草、燕子草、狼尾草、星星草、野古草、稗草等杂草,多分布于阶地、岗阜状平原区。 高低平原盛产野生药材,有防风、柴胡、蒲公英、车前子、黄芪、灵仙、紫菀、黄芩、地丁、知母、艾蒿、透骨草、扁蓄、瞿麦、薤白、小蓟、大蓟、昆草、葶苈子、小菖蒲、泽兰、王不留、白薇、山龙、草乌、狠毒、苦参、白藓皮、血见愁、仙鹤草、苍耳、青蒿、茵陈、三棱、芡实米(鸡头米)、龙胆草、大力子、小荭子、菟丝子、赤芍、白头翁、细辛、浮萍、升麻、兔子伞、野薄荷、桔梗、旋复花、鼠曲草、苦杏仁、酸浆、赤包、马齿苋、黄花、山豆根、重楼、玉竹、猪毛菜、铃兰、龙葵、问荆、鸭跖草、猪苓、萱草根、黄精、百合、老颧草、独活、薄黄、马兰、地榆、红旱莲、茜草、远志、天仙子、白屈菜、野茴香等百余种。

动物资源

兽类

有山狸、银鼠、灰鼠、狐、獾、鼬、兔、家鼠、田鼠等。 有猫头鹰、野鸭、雉鸡、雉凫、燕子、啄木鸟、蜡嘴、麻雀、黄雀、鹌鹑等。

鱼类

有鲤鱼、鲫鱼、白鱼、黑鱼、狗鱼、白鳔、鲢鱼、山胖头、柳鲚、重唇、鳌花、草根等。

两栖类

有青蛙、蟾蜍等。

爬行类

有蝮蛇、松花蛇、蜥蜴等。

昆虫

有蜂、螳螂、粪郎、瓢虫、蝴蝶、蜻蜓等。

其他动物

有蜘蛛、蚯蚓等。

矿产资源

呼兰区境内沙资源较丰富,细沙、中细沙储量大。主要呈带状分布于呼兰河、松花江河槽与河漫滩,沙质较优良,主要由石英、长石颗粒及云母碎片构成。其中石英含量占75%、长石占15%、云母及其它杂物占10%左右。沙资源长度90千米,宽度平均2千米,可采深度平均1.5米,其中中沙以上的沙源储量少,难开采;中细沙、细沙储量大,易开采,可满足一般工程和农田改土用沙的需求。境内团山子系由泥质页岩、沙页岩、粉沙质板状页岩间夹铁染质细沙岩组成。岩石严重风化,可作一般公路基底垫层材料。

人口

截至2017年末,呼兰区户籍总人口60.78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7376人,乡村人口480493人。 [3]

=经济

综述

2017年,呼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44.6亿元,比上年增长5.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6156元,比上年增6.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7.8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7.9亿元,增长3.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8.9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为19.7:37.1:43.2。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9.3%:23.8%:56.9%。

固定资产投资

2017年,呼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1亿元,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6.8亿元,增长18.2%;第二产业完成投资68.7亿元,下降4.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2.5亿元,增长3.4%。2017年,呼兰区固定资产投资在库项目41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64个。在建项目中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2个,其中新开工项目7个,完成投资16.2亿元。完成工业投资68.7亿元,下降4.2%,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0.1%。2017年,呼兰区新增固定资产248.4亿元。

财税收支

2017年,呼兰区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30.6亿元,比上年增长29.1%。其中地方财政预算收入14.5亿元,比上年增长28.0%。全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7.0亿元,比上年增长9.9%。 人民生活 2017年,呼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34元,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04元,增长8.6%。

第一产业

2017年,呼兰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2.5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56.7亿元,增长6.9%;林业产值1.5亿元,增长7.0%;牧业产值58.7亿元,增长3.4%。渔业产值3.9亿元,增长7.0%;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亿元,增长10.0%。

种植业

2017年,呼兰区农作物播种面积216.52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2.58万亩。粮食总产量21.79亿斤,比上年增长3.7%。其中水稻2.67亿斤,玉米18.19亿斤,大豆0.09亿斤。 [3] 2020年1月2日,呼兰区入选全国第四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畜牧

2017年,呼兰区大牲畜、生猪、家禽存栏分别为2.5万头、26.5万头和412.1万只。

渔业

2017年,呼兰区水产品产量4800吨。

第二产业

工业

2017年,呼兰区工业增加值1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9亿元,比上年增长14.3%。

建筑业

2017年,呼兰区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55户,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0亿元,比上年下降45.85%。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0.2亿元,下降45.2%。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17年,呼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99.1亿元,增长10.1%;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亿元,增长9.5%。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15.5亿元,增长9.2%。其中限额以上18.9亿元增长65.9%;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9.7亿元,增长14.3%。

对外经济

2017年,呼兰区实际利用外资215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3%。2017年,呼兰区利用内资126.3亿元,增长7.2%。进出口总值3408.1万美元,增长436.3%。其中出口3199.95万美元,增长437.4%;进口208.2万美元,增长419.6%。 2017年,呼兰区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20.2亿元,比上年增长49.8%,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8.9%。

邮电通信

2017年,呼兰区完成通讯(联通)业务总量1.55亿元。

旅游业

2017年,呼兰区共接待游客达142.8万人次。建设呼兰河口湿地公园传统项目园“七宝城”文化旅游服务区。推进大顶子山温泉水世界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接待国内著名旅游企业、客商、旅游社、新闻媒体150多人。组织旅游景区参加哈尔滨市旅游委组织的5·19中国旅游日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制作旅游宣传手册,发放萧红诞辰106周年旅游宣传资料1000多份。依托呼兰旅游微信平台,推出魅力呼兰之历史文化游、生态休闲游、产业观光游等旅游版块。

金融业

截至2017年末,呼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40.1亿元,比年初增加2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90.4亿元,比年初增加14.6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24.3亿元,比年初增加11.8亿元。其中住户贷款余额68.5亿元,比年初增加2.4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余额55.8亿元,比年初增加9.3亿元。 [3] 2017年,呼兰区各类证券成交额57.9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全区股民开户数11703户,减少812户。

交通运输

滨北铁路、滨州铁路穿越呼兰区境,哈黑、哈大、哈绥等5条国省级公路贯穿呼兰区全境,城市内环直接联通太平国际机场。

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

2017年,呼兰区受理专利申请755件,授予专利权453件。

教育事业

截至2017年末,呼兰区共有普通高中6所,普通初中22所,普通小学2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76所。 2020年5月19日,呼兰区入选2019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呼兰区师专

文化事业

2017年,呼兰区举办萧红逝世75周年、诞辰106周年纪念活动,组织开展“火烧云”摄影展、端午诗文朗诵会、“呼兰河风情”女子拓彩版画作品展。举办“读书改变人生,学习成就未来”4.23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举办呼兰区第三届西环杯“萧乡好声音”歌手大赛。举办了呼兰区第五十八届兰河之声音乐会广场演出活动。以“经色印象·呼兰行”为主题,举办了4场文艺演出、开展了1次书法美术展览活动。开展精准扶贫送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艺专场演出42场,送图书下乡3次。举办各类展览26次,演出72场。

体育事业

2017年,呼兰区开展“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举办乒乓球、门球、自行车、羽毛球、武术、龙舟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比赛展演活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展示周活动专场、全民健身日展示、全民健身大讲堂暨体育志愿者服务队进社区服务活动。举办2017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哈尔滨大奖赛。区少儿体校组建队伍代表呼兰区在哈尔滨市青少年运动会比赛中分别获得摔跤项目团体第一名,柔道、举重项目团体总分第二名好成绩。积极开展精准扶贫文体惠民工程。为乡镇街道安装健身路径26套,更换天主教堂广场健身器材80件,建设百姓健身屋9个。为莲花镇井沿村匹配健身器材一套,为梁家村投资建设文体健身广场、篮球场地,投入健身器材20余件。开展了“悦动健身与党同行”呼兰区湿地徒步大赛,共有1300多人参加。 [3]

卫生事业

截至2016年末,呼兰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48个,其中医院15个、卫生院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卫生机构床位数4322张。卫生技术人员3412人,其中执业医师930人,注册护士1179人。 劳动就业 2017年,呼兰区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预计60345元,从业人员预计31566人。

基础建设

2017年,呼兰区完善城市功能,新建、打通、维修哈伊副路、北大街等道路工程14项100千米。完成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7个。康金街道综合整治项目列入全市2017年国家和省重点镇项目。开展城乡环境、清障拆违、锅炉拆并、打非治违等系列专项整治。清理占道经营4752处,规划设置临时市场摊区11处,增设农贸市场2处;撤并改造燃煤小锅炉130台。全面推行河长制,建立“河长+警长”三级责任体系。完成一排干黑臭水体治理。实施绿化、美化、彩化、净化工程,新增绿地6000平方米,新建水冲式公厕15座。完成危房改造256户。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商品房去库存386套31866平方米。 [3]

历史文化

方言 呼兰方言属北方方言东北方言区,语法结构和语音与普通话基本相同。但在发音上与普通话仍有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普通话中的r声母,被分别读成l一、y一、yu一。 二、普通话中a、o、e开头的零声母音节,都在前边加n。 三、与普通话声母发音中的"吐气"与"不吐气"正好相反。 四、与普通话声母的"平舌音"与"翘舌音"混淆。 五、与普通话声调不同。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呼兰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并在词汇方面起到丰富普通话的作用。 评剧 清朝末期,呼兰就有流动艺人唱“大口落子”(评剧)。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唱“大口落子”的艺人增多,但流动性较大。解放初期,外地剧团到呼兰演出评剧《天河配》、《唐伯虎点秋香》等剧目。 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5月,经省文化局批准,将民办公助性质的富拉尔基评剧团移交呼兰,成立呼兰县评剧团,演职人员55人。除县评剧团演出的评剧外,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著名评剧演员碧燕燕率省评剧团多次到呼兰演出,剧目有《张羽煮海》、《牛郎织女》等。 二人转 旧社会称唱蹦子,包括单出头、二人转和拉场戏三种。民国和东北沦陷时期,在农村广泛流行,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二人转多在冬闲或春节期间进行演唱。东北沦陷时期,演出的传统剧目有《西厢》、《马寡妇开店》、《蓝桥》、《小王打鸟》、《报恩》、《张彦休妻》等。解放初期,全县各区有220多名艺人。新中国建立初,多为流动演出。 皮影戏 皮影戏是呼兰地方戏的一种,俗称驴皮影,或称唱影,清末在呼兰城乡流行。唱皮影戏多是丰收之年,集资请艺人演唱,以表庆祝。也有富豪人家出钱唱影“还愿”的。演出的剧目有《马前泼水》、《呼延庆上坟》、《白蛇传》等。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皮影艺人并入县民间艺术剧团,成为该剧团的主要剧种之一。经常上演的节目有传统剧目《秃尾巴老李》、《猪八戒背媳妇》、《呼延庆上坟》等。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以破“四旧”为名,将皮影道具全部毁掉,从此停演,至今没有恢复。 民歌 呼兰民歌初为满族的传统民歌,是即兴编词、自娱自乐的民歌。清光绪末年,汉族的民间小调渐多。民国时期,《放风筝》、《小放牛》、《月牙五更》、《绣荷包》、《孟姜女》、《梁山泊五更》等民歌开始流行。这些小调反映了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喜怒哀乐。随着“唱蹦子”(二人转)的普及和整个地域文化的交融,呼兰一带渐渐形成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东北民歌。新中国建立后,比较流行的东北民歌有《回娘家》、《瞧情郎》、《鄂伦春小唱》、《买饭勺》、《摇篮曲》、《看秧歌》、《送公粮》、《新货郎》等。 秧歌舞 也叫大秧歌,是呼兰流行最早、最普遍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多逢年过节演出,人数多达百人,少则二三十人。旧社会扭秧歌的全是男人,女的由男人装扮。手拿小扇和彩带,男一行女一行地排成纵队,踩着喇叭和锣鼓点舞蹈样。城里的秧歌只扭不唱,农村的边扭边唱。新中国建立后,秧歌有所改进和创新,特点是人多、服装好、男女都有。古装戏剧和神话故事人物较多,如白娘子、小青、孙悟空、猪八戒等。在秧歌舞中,还有大头娃、踩高跷、跑旱船和耍狮子。踩高跷是大秧歌的一种,高跷有高矮之分,矮的叫踩“寸子”。跑旱船,也叫花船,有对船、四船不等。秧歌队里都离不开耍狮子,狮子多是一红一绿两只,每只由两人合作扮演,另外1人手执彩球逗引狮子。技术高超的,还有表演跨凳子、上桌子、钻大圈等 [3]

风景名胜

萧红故居

萧红故居位于哈尔滨市呼兰区城文化路29号, 占地面积7125平方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原面积为7125平方米,分东西两个院落。两院共有房舍30间,东院8间,西院22间。东院五间房后有一近2000平方米的菜园。 [20] 黑龙江呼兰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 呼兰河口湿地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南部,松花江北岸,呼兰河河口。保护区东西长63.5千米,南北宽21.3千米,周长179.5千米,总面积为19262公顷。是松花江沿岸保存较完整、面积较大的沼泽湿地,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 [21-22]





所获荣誉

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消费百强榜排名85;入选2020年1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电子商务百强榜排名89。排名96。 [23-24] [4]

著名人物

萧红

萧红(1911—1942),生于黑龙江。她出身悲苦,经历坎坷。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鲁迅的推荐下,萧红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与端木蕻良一起到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25] 高培质 女,主任医师,历任北京广安门医院副院长、副书记、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后为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眼科学会委员、中国中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眼科学会委员;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0年被授予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称号。1975年7月,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唐由之主任,在中南海“游泳池”小书房改设的临时手术室内,成功为毛泽东左侧眼睛做了白内障的针拨治疗。1978年参加任中国妇女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邀为执委。 [26] [5]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