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羽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习包子讨论 | 贡献2022年8月22日 (一) 19:01的版本 (add)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羽林

圖片來自zhihu

羽林,又称羽林军羽林骑,是中国古代君王禁卫军的一种,始建于西汉,一直延续到明朝,主要负责贴身护卫君王等。[1]

介紹

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前104年)设置建章营骑,后来更名为羽林骑,开始时主要是汉武帝为了便于自己骑马出猎,从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选拔良家子弟。羽林主要负责护送保卫,当时地位次于设立更早的期门(西汉末年改名虎贲)。

汉宣帝羽林中郎将,与骑都尉共监羽林骑,秩比二千石。东汉下设羽林左监、羽林右监(六百石)及羽林郎(比三百石)。

同时汉朝又收因战事阵亡将士的后代入羽林,教授他们各项军事技能,称羽林孤儿。羽林也由此成为一种延续军事传统与家族荣誉的象征,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和认可,成为很多后世君王效仿的榜样。其中诸如初的左右羽林军,首领北衙禁军,也是高宗则天等朝的重要军事力量。直至明朝仍有羽林卫,羽林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为知名的军队名称之一。

简介

三国吴孙权赤乌元年至九年(238-246年)所铸大钱。径3.6厘米,重14.5克,后铸轻小者径2.5厘米,重3.5克左右。篆书"大泉当千"四字旋读,一当五铢钱一千,是继王莽后最大的虚值钱。遭社会抵制后,孙权即令停铸并使官府作价收回;然泼水难收,民间因贪其巨值多以私铸减重钱通行,故传世"大泉当千"所见不鲜。又江浙民间更有仿制盗铸之"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钱,其数甚微,史志不载;"大泉五千"迄今唯见两品而已。

《通志·食货·注》载:赤乌元年(238年)春,铸一当千大钱,径一寸四分,重十六铢。故吕蒙定荆州,孙权赐钱一亿,钱既太贵,但有空名,人间患之,后权令曰:"往日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人意不以为便,其省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并以输藏,平畀其直,勿有所枉。"这些记载说明三国吴政权对货币的重视,并利用货币的职能,以利于巩固政权,发展商品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并从实践效果中择善而从之,急令"官勿复出"此钱,并作价收回所铸大钱。因有利可图,致使此钱仍有部分流入社会用行,这是此种钱币杂入其它三国铸币的主要因素。[2]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在登封大金店一家废品收购部里购得一串用制钱编织成的“鞭子”——一看就是乡间孩童玩过的玩具造型。其中绝大部分是常见的道光、乾隆钱,不过在鞭尾梢部却编结了一枚大钱(见图)。经多位泉友鉴证,这竟是一枚不多见的三国时期吴国孙权铸造发行的“大泉当千”虚值大钱。一时间,该钱也成为泉友圈中的谈资,我为此兴奋良久,并激发了我对这枚钱币的探知欲望。

公元222年,孙权依靠江南豪族割据东南半壁江山建立了吴国。229年,他正式称帝,设置郡县、设聘百官,安抚百姓,“铸山为铜,煮海为盐”,政治逐步趋向稳定,经济也得到比较快的发展,在乱世中把个霸业经营得有声有色。

但他面临一个很大的难题是人丁缺乏、财政困难。东汉末年先后爆发的黄巾军农民起义和董卓之乱,把个汉光武帝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汉代祖业搅得“周天寒彻”,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虽然也和曹操一样实行屯田,且规模很大,仅次于北方的曹操,以这种边耕边战的军屯方式解决军民的生计问题。但连年军阀混战,“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社会的运转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边缘。孙权的地盘上虽然有六合的冶山、扬州的大小铜山,不缺资源,但缺劳动力,尤其是从事开采和冶炼这些重体力的劳动力。孙权曾派手下大将卫温去台湾,不是去占地盘,而是掳掠劳动力,可见当时缺人缺到何种程度。

人少,盘剥对象也就少,造成东汉末年各个割据势力面临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财政困难,整个社会闹钱荒,货币市场出现了五花八门质量低劣的“恶钱”,如董卓的“榆荚钱”,还有民间的减重五铢、剪边五铢、侵轮五铢等等,总之就是尽量把一个钱变多个使用。

靠铸大钱解决财政困难的,首先是三国中实力最弱小的蜀国,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刘备攻打益州,为解决军需,铸“直百五铢”。用铸造两个五铢钱使用的原料铸出的钱,却要当五铢钱的一百倍使用,这实在和抢钱无异。

不过,首先发明这种把一个钱变着法当若干钱使用的“面值货币”的人,并非刘备,而是王莽。王莽在西汉居摄二年(公元7年)第一次改革货币,发行了大钱、契刀、错刀三种大面值新货币,分别折合五铢钱五十、五百和五千,此后多次“币改”,各类大面值货币改头换面,却始终存在。当时有批评者指出,他铸造的大钱“大泉五十”重不过十二铢,却要当五十倍使用,因此王莽的货币改革被人贬为“瞎胡闹”。

由于钱币不断减重,相邻的蜀地又通行起虚值当百钱,铸造自己的货币成为吴国当务之急。《三国志·吴志·孙权传》有两项记载:一是“(嘉禾)五年(236)春,铸大钱,一当五百。”二是“赤乌元年(238)春,铸当千大钱。”就当时来看,孙权至少铸造过这两种钱。

孙权的“大泉当千”是继王莽之后铸造的又一虚值大钱。目前所发现的“大泉当千”钱,最早的铸于公元238年,最晚是公元246年,早期的较重,也不到三十五铢,后期的则不足二十铢。

历史上往往钱币减重或者大额钱币的出现,都会引起私铸(投机行为)。刚开始,官方铸造的“大泉当千”径一寸四分,重十六铢,还比较规矩,像个样子。后来,你也铸,我也铸,一发不可收拾。而私铸钱更恶劣,有缩量的,有减重的,恶劣到家的甚至有铸出来的“大泉当千”钱只比普通五铢钱大一点,重一克多,却要当一千个普通五铢钱用。江浙民间更有仿制盗铸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钱,造成今天泉界收藏的“大泉当千”版别繁多,五花八门。事情到了这一步,不闹出恶性通货膨胀才见鬼了。据说当时有些商贩们根本不敢收铜钱,索性恢复了物物交换。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介绍的这枚“大泉当千”,是在河南省登封县的一家废品收购站拣选的。登封在中原腹地,属曹魏地盘,离魏国的国都洛阳很近。令人称奇之处正在于此,“大泉当千”怎么会跑到敌国的腹地来?一个解释是,当时“大泉当千”铸造的数量很大,难免有漏网之鱼;另一个解释是,当时各个敌对政权之间贸易往来还是比较频繁的,铜钱实在太重,如果有大宗交易,一个钱当一串钱花的大钱携带方便,偶尔用一个,也是有可能的。据笔者了解,曹魏政权是三国中唯一没有铸行虚值大钱的,至于这一枚大钱是通过贸易还是走私流入中原的,就需要进一步考证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