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洩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5日 (四) 03:45 由 Young Main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Young Main 已移動頁面 学洪 覆蓋重新導向頁面至 洩洪,未留重新導向頁面:回退)
前往: 導覽搜尋

泄洪

圖片來自feitsui

泄洪水庫裡的水來不及經過水輪機發電而直接從水壩泄洪口流出,是水流量過大、預防水災之行為[1]。視乎該河流的每年通過水量,水庫不一定都要泄洪,亦可提前泄洪。泄洪年份間隔,開啟泄洪口數量均不固定。

主要價值

龍爪蔥與其他蔥類性味相似,較芳香,辛溫元毒。每100克食用部分含水分91克,

維生素35.2毫克,鉀339毫克,鈉2.58毫克,鈣64.10毫克,磷34.90毫克,

銅0.07毫克,鐵0.63毫克,鋅0.44毫克,鍶0.38毫克,並含有大量被稱為蔥蒜辣素的揮髮油,

有殺菌作用。據近代研究,人們食了這種蔥蒜辣素後,

當其由呼吸道、汗腺、泌尿道排出時能輕微刺激管道壁的分泌而起發汗、祛痰、利尿作用,

並可刺激腎上腺素分泌,促進脂肪分解而起減肥的功效。[2]

龍爪蔥還含有蘋果酸和磷酸糖等能興奮神經系統,刺激血液循環,

促進發汗作用,並可增加消化液的分泌,提高食慾。

龍爪蔥的食用方法與其他蔥相同,可生食、炒食、作調味料等。民間認為,

蔥性辛辣,如平時容易出汗或患有各種眼疾者不宜食用。

古人認為蔥忌與蜜、糖同食,否則容易引起氣壅胸悶,且會下痢。如古時張仲景說:

"生蔥和大棗食之,令人生病"。服用含有熟地黃的補藥時,也應禁食蔥。

中國三峽大壩

泄洪原因

防洪調度

由於長江在「三峽大壩以上的年徑流量達4500億立方米,而且其中的70%左右集中在汛期。相比而言,三峽水庫221.5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註:即壩前年徑流量5%)就顯得十分有限」,當主汛期時水量過多,來不及經過水輪機發電而直接從水壩流出,稱為泄洪

在非汛期,水庫保持較高水位用於供水發電灌溉等功能,汛期來臨前,水庫將將水位降低,以騰出庫容迎接洪水;三峽工程的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相應庫容393億立方米,汛期時要降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簡稱汛限水位)145米、相應的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3]長江上所有水庫的蓄水能力,還不到長江年徑流量的20%,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認為長江沿岸水壩需要泄洪是因為中國水利設施不足、蓄水庫容不足。「金沙江嘉陵江岷江沱江長江上游支流,歷史上都很容易發生大洪水,如果這幾條江同時發水,那這就不是一個三峽水庫所能獨自解決掉的,它只能解決問題的一部分」,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高級工程師徐憲彪說。

防洪與供水的矛盾

水庫管理者平衡利潤而優先蓄水,再按暴雨預報下降蓄水量。由於氣候變化使暴雨難測,「安全的蓄水量」難以掌握,水庫在突遭暴雨後,水庫為了自保,要緊急、無預警泄洪,令水壩下游的民眾加倍承受洪災。

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京都大學工學博士程曉陶2020年中國南方水災期間受訪說到「有一個矛盾。對於經濟安全的保障,不光是水多的問題,還有水少的問題。隨着城鎮居民用水和工業用水量增加,水庫存在保供水的壓力。現在很多的水庫,蓄水就靠汛期幾場暴雨提供,這樣防洪跟保供水之間存在矛盾。」,記者追問此矛盾如何協調,他回答「90年代後期制定《防洪法》時已經有所考慮。最初設想是,在汛期水庫不得在汛期限制水位以上蓄水,但後來《防洪法》中表述是『在汛期,水庫不得擅自在汛期限制水位以上蓄水』。加了『擅自』兩個字後,就是說經過批准是有可能的。」

事例:2020年三峽泄洪

三峽水庫最近一次泄洪是2020年中國南方水災期間。在泄洪之後,人民網圖片頻道等官媒在6月29日16開始起報導了當天上午已泄洪的消息,「受長江中上游強降雨影響,進入三峽水庫的水量持續增多。為騰出一定庫容迎接近期可能到來的洪水,三峽樞紐於6月29日上午開啟兩個泄洪孔,加大下泄流量。這是三峽樞紐今年首次泄洪。」。

美國胡佛大壩

美國胡佛大壩一般不需泄洪。這是由於科羅拉多河年徑流量低(僅201億立方公尺,與長江的10,000億立方公尺屬於不同量級),而胡佛水庫的庫容量(352億立方公尺[4])高於科羅拉多河年徑流量,如算上科羅拉多河其他水庫,合共蓄水能力超過科羅拉多河年徑流量的4倍。換句話說,科羅拉多河一年的水量太低,理論上可以被胡佛大壩全都攔蓄起來,而無需泄洪。

胡佛大壩的溢洪道一共使用過兩次,一次是1941年作測試用,一次是1983年作洪水調節。

參考文獻

  1. 科普:三峽大壩為什麼要汛期泄洪?.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官網. 2010-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1). 
  2. 龍爪蔥的功效與作用,快資訊
  3. 楊漾. 「三峽庫區水位超防洪限制水位近2米」意味什麼?張博庭釋疑. 澎湃新聞. 2020-06-24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03). 
  4.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Lake Mead. Bureau of Reclamation]]. [July 2,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0,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