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不老屯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6月5日 (五) 09:48 由 雨后彩虹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不老屯镇 免费编辑 添加义项名 添加义项 不老屯镇地处北京市密云区北部,位于首都水源--密云水库正北岸。镇域东部与高…”)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不老屯鎮 免費編輯 添加義項名

添加义项 

不老屯鎮地處北京市密雲區北部,位於首都水源--密雲水庫正北岸。鎮域東部與高嶺鎮接壤,西部與馮家峪相鄰。全鎮總面積193.2平方公里,北部是深山區,南部沿岸地帶為平原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丘陵占山區60%以上,以片麻岩為主,適於林木生長。雲峰山、歪妥山是鎮境內主要山脈,其中,雲峰山主峰海拔674米。雲峰山前就是兵馬營、燕落的山間平原。芒牛河是不老屯鎮主要河流,全長26公里,流經9個村。雲峰山麓是典型的片麻岩結構,地下水質量在國內屬上乘礦泉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不老屯鎮

外文名稱 Bulaotun Town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北京市密雲區

下轄地區 2個社區,26個村委會

政府駐地 不老屯村


電話區號 010

郵政區碼 101516

地理位置 北京市密雲區北部

面積 193.2平方公里

人口 15167人(2017年)

著名景點 雲峰山風景區、不老湖風景區

目錄 1基本介紹 2行政區劃 3歷史沿革 4物產 5經濟 6農業 7林業 8旅遊資源 9社會事業 10村居介紹 摺疊編輯本段基本介紹 不老屯鎮地處北京市密雲區北部,距城區65千米, 位於首都水源--密雲水庫正北岸。鎮域東部與高嶺鎮接壤,西部與馮家峪相鄰。全鎮總面積193.2平方公里,北部是深山區,南部沿岸地帶為平原區。地勢西北高,東南地,丘陵占山區60%以上,以片麻岩為主,適於林木生長。雲峰山、歪妥山是鎮境內主要山脈,其中,雲峰山主峰海拔674米。雲峰山前就是兵馬營、燕落的山間平原。芒牛河是不老屯鎮主要河流,全長26公里,流經9個村。雲峰山麓是典型的片麻岩結構,地下水質量在國內屬上乘礦泉水。

全鎮人口密度128.7人/平方公里。農業人口24610人,共有耕地19124畝,人均耕地0.78畝。全鎮轄26個行政村,最大的燕落村1460戶,4146人,也是密雲區最大的村。新中國成立後的近半個多世紀,為保京城人民吃上淨水,屬於水源重點保護區的不老屯鎮做了突出貢獻。

1958年興修密雲水庫之初,不老屯人民顧全大局、講大義,無私的讓出了號稱密雲的烏克蘭───燕落平原。隨着密雲水庫功能的逐步改變,已經成為首都重要的飲用水源地。

摺疊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不老屯鎮下轄2個社區居委會:不老屯、燕落;26個村委會:轉山子、黃土坎、燕落、柳樹溝、永樂、學各莊、楊各莊、董各莊、沙峪里、學藝廠、不老屯、白土溝、丑山子、邊莊子、車道嶺、兵馬營、大窩鋪、香水峪、北香峪、南香峪、半城子、史莊子、古石峪、陳家峪、陽坡地、西坨古。

摺疊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不老屯鎮名稱源於不老屯村,來源於王志砍柴遇仙的一個民間傳說故事。

1962年設不老屯公社,1983年改鄉,1990年建鎮,1993年半城子鄉併入。

摺疊編輯本段物產 不老屯鎮屬於水源重點保護區,北部山區有豐富的木柳牙、蕨菜、山韭菜、松菇等野菜資源,有較發達的蜂產業,蜂蜜產量全縣第一。南部水庫有池沼公魚、銀魚等名貴魚種。鎮域兼有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四種土地類型,適宜於各種作物生長,有利於多種經營。糧食種植,有小麥、玉米、高粱、穀子等主要農作物。林果業突出,以鴨梨、蘋果、栗子、核桃、梨、杏為主。養殖業以養羊、牛和魚為主。

不老屯地處燕山山脈,栽植板栗歷史悠久,早在大金天德三年(1151年),域內雲峰山大安寺碑記載:內有栗園12頃。現發展到80000畝,堪稱"京郊板栗第一鎮"。清乾隆皇帝食用後,欽定為行宮貢品。經考證,獨特的地質、土壤構成和特定的氣候條件,使燕香板栗富含鐵、硼、鋅等人類必須的微量元素,是老少皆宜的上乘食品。

摺疊編輯本段經濟 老屯鎮農業結構整起步早、動作快、規模大。截至現在,已經全面完成推出傳統糧食生產,形成了以板栗、鴨梨為主的10萬畝特色林果業布局,乾鮮果品總產達到870萬公斤。8萬畝板栗基地建設的完成,使我鎮成為京郊"板栗第一鎮",也使我鎮成為名副其實的特色林果業強鎮。在養殖業方面,以牛奶、合同雞、肉羊為主的主導產業快速發展。萬畝牧草基地為建設北京綠色屏障、旅遊觀光和畜牧業發展奠定了基礎,發揮了涵養水源、保護首都水源的作用。

實施"生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我們堅持規劃、策劃先行,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同步,突出生態主題,最終目標是把不老屯鎮域建設成密雲北線生態經濟中心和旅遊、休閒、度假、運動、養生基地;鎮區要建成北京山區生態旅遊中心鎮。當前,生態旅遊經濟發展戰略正在逐步落實中,"一山、一水、一條帶"的打造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展望不老屯的未來,將是春季繁花似錦,夏季綠海無邊,秋季碩果纍纍,桃園、梨園、萬畝牧草和藍天、碧水交相輝映的人間仙境;梨園山莊民俗度假區與高檔別墅區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前觀碧水、背倚雄風,形成獨具特色、別具一格的京郊一流的生態經濟中心和旅遊、休閒、度假、運動、養生首選之地。

不老屯鎮地處密雲水庫正北岸的上風水地帶,北部是綿延的燕山山脈,南部緊臨浩瀚的密雲水庫,依山面水,風景秀麗。地表水充沛,達到國家二級飲水標準;地表麥飯石儲量大,礦泉水豐富優質。植被發育好,林木覆蓋率在70%以上。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全境都在密雲水庫水源保護區內,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

摺疊編輯本段農業 到2006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預計完成5.1億元,財政收入達到500萬元,比2002年分別增長19%、70%和121%;。主要經濟指標實現了較大幅度增長。

自2003年確定的農業663工程、10項重點工作到今年確定的20項重點工作和40項重點工程。我們做到每年的重點工作、重點工程早謀劃、早立項、早確立,並且確定工作標準、直接責任人、責任部門、完成時間,從而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摺疊產業定位 經過努力,該鎮已經形成了以特色林果、綠色養殖的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格局。板栗、鴨梨為主的10萬畝特色林果業基地,乾鮮果品總產達到了1100萬公斤。新發展了蔬菜籽種和蘆筍種植業,標準化基地和有機果品、有機小雜糧建設取得明顯成果。抵禦住了禽流感等動物重大疫病的影響,合同肉雞、肉羊、蜂養殖形成規模,年出欄家禽150萬隻、羊2萬多隻、蜂存箱1萬多群,畜牧業收入在大農業收入構成中占居主導地位。

摺疊政策富民 全鎮退耕還林實際驗收1.44萬畝,涉及全鎮26個行政村,8000多農戶。四年來,共發放麵粉400多萬公斤,資金補助110多萬元。糧食直補政策,全鎮4800多農戶,享受直補面積累計達到2.6萬畝,補貼金額85萬元。生態林管護17萬畝,安排1187名護林員,發放生態林管護資金531萬元。僅此三項政策性收入全鎮農民年人均增收就達240元。

摺疊夯實基礎 落實土地延包政策,規範土地承包合同7400份。完成綜合供水工程。總投資1861萬元,解決17個行政村的人畜飲水和沿途土地、果樹灌溉問題。綜合供水工程共完成15.85公里管線鋪設和34個支管路井房建設,打深水井和大口井15眼。為解決部分中、低產田的節水灌溉問題,實施了2.3萬畝節水灌溉工程和8000畝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解決了土地、果樹灌溉問題。

四年來,該鎮環境綜合整治力度不斷加大,村級道路硬化全面鋪開,鎮中心健身公園落成,建設了中心集貿市場,不老屯大街實施了部分改造。尤其是在創建國家級生態縣過程中,縣、鎮投入100多萬元,為各村配備鐵製垃圾桶690個,專用垃圾車2輛,成立了由94人組成覆蓋26個行政村的專職保潔隊伍,建立了長效保潔機制,為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按照"高標準、低成本、能承受、可推廣"的原則,2005年重點抓了學各莊村、董各莊村、南香峪村、半城子村4個生態文明村建設。生態文明村建設各具特色,各有特點。受到了市、縣領導和專家的肯定,全部一次性通過市、縣驗收。2006年,市級生態文明村創建5個(大窩鋪、不老屯、學藝廠、永樂、車道嶺),新農村建設試點1個(黃土坎)。今年5個市級生態文明村已經通過市、縣專家組驗收,黃土坎新農村建設已完成村域規劃、排洪渠綠化、污水處理和飲用水工程,改廁、道路硬化、公共活動場所等基礎設施建設已經竣工或正在施工。生態文明村和新農村試點村建設,使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特別是道路、飲水、綠化、亮化、新能源利用,為群眾提供了優美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提高了群眾的生活質量。

16平方公里風沙源工程,完成了排洪渠、護地壩、防護壩、護村壩、谷坊壩的等工程1.2萬米,同時完成水保林65公頃,封禁治理900公頃,觀光園路面硬化1500米,風沙源工程防止了水土流失,保護了密雲水庫環境。履行了水庫生態涵養區的職責。

摺疊編輯本段林業 不老屯鎮位於燕山山脈西側,密雲水庫北岸,總面積264111畝,有耕地15841畝,有林業用地244698畝,森林覆蓋率68.32%,林木覆蓋率68.60%,林木蓄積量135907.9m3,其中果樹占地面積72451.7畝,1730443株,年產果品量1000萬公斤,鮮果650萬公斤,乾果350萬公斤,林業總收入2927.8萬元。萬畝天然油松次生林和雲峰山自然保護區分布在鎮域內,全鎮共有常住人口15167人(2017年) 。

摺疊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摺疊燕落村鴨梨園區 燕落鴨梨觀光採摘園坐落在密雲水庫北岸的不老屯鎮燕落村,總面積2500畝,主要栽植品種為鴨梨、京白梨、雪花梨。燕落村鴨梨屬於黃土坎鴨梨的一部分,4月中下旬,園區內一朵朵梨花俏綻枝頭,一片片、一簇簇,如雪之潔,玉之質,雲之奇。9月下旬-10月上旬,進入採摘季節,金黃的鴨梨綴滿枝頭,景象蔚為壯觀。前來觀光、遊玩、採摘的客人為這豐收的景色注入的勃勃生機,為整個園區營造了熱鬧的氣氛。平均每年園區可為市場提供250萬公斤的優質鴨梨,不僅滿足附近市場的需求,部分鴨梨經過進一步加工出口國外,這也為產區果農帶來了實惠。

摺疊黃土坎村鴨梨園區 黃土坎鴨梨觀光採摘園坐落在密雲水庫正北岸的不老屯鎮黃土坎村,總面積2500畝,主要栽植品種為鴨梨、京白梨、雪花梨。黃土坎鴨梨果體碩大,單果足有半斤重,果皮金黃,果肉細嫩,含糖量高,果核細小,肉厚酥脆;果味甘美香醇,清香可口,具有隔夜不變色,耐貯運的特點,素有"梨中之王"的美譽,在明清兩代被列為貢品。4月中下旬,園區內梨花似海,一簇簇、一片片,開滿枝、映滿坡;9月下旬-10月上旬,進入採摘季節,滿樹金黃,燦燦生輝。來觀光、遊玩、採摘的客人也為這豐收的景色增添了幾分熱鬧的氣氛。每年整個園區可為市場提供250萬公斤的優質鴨梨,滿足附近市場的需求。

摺疊尋幽訪古雲峰山 雲峰山位於北京密雲區不老屯鎮燕落村北3公里處,距密雲縣城60公里。海拔675米,古稱朝卷山。因是密雲縣誌中的"八景"之一,而馳名都下。山前,有距今4100年前的古城池遺址,有十幾個州、郡、縣城的遺蹟。這裡曾是古戰場,唐代"安史之亂"再此結束。山上,有包括縣內第一座廟宇等十多座寺院,古人崖穴遺址,石峰峭壁上的摩崖石刻群稱為北京之最。還有與石刻相關的美麗傳說。山中特產皆為貢品,並得以清乾隆皇帝的詩歌讚譽。歷代名人雅士在雲峰山寫過許多婉轉優美、寓意深刻的詩篇,使這一名山更增添了壯麗奇妙的色彩。春則野花吐秀,滿谷幽香,百鳥歡唱;夏則流水潺潺,萬木蔥蘢,風清氣爽;秋則層層紅葉,如火似錦,艷若春花;冬則雪積蒼松,銀裝素裹,分外妖嬈。四時之景,無不令人賞心悅目。

摺疊桃花盛景 桃花盛景亦稱雲峰桃花或庵畔桃花,是密雲縣"舊八景"之一,光緒八年縣誌載:"在石匣西北,地極清幽,山路迴環,清泉曲繞,當春令桃花盛開,尤為佳絕,時人比之武陵桃花源"。當時,每到桃花開放的季節,車如流水,人聲如潮,真可謂"小橋野店人爭席,縹緲松煙入午飲"。可見,古時觀賞"桃花盛景"的遊客,擠滿客店的情景。人們在觀賞桃花之餘,要到廟宇中去供奉佛祖,欣賞摩崖石刻的書法藝術和雲峰山十景,詩山泉水醫療疾。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詩句,其中?緦人孔法祖"雲峰桃花"詩云:好景迎人媚,行人目未停。波光明作練,山色翠為屏。鳥語云中樹,魚杴水上萍。余情收不盡,留說與丹青。

雲峰山美景千年不衰,最近出版的新《密雲縣誌》雲,燕落村北的雲峰山風景區,是一處山清水秀,環境幽雅的人文和自然景觀相結合的風景區,山上有唐代建超勝庵,庵後有一天然花崗岩石洞,洞內塑有端莊的觀世音菩薩像,山上有唐代前後宮吏所提詩、字的摩崖石刻。人們在此植樹造林。每到春季,果花爭艷,漫山遍野,果花香四溢,春風暖人心。和古時桃花盛景相比,更加綺麗多姿。

摺疊神宅仙居 世上名山僧占多。雲峰山孤峰突起,險峰難攀,竟然有十多出神宅和仙居。超勝庵,又稱朝卷安。建在雲峰山的高台上。南北長45米,東西寬32米,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坐北朝南,四面環山,風景宜人。該庵分前後兩進院落。前院有儀門三間,中間為山門過亭,門的兩側有泥塑彩繪的站馬、馬童座像。前院正殿三間為天王殿,內有泥塑四大天王像。通過天王殿旁的園門進入後院,正殿三間是大佛殿,又稱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東西兩側牆上,均繪有五尊五方佛。

摺疊編輯本段社會事業 需要鋪設有線光纜180千米,建設有線電視機房2處。光纜全部鋪設進村,正在入戶安裝,已有10個村看上了有線電視節目。全鎮群眾都能收看到54套有線節目。五一之前,工商所聯合鎮安全與經濟辦公室等單位開展了食品安全檢查,共檢查市場一處、食品經營戶26家、規範食品台帳4戶、發放《密雲縣工商分局致市場食品經營者的倡議書》15份。

不老屯鎮地處密雲水庫北岸,是密雲縣第十一五規劃的水庫上游生態涵養發展區,全鎮一產從業人員6372人,占從業人員的68.5%;二產從業人員1583人,占從業人員的17%;三產從業人員1351人,占從業人員的14.5%,富餘勞動力1801人。鎮域內有兩個居委會,非農業1892戶,2216口人,實有失業人員21人。

本地區特點

不老屯鎮是農業,林業大鎮,為保護密雲水庫這盆淨水,企業發展受到制約,沒有規模型企業安置勞動力,沒有龍頭企業,缺乏經濟增長點全鎮所有企業一年稅收只有20餘萬元,是造成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再有就是農、林發展還停留在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不能給農民帶來較大的經濟效益。因此經濟增長較慢,富餘勞動力較多是我鎮的突出特點。

勞動力就業培訓計劃:

真對該鎮富餘勞動力較多這一實際情況,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召開專題會議研究,簽到了勞務輸出指標和就業培訓指標責任書,並制定了2006年勞動力就業培訓計劃,年內培訓300-350人,其中職業技能培訓150人,轉移引導性培訓150―200人。

發展思路及措施

根據密雲縣"十一五"規劃的首都水源區發展戰略,結合該鎮的實際,確定了該鎮"打牢農業基礎,突出生態建設,發展休閒經濟"的發展思路"。具體措施是,發展休閒農業,休閒旅遊業,從而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實現保水富民的統一,其次就是要抓好林果業的發展,聘請專業人士進行規劃,引進果品深加工企業落戶我鎮,增加農民收入,解決勞動力就業。再有就是從勞動力自身素質抓起,以成人學校為載體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使他們有一技之長,增大就業機會。還要舉辦一些農業、林業、畜牧業等方面的實用技術培訓班,為觀光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摺疊編輯本段村居介紹 摺疊史莊子村 史莊子村屬不老屯鎮所轄行政村,下轄史莊子、邵莊子、邵台、高莊子四個自然村,位於鎮域東北部,半城子水庫上游,距縣城75公里。史莊子村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全村共有130戶、325口人,村域總面積5.51平方公里。近兩年,史莊子村荒山造林500畝,綠化植樹21000株,主要包括防護林、經濟林、用材林三大類。村里主導產業以林果業為主,現有板栗、梨、核桃、杏等果樹650畝、43000株,年產乾鮮果品30噸。2009年,人均收入9000餘元。

為進一步打造優美環境,史莊子村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硬化街道14000平方米,鋪設管線1500米,實現安全飲用水集中供應,水質符合國家衛生標準;修建健身公園兩處;壘砌花牆2500米,規範了街道的環境;修建排洪渠1500米;對全村進行無害化改廁;拆違拆舊50戶、1000平方米;安裝太陽能熱水器121個。2008年和2009年獲北京市文明村稱號。

依託不老湖發展民俗旅遊

史莊子村坐落在不老湖畔,依山傍水的地理優勢,使整個村莊更富有靈氣。不老湖風景區是以半城子水庫為基礎開發建設的,總庫容1138萬立方米,是我縣三座中型水庫之一。

說起不老湖的得名還有一層深意,主要原因是湖底均由麥飯石鋪成,麥飯石含有人體所需的礦物質,具有很高的醫療保健作用,對胃病、皮膚病有顯著療效,長期飲用可祛病健身,益壽延年。湖以"不老"為名,其用意正在於此。

夏秋時節,蕩舟不老湖,但見湖域四周山勢起伏,疏影橫斜,波光瀲灩,如一幅絕好的水墨畫,一丘一壑莫不渾然天成,交相輝映,滿山綠蔭,樹影婆娑。水質十分清澈,游來游去的小魚清晰可見。每年來此遊玩、垂釣的人很多,但來的人多了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遊人來了沒地方吃住,因此,史莊子村藉助這裡生態環境的優越,開始對村里進行打造,發展民俗旅遊業。去年6月份,村里在不老湖畔建起了13戶民俗戶,房子全部由北京市建委統一設計,每戶面積為136平方米,分為四室、一廳、一個衛生間還有兩間儲藏室。2011年史莊子村列為密雲縣民俗旅遊示範村,預計年底完成全部建設,可大大提高當地村民的收入。

摺疊丑山子村 丑山子村屬不老屯鎮所轄行政村,位於鎮域東北部,距密雲縣城75公里。全村共有村民368戶,748口人,村域總面積11.2平方公里。該村地處雲峰山東麓,娘娘頂山東面山腳下,南北向山溝西側,為山區,村落呈正方形。不老屯-邊莊子公路經過該村。

2008年,丑山子村因地制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力度,硬化村內街道28000平方米,安裝路燈120盞,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拆除違章建築150平方米;壘砌花牆1500米;修建健身公園兩處,為村民休閒健身提供了場所;進行無害化廁所改造286戶,在全村推廣清潔能源的使用,搭建節能吊炕313鋪,安裝太陽能熱水器336戶,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當年被評為市級文明生態村。

丑山子板栗標準化基地隨着全縣農業結構的調整,丑山子村改變了過去農田專一種糧的生產方式,形成了以板栗為主導的產業模式,現已擁有3000畝板栗標準化基地。丑山子板栗園建於2002年春,建立之初面積只有900畝,經過四年的努力,2006年被規劃為標準化基地。結合鎮板栗標準化生產實際,丑山子村制定出產地環境、板栗栽培生產技術、產品質量等標準化生產技術標準。為了調動基地果農標準化管理的積極性和全面執行標準化生產,村里還成立了板栗合作社,負責基地栽培技術的管理、板栗質量的監測和銷售市場的開拓,為果農提供一條龍服務,使基地統一管理、統一收購、統一經銷。村書記告訴記者,隨着樹齡的增長,合作社將加強果樹管理,做好技術推廣,通過板栗標準化生產,帶動全村農民增收致富 。

丑山子的由來

走進丑山子村,山青水秀,景色迷人,丑山子村並不醜,那為什麼叫丑山子呢?據當地村民講,丑山子村名源於傳說,原名"瞅山子",後演變為今名。相傳,在村西娘娘頂山原有一古廟,塑有王母娘娘。後來,有個老爺在對面山上又建成一座廟,老爺每天在廟台上打坐,巡視四方,發現對面山上的王母娘娘,於是整天坐在廟台上看個不止。娘娘發覺後大驚,棄廟逃走,後村以瞅山子得名。關於丑山子的由來,雖然都是傳說,但在當地還有另一種說法。古時候,村南山有一個洞,洞裡住着一個"仙姑",經常下山為百姓治病。可有病的人經她治了以後,小病變成了大病,大病變成了不能治的病,不知道坑害了多少善良的百姓。從此以後,當地再也沒人找她治病了。一天,一個外鄉人天不亮就來到洞前請仙姑看病。他往洞裡一看,只見洞裡有一個閃閃發亮的東西,覺得挺奇怪。他揉了揉眼睛,再仔細一看,可嚇壞了,原來他看到的是一個正在睡覺的大狐狸。那人悄悄地下山,把這事兒告訴了村裡的鄉親們。其實鄉親們早就覺得這個"仙姑"是個狐狸精,聽外鄉人這麼一說,就更覺得自己猜對了。可是沒人敢除掉它。偏巧,這時村里來了一位相貌醜陋的青年人,聽說此事以後,就想為民除害,他細心觀察狐狸精的行蹤,尋找動手的機會。這天,青年人在半山腰截住了狐狸精,廝打了起來,經過一番惡戰,最終打死了狐狸精。青年人沒有留下姓名就悄悄地走了。人們非常感激青年人,為了紀念他,就把村名改成了丑山子。兩種說法到底哪一種是真,哪一種是假,都只是傳說而已,現已無從知曉了,只是丑山子並不醜。

摺疊楊各莊村 楊各莊村屬不老屯鎮所轄行政村, 位於鎮域西南部。全村共有村民165戶、312口人,村域總面積2.45平方公里。該村植被茂密,依據密雲縣林業局"十五"二類資源清查結果,林木覆蓋率65.66%。楊各莊村經濟以果品為主,現有果樹1200畝,達到戶戶均有果樹,年產乾果100噸。

2008年,楊各莊村因地制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力度,硬化村內街道10000平方米,安裝路燈30盞,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為保護水土流失,對村域內鎮級公路兩側修建護坡650米;拆除違章建築2000平方米;修建占地1200平方米的健身公園兩處,安裝健身器材11件,為村民休閒健身提供了場所;壘砌花牆2800米,對村內進行綠化美化,栽植各種花草樹木4000株;進行無害化廁所改造102戶,在全村推廣清潔能源的使用,搭建節能吊炕90鋪,安裝太陽能熱水器117個;修建占地50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一個,解決村民就醫難問題,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當年被評為市級文明生態村。

摺疊燕落村 燕落村屬不老屯鎮所轄行政村,位於鎮域西部,距縣城23公里,全村共有1700戶,4300口人,村域總面積12.7平方公里。村子坐落在雲峰山腳下,地處燕落盆地,是我縣第一大村。這裡地勢開闊,水甘土厚,物富民豐,素有"密雲烏克蘭"之稱。歷史上它曾輝煌一時,至今燕落古城遺址尚存。近年來村里綠化植樹15000株,荒山造林2000畝,林木覆蓋面積占村域面積的60.56%。村里經濟主導產業以果品為主,年產乾果70噸、鮮果2087噸。

燕落村為改善村里環境,拆除街道違章建築500處;對6萬平方米的街道進行了硬化;為促進全民健身運動,修建三個全民健身廣場公園;安裝600盞路燈,方便村民夜晚出行;對全村1430戶的廁所進行無害化改建;為解決村民吃水難的問題,在村內共建設供水設施6套,鋪設管線60000米;為充分利用清潔能源,為村民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全部投入使用;村內還進行了污水治理和改造,保障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安全。

燕落的歷史溯源燕落原名燕樂,為古代縣城。燕樂縣始建於北魏太平真君初年(440年),廢於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共存在470多年。燕落村還有一個名字煙絡。據傳,古代某皇帝的兩個女兒,一個在今金溝安營,一個在今燕落紮寨,姐妹商定,遇警則燃狼煙為號。駐燕落的妹妹有一次在沒有敵情的情況下燃起了狼煙,駐於金溝的姐姐見信號急馳援助,但發現無敵犯境,只是玩笑而已。因此,該村曾有"煙絡"之名。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在密雲地區置檀州,州治所即設立於燕樂城內,轄密雲、燕樂兩縣,唐長壽二年(693年)檀州治所始遷今密雲縣城位置。時燕樂縣建制仍在,直到後梁乾化三年(913年),廢燕樂改為燕落莊。燕落古城遺址為長方形,南北稍長,東西較短,全城占地面積約2.4萬平方米,牆體為粗沙黃褐土夯築,1980年距地表兩米深處發現幾處漢代磚室墓,出土有漢代繩紋瓦、灰陶器等,充分證明早在漢代這裡已成為聚居區。這樣歷史悠久的土築城址,在北京地區並不多見,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長壽村的"長壽秘笈" 不老屯地區80歲以上的老人占全鎮人口的2%,燕落村就有60餘人,該村的李敬書老人,曾被北京電視台《京郊大地》欄目評為"北京十大壽星"之一,逝時108歲。生活在這裡的人為什麼會長壽呢?原因在於這裡的環境好,空氣好,水質好。由於地處密雲水庫上游水源保護區,植被豐富,林木覆蓋率高達74%,尤其是松林密布,有華北地區面積最大的原始次生油松林,使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高,好的空氣質量成為這裡的人們延緩衰老的重要因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裡的水好,麥飯石遍布地下,研究證明,飲用麥飯石水可以調節人體新陳代謝,增加食慾,促進循環,有助於排除因環境污染而蓄積於人體內的有害物質,使細胞淨化,長年飲用可收到延年益壽之效。

超勝庵重新開放超勝庵始建於唐代,坐落在燕落村北雲峰山上,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據當地老人講,過去的超勝庵是京東有名的古剎之一,千百年來香火很旺,晨鐘暮鼓,香氣瀰漫。1943年,日軍侵略中國時,對超勝庵進行燒毀破壞。前不久,由台灣人士投資600多萬元,對占地525畝的超勝庵進行重新修繕。目前,已經開始接待遊人。

摺疊學藝廠村 學藝廠村位於不老屯鎮西北部,距密雲縣城60公里,該村下轄學藝廠、公子嶺兩個自然村,村域總面積為4.4平方公里,共有103戶、241口人。相傳,宋將穆桂英曾在該地指導兵將學藝練武,操練兵馬,村北山上有"點將台"和"攔馬牆"等地名,故名學藝場,後演變為學藝廠。

2006年,學藝廠村大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硬化街道1.2萬平方米,安裝路燈40盞,並新建橋樑一座,方便了村民出行;為更好地綠化、美化環境,在公園及街道兩側栽植垂柳、槐樹、波斯菊、白玉蘭等苗木6000餘株;全村進行無害化改廁,並推廣使用太陽能、節能吊炕等清潔能源;新建休閒健身公園兩處,並配備健身設施,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村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當年被評為市級文明生態村。

聖水山的聖水泉

學藝廠村村北3公里有座聖水山,聖水山上有眼聖水泉,泉水清涼透徹,旱天不消,澇天不漲,冬夏常流,而且清冽甘甜。這股泉水怎麼這麼神奇,這裡還有一段小故事呢!

相傳,唐代時,一位姓郭的道士來到村里,看中了村北山上的風水,就雇了100人上山為他建道觀。郭道士帶人上山選好址,就開始興建,這時他發現半山腰有個石縫子,往外不停的流水,間雜着還留出白花花的大米,於是就每天派人到這裡來擔水、接米。說也奇怪,每天流出的大米總是不多不少,剛好夠這100名工匠吃。這100人中有個石匠,好吃懶做又很貪婪,他發現這個秘密後,就拿着大鎬和鐵器來到石縫前,叮叮噹噹一陣亂刨亂敲,想把石縫擴大,把裡面的大米全部挖出來據為己有。正在他又刨又敲時,山上的大石塊受到震動,紛紛滾下來,把他砸個正着,一下就砸死了。石縫經過這一番地折騰,從此不再流大米而流小米了。幾十年後,洪水泛濫,奔騰的洪水把道觀底下的壩坎沖塌了,郭道士就雇了60人來山上打壩,每天吃的是石縫裡流出的小米,而石縫每天流出的小米剛好只夠這60人吃。一天,一個工人起了貪心,想把石縫撬開一點,讓它多流一點小米,好積攢起來背回家給家裡人吃。他拿着鐵器撬了半天,石縫也沒動靜,於是,他叫來兩個同伴幫他一起撬。三人正撬着,就發現石縫裡的水流變大了,而小米不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紅色的小蝦間雜着流出來。三人頓時懊悔不已。從此,石縫就不再流小米而流蝦了。令人不解的是,郭老道也從此杳無蹤影,只留下了這股清清的泉水。當地人見到石縫裡的水如此神奇,就稱這股泉水為聖水泉,而這座山也因此得名聖水山。

明萬曆四年,皇帝聽聞這裡聖水的神奇,在此建立聖水寺,清朝時又重新修復,幾百年來香火一直不斷。

其實,聖水泉是源於地下1000多米岩層深處的天然礦泉,經國家權威機構檢驗鑑定其為含偏硅酸低礦化度重碳酸鈣型優質天然礦泉水,並含有鋰、鍶等14種人體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健腦、養胃、保肝、抗衰老的神奇功效,這種神奇功效揭示了聖水的神奇,也揭示了學藝廠人和不老屯人的長壽之謎。

學藝廠的待解之謎

學藝廠村的神奇之處還在於有許多奇異的地理現象。

石花:位於聖水山廟後東側的一塊巨石上,形似牛頭,又如石花,為天然形成,風雨侵蝕不腐,恰如聖水的守護者。

正反洞:當地人也稱冷風洞。酷暑盛夏,洞口寒氣逼人,石壁上粒粒白霜清晰可見;冰雪嚴冬,洞口熱氣蒸騰,附近山草一片碧綠,與大自然節氣恰好相反。

雞冠山之謎:位於聖水山前河道東側,形似雞冠,此山範圍之內,沒有蠍子。似乎神秘的印證了雞為蠍子之克星。

看晌:位於柏岔山前,從立夏至立秋,正午12點時無陰影,以往村人都以此為鐘錶,準確無誤。

這些待解之謎引發許多人的探索之旅,每年都有大批的遊客到這裡一探究竟。

摺疊陳家峪村 陳家峪村屬不老屯鎮所轄行政村 ,位於鎮域北部,下轄郝家、北台子、下家、水泉子、陳家峪、張家台、里蒼峪7個自然村,村域面積20.35平方公里。現有142戶,349口人。村里自然風景優美,四面環山,每到春季,成片的野花開滿山間,成群的山雀棲息林間,動聽的鳥鳴聲傳遍山村,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村裡的主導產業為林果業,現有果樹981畝、10萬餘株,種植了板栗、核桃、紅果等,年產乾鮮果品170餘噸,2009年人均收入9700元。

2008年,陳家峪村投入大量資金,完成了街道硬化、改水、改廁、安裝路燈、健身廣場、壘花牆等重點工程。其中,安裝路燈98盞,太陽能熱水器141套,拆違拆舊23戶,硬化街道17500多平方米,打井1眼,鋪設管線1600多米,壘砌護村壩130多立方米。對全村進行戶廁改造,完成138戶,改廁率達到97.9%。在村內修建1處健身公園,占地約200平方米,安裝器材12件。壘砌花牆400多米,在街道兩側栽植了垂柳、山桃、丁香等樹木380多株。

為避洪水大規模搬遷

1976年,一場洪水殃及了很多村民的生產生活安全,為了能讓那些快要流離失所的鄉親們安穩的生活下去,在村幹部帶領下,1000餘村民動用了數輛汽車,用了幾天時間,把那些失去房子、田地的村民們轉移到了安全地區,另有一些村民搬到了親戚家,還有部分村民搬到了現在的西田各莊鎮建新村和河南寨鎮團結村,留守下來的村民生活至今。

陳家峪古城堡遺址

陳家峪城堡位於陳家峪村西南部,座北朝南,建於明代永樂年間。當時,瓦剌不斷侵略中原,為抵禦敵人的進攻,明朝官兵在此修建了這座城堡,為屯兵、儲糧所用。該城堡依地勢而建,城堡中心較高,便於指揮和觀望戰情。該城堡原設南北兩門,經過歷史的洗禮,現城門無存,被闢為水泥路。現在城堡只殘存四周部分牆體,共計470餘米。牆體內外牆均為大塊毛石壘砌,碎石填縫,白灰勾縫。四周牆體基座均為2至3層條石砌成,水平縫,豎縫相錯,白灰勾縫。現東、北兩面基座條石無存。

由於地勢較為陡峭,記者沒有攀爬這座古城堡,周圍的青松綠柏已經把這古城堡包圍,從遠處觀瞧殘垣斷壁的城堡顯得格外滄桑。目前,村里正在請人投資規劃,重新將城堡修繕,打造一處旅遊風景區,讓遊客在城堡中追憶歷史。

村民全部實現就業拿工資

村里300餘名村民已全部養山就業,村裡的大事小事都有人管。有護林員負責林木管護和病蟲害工作,村裡有幾名醫生,有病拿藥足不出村就能解決了。有保潔員,負責路面的清潔工作,保持村里街道乾淨整潔。還有水管員,負責村裡的飲用水安全。他們這些工作人員每年人均工資收入可達4000餘元。

摺疊北香峪村 北香峪村 屬不老屯鎮所轄行政村,位於鎮域東北部。全村現有151戶,416口人。村域總面積3.3平方公里,土地439畝,山場面積12264畝。村里主導產業以林果業為主,現有板栗45000棵、人均113棵,此外還有桃樹、杏樹等,年產乾鮮果品185噸。

2007年開始,北香峪村投入大量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力度,硬化村內街道8000平方米,安裝路燈75盞,修橋5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修建兩個占地共500平方米的全民健身文化廣場,為村民休閒健身提供了場所;對村內進行綠化美化,栽植樹木1000棵,壘花牆1000米;拆違拆舊2600平方米,清理河床500米,使村莊環境得到了改善。

村南山的王波烈士墓

1943年11月11日,天剛亮,時任豐灤密區隊政委王波,率領一百多戰士,埋伏在北香峪村的南山,準備截擊從兵馬營據點去古北口的鬼子大隊。

戰鬥打響以後,王波不幸負傷昏了過去,等他醒來時,敵人已到近前。為了保存實力,避免重大傷亡,王波命令部隊馬上撤離陣地,迅速轉移。警衛員俯身要背他走,王波斬釘截鐵地說:"不要管我,快撤!"

敵人擁上來後,獰笑着對王政委說:"你的投降,我的大官給。不投降就要你的命。"王波剛要痛罵,又覺心有牽掛,就說:"投降可以,不過你們必須答應我三個條件。"鬼子萬沒想到會這麼痛快,忙說:"條件?統統講來。""第一,把你們抓的老百姓全部放回去;第二,從今以後不許你們再來燒殺搶掠,殘害百姓;第三,我要燒掉我的破大衣。"鬼子捧腹大笑,心想,這算什麼條件!忽又一怔:非燒大衣幹什麼?王波機警地補充說:"到你們那裡還不發新的?留它做何用?"鬼子又似大夢初醒:"是的,是的,統統要發新的!王波從容自若地把大衣點着,火光熊熊,衣兜里沒來得及轉移出去的材料,一同化為灰燼。此時,王波霍地站起身來,高聲喊道:"我是共產黨員,中國共產黨黨章上就沒有投降這一說,要殺要砍隨便吧,你們的末日不遠了!"說罷,便被敵人殺害,倒在了血泊中。

不幸的消息傳來,老百姓失聲痛哭,為了紀念王波,村民們把他的屍體安葬在了北香峪村的南山上,並立了一塊"救國救民"紀念碑。1994年,由不老屯鎮人民政府和我縣關心下一代協會組織修建了王波烈士陵園,陵園坐落在半城子村不老湖畔。 2006年4月,縣委、縣政府把此地命名為"密雲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板栗鋪就致富路

北香峪村位於燕山中部,是板栗的盛產地。早在清朝,這裡出產的燕山板栗就倍受清廷青睞。皇帝每年要到承德避暑山莊,密雲乃必經之地,每到板栗收穫季節,行宮內必備出產於不老屯地區的板栗。乾隆皇帝曾御筆為這裡的炒板栗寫過一首《食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持火候調。"形象地說明了這裡板栗加工的技巧。

北香峪村擁有板栗面積4845畝,由於地理位置優越,使得全村老百姓把自己的耕地全部種上了板栗。並在2007年成立了"北香峪板栗合作社",現已有入社會員120戶。

這裡產出的板栗,因其特有的優良品質,香濃的味道,糯性的肉質,深受購買商青睞。每年板栗成熟時節,都有不少外地農用車來村里收購,僅去年就賣出了120餘噸,其中部分板栗賣給了綠潤食品有限公司,由他們加工後遠銷海外。

摺疊白土溝村 白土溝村屬不老屯鎮所轄行政村,位於鎮域中部,距密雲縣城25.61公里。全村共有村民255戶,560口人,村域總面積4.3平方公里。因村東西兩側山上貯藏有豐富的白土子,遠看整個地區一片白色,常年有人來該地挖白土子,人們都稱白土子溝,後簡稱今名。

2008年,白土溝村因地制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力度,硬化村內街道18000平方米,安裝路燈130盞,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條件;拆除違章建築500平方米;修建占地700平方米的健身公園一處,為村民健身提供了場所;壘砌花牆2000米,對村內進行綠化美化2000平方米,栽植各種花草樹木500株;進行無害化廁所改造248戶,在全村推廣清潔能源的使用,搭建節能吊炕248鋪,安裝熱水器248個;進行安全飲水改造,打井4眼,鋪設管線12000米,讓村民喝上了放心水,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當年被評為市級文明生態村。

神秘的古崖居

白土溝村位於風景秀麗的雲峰山腳下,神秘的古崖居,一個千古之謎的人文遺蹟,就座落在白土溝村的平水峪自然村以及村西邊的山谷--水峪的懸崖上。

這些由一支不見史志記載的古代先民在陡峭的岩壁上開鑿的岩居洞穴,共計有五處。其中有三處在一個南北走向的山谷中,且全部在花崗岩上開鑿而成,洞口全部朝東;另外兩處在離它一公里的水峪的山谷中。

在平水峪村的三處古崖居中最大的一處,位於雲峰山腳下,洞口與地面平,洞門高2.2米,寬1.8米,上方呈弧形。洞內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東西長5.2米,南北寬4.95米,北、南、西各有一佛龕,另外,西壁北側有一小壁龕,南壁有兩個小壁龕,門內北側有一洞門與門外北側面朝南的一個佛龕相通,據村中的老人講,洞內各佛龕原均有泥塑佛像,文革拉倒佛像後,此處就做了村中的炸藥庫。

這些洞穴內部鑿制很精細,鑿制的痕跡清晰可見,洞穴內壁整齊,內有煙道、氣孔、燒火的灶炕、排水溝,洞口外檐上有雨罩及流水槽等設施。洞口到地面設有10多米長的石梯。其中最高的一處距地面9.5米,洞內最高1.66米,鑿於花崗岩石崖上。設一洞門,在洞口下邊鑿有半尺遠的一個個台階,共14級,台階處很陡,只能面對着石壁爬上爬下。最小的洞開鑿在半山坡上,面積只有5.3平方米。在石窟下的平地中,有一塊平整的大石,石上有一個人工開鑿的與臉盆大小、深淺相似的石盆,懷疑是崖居古人秋收舂米所用。在水峪山谷中的古崖居,共有兩處,兩個洞穴隔山谷斜對着,其中一個位於西山崖壁上,洞口朝東,洞口距地面約4米左右,從山坡上可達洞口。當地人傳說此洞穴是戰國時期縱橫家鼻祖鬼谷子當年修煉的地方。與東洞穴相對的是西洞穴,它位於東山崖壁上,洞口朝西,洞深4米,寬2.4米。洞內地勢平坦,不足一人高,沒有炕灶、煙道等住人跡象。

因古崖居內尚沒有發現古人生活用品的遺物,因此洞穴開鑿於何年代,是什麼人開鑿,目的是什麼?至今仍是個千古不解之謎。

農業帶火旅遊業

自創建文明生態村以來,白土溝村一直把培育生態經濟作為創建工作的落腳點,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生態農業。據村書記介紹,目前村里已經建立了占地2000畝的有機板栗基地,為村里解決勞動力就業200餘人。今年,白土溝村還將與北京華思無妄墅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開發打造占地1650畝的生態觀光園,並以此為依託,藉助雲峰山景區的開發,推動村里旅遊業的發展,帶動村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