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铸客铜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Sisley讨论 | 贡献2020年5月29日 (五) 09:38的版本 (added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using HotCat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铸客铜鼎

名 称∶铸客大铜鼎

时 代战国

出 土安徽省寿县(1933年)

现 藏安徽博物院

铸客铜鼎,又名“铸客大铜鼎”、“楚大鼎”或“大铸客鼎”。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炊器,1933年出土于安徽省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是现存西周以来最重的,位列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1],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出土和流传

楚大鼎在战乱年代伴帝王下葬,又在另一个战乱的年代重见天日。

20世纪早期,盗墓风气席卷全国,在这片埋满了珍奇异宝的土地上,盗墓者强取豪夺,大量文物被文物贩子转手到各地,甚至转卖出国,使得我国的历史瑰宝遭受了巨大损失。其中,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的楚幽王墓就是其中之一。

1933年,李三孤堆被盗挖,大量青铜器流失,而楚大鼎因为体积大,重量重,偷运困难因此幸免于难。

当时的安徽省地方政府抢救到楚大鼎之后,立刻将这件宝物辗转送到当时的安徽省会安庆保护起来。然而不多久之后,中日战争爆发,安庆在战争中沦陷,多处陆路被封,为了将这批国宝运走,当时的政府决定走水路,将国宝藏到当时的大后方——重庆

然而,此时楚大鼎的沉重雄伟便成了弊端,因为难以搬运,楚大鼎被装进木箱子里,通过滚运的方式送到船上。这一下虽然保住了我们珍贵的国宝,却导致楚大鼎伤痕累累,脚掉了,耳朵脱落了,鼎身也裂开了……经过后期专家的专门修复,才让它恢复原状。

抗日战争胜利后,楚大鼎从重庆回到南京,又在全国解放之后,才被搬回安徽省内,先停在离南京较近的芜湖,然后运回合肥

在这非常年代中,楚大鼎可谓是颠沛流离,伴随著动荡时事举步维艰,它曾被抛弃江边,被磕碰滚运,几易其所,支离破碎,才最终等到了和平的时刻。

但和所有的文物一样,这段伤痕累累的经历并未使楚大鼎的风华有所褪色,反而给了它更为摄人心弦的震撼感。

形制和纹饰

铜鼎通高113釐米,口径87釐米,耳高36.5釐米,腹围290釐米,深52釐米,足高67釐米,重达400千克左右。

形制为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上部略外展。

鼎腹饰一周突起圆箍,双耳及颈部外壁饰有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有浮雕旋涡纹。

铭文

鼎口平沿刻12字铭文:

其开头即“铸客”二字,故依惯例得名“铸客铜鼎”;足和腹下刻有“安邦”二字吉语。

价值

1、楚大鼎是安徽省博物院八件“镇馆之宝”中最为珍贵的一件,被列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楚大鼎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圆鼎,肚大能存,其容量甚至超过声名遐迩的国宝“后母戊大方鼎”。

3、楚大鼎出土于日军侵华的非常时期,见证了那段国难当头生死存亡的抗日史实。因此,2014年我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国家公祭鼎”正是采用了楚大鼎的姿态铸成,以慰在中华土壤上抛洒热血的英灵百姓[2]

视频

铸客铜鼎 相关视频

国之重器:楚大鼎
青铜文化:楚大鼎的故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