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8月14日) |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9年8月14日) |
請您改寫這篇小小作品,條目正文內容有200字以上後,歡迎將此模板去除。 |
胡漢民(1879年12月9日-1936年5月12日),名衍鴻,字展堂,號不匱室主,廣東番禺人, 中國國民黨元老和早期主要領導人之一,也是國民黨前期右派[1]代表人物之一。
生平
胡漢民二十一歲中舉人,1902年留學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評議部議員,《民報》編輯。1907年至1910年間,多次參加武裝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廣東都督、南京臨時政府秘書長。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於1914年隨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1917年至1921年隨孫中山在廣東活動,先後任交通部長,總參議等職。
1924年1月,在國民黨第一次在廣州召開,胡被孫中山任命為五人大會主席團之一,並獲選中央執行委員,兼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這次大會確定了孫中山聯合蘇俄和中共、依靠農工的政策。同年9月,孫中山離廣州到韶關,胡任代行大元帥。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此後國民黨內最具實力的人是汪精衛、胡漢民和廖仲愷。同年8月,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被暗殺。汪精衛、、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成特別委員會,以控制局勢和處理廖案。在審理廖案過程中,作為國民黨右派領袖的胡漢民被認為嫌疑最大,曾一度被拘留,後被派往蘇聯考察。
1927年,寧漢分裂時,胡支持蔣介石,主持南京工作,參與反共清黨,後任立法院院長等職。1931年,與蔣介石因約法之爭,2月被蔣介石軟禁。後至廣州,成為南方實力派領袖,持抗日、剿共、反蔣三大政治主張,並將蔣介石稱為「新軍閥」。1935年6月,胡漢民赴歐考察,停止了對蔣介石的攻訐。1935年12月,尚在法國的胡漢民被國民黨五屆一中全會選為中央常務委員會主席。1936年1月,自歐洲返國,留在廣州。1936年5月12日,在廣州因腦溢血病逝。
在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裡,廣州市的北京路被稱作「漢民路」,以紀念胡漢民。
參考資料
- ↑ 中共黨史將胡漢民劃為「右派」,但國民黨方面有人則認爲中共對國民黨進行「左派」「右派」一類劃分的做法是從鮑儸廷那裏學來的對國民黨進行分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