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錯那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2月1日 (六) 00:05 由 QZH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 class="wikitable" |<center>'''错那县'''<br><img src="http://www.bigemap.com/map_source/sa…”)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錯那縣(藏語:མཚོ་སྣ་རྫོང་།,藏語拼音:Cona Zong,威利:mtsho sna rdzong) 意為「湖的前面」。位於西藏自治區南端,喜馬拉雅山脈南麓,1960年設縣,隸屬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山南市下轄縣,地處東經91°28′-94°22′、北緯26°25′-28°27′之間。東接印占珞瑜地區,西鄰不丹,南與印度接壤, 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全縣幅員面積34979平方千米(實控面積約10094平方千米 )。人口1.4萬,該縣南部地區實際被印度佔領,邊界問題仍未解決。

地理概況

錯那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端,喜馬拉雅山脈南麓。東與墨脫縣(印占珞瑜地區)以西巴霞曲下游分開,北與隆子縣、措美縣相連,西與洛扎縣邊巴鄉以及不丹王國的孫黑宗、塔尚宗、塔西岡宗、起業、沙克亭、若里、大夕坦則等接壤,南與印度以山地與平原接合地帶為界。此段邊界,中印傳統習慣邊界線沿喜馬拉雅山南麓山腳行走。錯那縣與印度阿薩姆邦邊界線,起至錯那縣阿馬土拉以南、不丹王國概拉巴里以東、阿薩姆邦烏達古里(海拔136米)以北、巴太拜利以西的中國、不丹、印度三國交界處,向東經巴太拜利以北,過帕乃河,沿伏特山(海拔549米)以南,在巴魯克旁以南折向東南,經查道以北,越過鮑羅里河,再折向東,經西召瑟以南、密吉卡以北穿過巴爾崗河、布拉河沿巴里金、欽普、至比普爾拉岡以西,邊界線折向北行,經班達多爾以東越過迪克朗河,沿多伊穆克以東、尼則拉魯克以西,折向東北,沿基明以南的哈姆得里河出境處(印度朗加河),邊界線沿山地與平原接合地帶,東北行至多龍姆克以北,比尼、皮衣木克(海拔1987米)以南的錯那縣、墨脫縣、阿薩姆邦三地交界處的西巴霞曲出境處(印度蘇班西里河)。錯那縣是西藏自治區的邊境縣之一,縣城區所在地海拔4380米,距自治區首府拉薩市400千米,山南市政府駐地澤當鎮220千米。全縣邊境線長268千米,其中與印度的邊境線長213千米,中不邊境線長55千米,面積34979平方千米,包括印占「麥克馬洪線」以南的門隅地區,現實際控制面積約10094平方千米。縣中心位於東經91°57'55",北緯27°59'53"。 2013年,錯那全縣完成生產總值35619萬元、固定資產投資52827萬元、本級財政收入129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339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5986元;完成稅收收入2182萬元。全年共接待國內外遊客8886人次,創收519.805萬元。截至2010年,錯那縣轄1個鎮、5個鄉、4個民族鄉,總人口15277人。


目前下轄:勒布街道;錯那鎮;覺拉鄉、卡達鄉、曲卓木鄉、庫局鄉和浪波鄉。縣政府駐錯那鎮,距拉薩市區402千米,距地區行署駐地澤當鎮240千米。

錯那縣是的倉央嘉措的故鄉,有着豐富的旅遊資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