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這是優質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桃花源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0年1月12日 (日) 16:44 由 慧心缘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桃花源記
 

作品名稱 : 桃花源記

作者 :陶淵明 作品出處 :《陶淵明集》

創作年代 :東晉

文學體裁 : 文言文

陶淵明作品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 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 白話譯文

作品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xiá),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黃髮垂髫( tiáo),並怡(yí)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余(yú)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云:「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

本段注釋

譯文語句注釋 太元:東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376--396). 武陵:古代郡名,現在湖南常德一帶。  為業:把……作為職業,以……為生。為:作為。 緣:沿,沿着。 行:划行。 遠近:偏義副詞,這裡指遠。 忽逢:忽然遇到。 夾岸:夾在兩岸。 雜:別的,其它的。 芳:花 鮮美:鮮艷美麗。(古今異義) 落英:落花。一說,初開的花。 繽紛:繁多而錯雜的樣子。 甚:很,非常。 異:意動用法,「以……為異」,對……感到驚異、詫異。(詞類活用) 復:再次。 前:向前(詞類活用)。 欲:想要。 窮:形容詞作動詞,走完,「走到……盡頭」。原指處境困難。 林盡水源:林盡於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發源的地方就到頭了。盡:消失(詞類活用) 便:於是,就。 得:看見。 仿佛: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若:好像。 舍:捨棄,丟下。 初:起初,剛開始。 才:剛好,僅。 通:使......通過。 復:又。 行:行走。 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然:形容開闊的樣子;開朗:開闊而明亮。 平:平坦。 曠:寬闊。 舍:房屋。 儼然:整齊的樣子。(古今異義) 之:無實意,用於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屬:類。 阡陌交通: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阡陌,田間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東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錯相通互相通達。(「交通」一說 互相交錯。)(古今異義) 雞犬相聞:可以互相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 種作:耕種勞作。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 黃髮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黃髮,舊說是長壽的特徵,所以用來指老人。垂髫,垂下來的頭髮,用來指小孩。(借代修辭)髫,小孩垂下的短髮。 並:都。 怡然:愉快、高興的樣子。 乃:竟然。 大:很,非常。 從來:從……地方來。 具:詳細、詳盡。 之:代詞,指代桃源人所問問題。 要(yāo):通「邀」,邀請。(通假字) 咸:副詞,都,全。 問訊:詢問打探(消息)。 云:說。 先世:祖先。 率:率領。 妻子:指妻子、兒女。(古今異義) 邑人:同鄉的人,鄉鄰。 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地方。(古今異義) 復:再,又。 焉:兼詞,相當於「於之」,「於此」,從這裡。 遂:後來。 間隔:隔絕。 今:現在。 乃(乃不知有漢的乃):竟然。 無論:不要說,更不必說。(更)不必說。「無」「論」是兩個詞,不同於現在漢語的「無論」(古今異義) 為:給。 具言:詳細地說出。(具:通「俱」詳細、具體。) 所聞:指漁人所知道的世事。(聞:知道,聽說) 嘆惋:感嘆,惋惜。 延至:邀請到。延,邀請。 停:停留。 辭:辭別。 去:離開。 語:對……說,告訴。 不足:不值得。(古今異義) 為:介詞,向、對。 既:已經 便扶向路:就順着舊的路(回去)。扶:沿、順着。向:從前的、舊的。 處處志之:處處都做了標記。志:名詞作動詞,做標記。(詞類活用) 及:到達。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詣:到。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如此:在桃花源的見聞。 即:便。 遣:派遣。 尋向所志: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尋,尋找。 向,先前。 志,標記。 遂:後來。 復:再。 南陽:郡名,治所在現在河南南陽。 得:找到安達市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隱士。 欣然:高興的樣子。 規: 計劃,打算。(詞類活用) 未:沒有。 果:實現。 尋:不久。 終:死亡。 問津:問(通往桃花源的)路。

本段白話譯文

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武陵郡有一個人以捕魚為職業。(有一天,他劃着小船外出打魚,)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遠。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兩岸幾百步以內(全是桃樹),中間沒有別的樹,綠草如茵,香氣襲人,(風一吹來)桃花紛紛落下。漁人(對此感到)十分詫異。又往前劃,想找到那片林子的盡頭。 (他找到)林子的盡頭,(發現這裡)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頭,山腳下有個小洞,隱約好像有點光亮。(漁夫)於是離開小船,從洞口進去。起初山洞非常狹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狹窄的隧道)突然(變得)寬闊敞亮了。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林之類的景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里)能互相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在田裡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樣,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逍遙快樂。 村中人見了漁夫,竟然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裡來的,漁夫詳細地回答了他們。村中人於是便邀請他到自己家裡去,擺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裡的其他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帶領妻子和兒女及鄰居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裡出去,於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們問漁夫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朝,晉朝了。漁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的人)都感嘆惋惜。其餘的人又各自邀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來招待他。停留了幾天,就告別離開了。桃花源里的人囑咐他說:「不要對外面的人說(這裡的情況)。」 漁夫離開了桃花源後,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處處做上標記。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見了太守,述說了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太守立即派人跟隨他前往,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最終還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劉子驥,是志向高潔的名士。他聽說了這件事,興致勃勃地計劃前往。結果(計劃)還未實現,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後就再也沒有探尋桃花源的人了。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一個祖輩父輩僅做過一任太守一類官職,家境早已敗落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產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義熙元年(405),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採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2]

本段作品鑑賞

思想內容 本文借武陵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描繪了桃花源人生活美滿的情景,虛構了人人勞作,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社會安定,民風淳樸的理想社會,表達了作者對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嚮往和對現實動亂、對黑暗的現實生活的不滿。

文章描繪了武陵漁人偶入桃源的見聞,用虛實結合,層層設疑和浪漫主義的筆法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及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是對黑暗現實社會的否定與批判。

整體賞析

文章開端,先以美好嫻靜、「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林作為鋪墊,引出一個質樸自然的化外世界。在那裡,一切都是那麼單純,那麼美好,沒有稅賦,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也沒有勾心鬥角。甚至連一點吵吵嚷嚷的聲音都聽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是那麼平和,那麼誠懇。造成這一切的原因,作者沒有明說,但從「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一句中已隱約透露了消息:原來歸根結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踞人民頭上為私利互相攻伐的統治集團。這個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對生活在虛偽黑暗、戰亂頻繁、流血不斷的現實世界中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簡淨筆觸,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桃花源的氣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當然,從「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至,遂迷,不復得路。」這一句可以看出,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名家評價

「情融乎內而深且長,景耀於外而真且實。」(方東樹昭昧詹言》)

「文生於情,情生於境。」(尤桐《西堂雜俎》三集卷三《蒼梧詞序》)

「文體省淨,殆無長語。篤意真古,辭興婉愜,每觀其文,想其人德。」(鍾嶸《詩品》)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藝概·書概]》)

本段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又名潛,字元亮,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因為家門前有五棵柳樹,所以自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潯(xún)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幾度輾轉,在各地做過幾年小官,後厭煩俗世,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其中《桃花源記》是桃源詩的序言)等,有「田園詩人」之稱。他也是田園派的鼻祖。他是第一位田園詩人。

視頻

參考資料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