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道夫·布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3月9日 (六) 20:46 由 Dr Strange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對希特勒說不的男人-聖人音樂家
前往: 導覽搜尋

阿道夫·布希(Adolf Busch,1891年8月8日-1952年6月9日)德國小提琴家與指揮家。他在德國的基根(Siegen)出生,而逝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吉爾福德[1]。布希一共有兄弟八人。年幼時家中經濟很困難。但儘管如此,熱愛音樂的製琴家父親還是讓他的兒子們學習音樂,他的哥哥弗里茲(Fritz Busch,1890-1951)是指揮家、大弟赫曼為大提琴家。排行第二的阿道夫,對待音樂就如同娛樂一樣,學習的同時,周末也在俱樂部演奏玩樂。阿道夫·布希曾就讀科隆音樂院後,師從小提琴大師約瑟夫·約阿希姆[2]

傳奇的布希四重奏

即使已經過了一個世紀,布希四重奏仍像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與小提琴家佛里茲·克萊斯勒一樣深深地影響後代音樂家,尤其是1932-38年間在倫敦灌錄的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作品,更被奉為經典中的經典。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阿道夫·布希與友人組成布希弦樂四重奏。幾度團員更替,從1921年到1951年解散為止,布希弦樂四重奏為後人留下豐富而且珍貴的音樂遺產。除了演出弦樂四重奏,阿道夫·布希也與年方十八歲的年輕鋼琴家魯道夫·塞爾金(Rudolf_Serkin_)成為二重奏搭檔。後來塞爾金不但是布希弦樂四重奏固定合作的核心對象,也成為阿道夫·布希的女婿[3]。塞爾金幾乎可以說是成為這個弦樂「四」重奏的「最佳第五人」了,也由於他的合作,讓布希四重奏在曲目選擇上更多元。[4]

雖然當時同期還有許多傑出的四重奏在德奧地區活動,不過無庸置疑地,布希領導的這個四重奏團已經被公認是最頂尖的第一名團,他們的票房相當好。1921 年在義大利的巡演獲得很高的評價與回響。他們在接下來的兩年中,經常在義大利演出,且許多名人指名他們的表演:甚至在1932年受教宗庇護十一世 ( Pius XI ) 邀請,在教廷演出。不過,實際上,他們還有一個更大的瘋狂粉絲,就是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也是少數被允許可以觀摩布希四重奏練習的人。

希特勒說不的男人-聖人音樂家

Tully Potter在他的書(Adolf Busch: The Life of an Honest Musician[5])中寫道:阿道夫·布希不僅是一位全能的音樂家。在艱難時期,他也是道德燈塔。他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四重奏演奏家,兩次世界大戰中最忙碌的獨奏小提琴家,也是一位出色的作曲家。但在他的聲名如日中天時,他高貴的人格尊嚴卻為他的命運帶來戲劇性轉折。

1933年納粹掌權後,希特勒和他的追隨者就開始系統性的迫害德國猶太人。許多著名的猶太音樂家,包括布魯諾·華爾特(Bruno Walter),奧托·克倫培勒(Otto Klemperer)和艾曼紐·費爾曼(Emanuel Feuermann),都被迫離職或離職以示抗議。1933年4月,在希特勒掌權數週之後,布希領導的布希四重奏決定停止在德國的巡演。他同時發表了這樣的聲明:「由於我的基督徒同胞對德國猶太人的行為,令我覺得有必要中斷我在德國的巡迴演奏會。」當年,布希先生是唯一一位著名的非猶太德國音樂家,因為堅持原則而離開德國。當年也只有極少數非猶太歐洲音樂家(包括阿圖羅·托斯卡尼尼還有帕布羅·卡薩爾斯)他們出於同樣的原因決定停止在德國的表演。於是他遽然終止在德國如日中天的演奏事業移居瑞士。納粹黨羽為了擔心輿論壓力,曾試圖吸引布希回國,當時他的回應是"如果你把希特勒吊死在中間,戈林(H. Goering)左邊,戈培爾(J. Goebbels)在右邊,那我就會回德國。"

隨著反猶太律法席捲整個歐洲,他在1939年底和布希四重奏成員移居美國。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是一場悲劇。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小提琴家供過於求而且美國人對室內樂的興趣有限。布希雖然能夠維持生計,但他的名聲則已不再。此外,他對他心愛的祖國所鑄成的一切感到絕望。[6]

「阿道夫·布希是個聖人」,阿圖羅·托斯卡尼尼這麼說。藝術史家恩斯特·貢布里希爵士(Ernest Gombrich)則這樣形容布希「他的人就像他的演奏一樣 - 他身上沒有一段錯誤的旋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