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蠶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9月14日 (六) 21:39 由 Sdrgtzp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增加警示语、移动图片位置)
前往: 導覽搜尋

醫療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如需專業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蠶豆(中藥材)

蠶豆(野豌豆屬),又稱羅漢豆、胡豆、南豆、豎豆、佛豆,豆科、野豌豆屬一年生草本。為糧食、蔬菜和飼料、綠肥兼用作物。原產歐洲地中海沿岸,亞洲西南部至北非,相傳西漢張騫自西域引入中原。蠶豆營養價值豐富,含8種必需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含量47%~60%,可食用,也可作飼料、綠肥和蜜源植物種植。為糧食、蔬菜和飼料、綠肥兼用作物。

基本信息

中文學名:蠶豆

拉丁學名:Vicia faba L.

別稱:南豆、胡豆、豎豆、佛豆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薔薇目

亞目:薔薇亞目

科:豆科

亞科:蝶形花亞科

屬:野豌豆屬

種:蠶豆

族:野豌豆族

分布區域:中國以四川最多,次為雲南、湖南、湖北、江蘇、浙江、青海等省。

英文名:Horsebean,Broadbean

藥理介紹

中華本草》:蠶豆

出處

出自《救荒本草》

拼音名

Cán Dòu

英文名

Broad bean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Vicia faba L.

別名

佛豆、胡豆、南豆、馬齒豆、豎豆、仙豆、寒豆、秬豆、灣豆、羅泛豆、夏豆、羅漢豆、川豆。

來源

藥材基源:為豆科植物蠶豆的種子。

採收和儲藏

夏季果實成熟呈黑褐色時,拔取全株,曬乾,打下種子,揚淨後再曬乾。或鮮嫩時用。

原形態

蠶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高30-180cm。莖直立,不分枝,無毛。偶數羽狀複葉;托葉大,半箭頭狀,邊緣白色膜質,具疏鋸齒,無毛,葉軸頂端具退化卷鬚;小葉2-6枚,葉片橢圓形或廣橢圓形至長形,長4-8cm,寬2.5-4cm,先端圓形或鈍,具細尖,基部楔形,全緣。總狀花序腋生或單生,總花梗極短;萼鍾狀,膜質,長約1.3cm,5裂,裂片披針形,上面2裂片稍短;花冠蝶形,白色,具紅紫色斑紋,旗瓣倒卵形,先端鈍,向基部漸狹,翼瓣橢圓形,先端圓,基部作耳狀三角形,一側有爪,龍骨瓣三角狀半圓形,有爪;雄蕊10,二體;子房無柄,無毛,花枝先端背部有一叢白色髯毛。莢果長圓形,肥厚,長5-10cm,寬約2cm。種子2-4顆,橢圓形,略扁平。花期3-4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通常栽培于田中或田岸旁。

資源分布

全國各地廣為栽培。

性狀

性狀鑑別 種子扁矩圓形,長1.2-1.5cm,直徑約1cm,厚7mm。種皮表面淺棕褐色,光滑,做有光澤,兩面凹陷;種臍位於較大端,褐色或黑褐色。質堅硬,內有子葉2枚,肥厚,黃色。氣微,味談,嚼之有豆腥氣。

化學成份

種子含卵磷脂(lecithin),磷脂酰乙醇胺(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 inositol),半乳糖基甘油二酯(galactosyl diglyceride)和磷脂(phosphatide)。尚含膽鹼(choline),哌啶-2-酸(pipecolic acid),腐胺(putrescine),精味(spermidine),精胺(spermine),去甲精胺(norspermine),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巢菜鹼甙(cicine)和伴巢菜鹼甙(convicine)。根含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白樺脂醇(betulin),D-甘油酸(D-glyceric acid)和聚β-羥基丁酸(poly-β-hydroxybutyric acid)。

藥理作用

極少數人(男小孩較多)在食入蠶豆或吸入其花粉後,可發生急性溶血性貧血(名蠶豆黃病 Favism),症狀有血色素尿、休克、乏力、眩暈、胃腸紊亂及尿膽素的排泄增加;更重者有蒼白、黃疸、嘔吐、腰痛、衰弱。一般吃生蠶豆後5-24小時後即發生,但有時食炒熟的也可發生。如系吸入其花粉,則發作更快。發生蠶豆黃病的原因,是少數人有一種先天性的生化缺陷,即其血細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因而其還原型的穀胱甘肽含量也很低,在巢菜鹼甙侵入後,可發生血細胞溶解。將巢菜鹼甙混於食物中(l%)飼餵大鼠或小雞可抑制其自然生長。有人還認為,除巢菜鹼甙外,蠶豆中還有其他因子也能引起類似的溶血作用。根含5羥-尿嘧啶,為一種代謝拮杭劑,並含有2,6-二胺嘌呤(DAP),可抑制乳酸桿菌,此種抑制可被腺甙所翻轉:上述物質可使骨髓耗竭,並傷害犬及大鼠結腸、空腸的上皮細胞,是一種致癌物質。 DAP之作用並非通過戊糖核酸(PNA),而是由於干擾了腺甙、胍的基本代謝功能所致。

胡豆花原圖鏈接

性味

味甘;微辛;性平

歸經

脾;胃;心經

功能主治

  • 中華本草》:健脾利水;解毒消腫。主膈食;水腫;瘡毒
  • 全國中草藥匯編》:
  • 花:涼血止血,止帶降壓。主治咯血,吐血,便血,白帶,高血壓病。用量0.5~1兩。
    • 豆:健脾利濕。主治腳氣水腫。用量2~3兩。
      • 豆莢:斂瘡。主治天皰瘡,膿皰瘡,燒燙傷。外用炒炭研末,用麻油調敷患處。
        • 梗:止血止瀉。主治各種內出血,腹瀉。用量1兩,水煎服或乾粉1錢吞服,每日3次。
          • 葉:解毒。主治蛇咬傷。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0-60g;或研末;或作食品。外用:適量,搗敷;或燒灰敷。

注意

本經逢原》: 性滯,中氣虛者食之,令人腹脹。

附方

  • 治膈食:蠶豆磨粉,紅糖調食。(《指南方》)
  • 治水脹,利水消腫:蟲胡豆一至八兩。燉黃牛肉服。不可與菠菜同用。(《民間常用草藥匯編》)
  • 治水腫:蠶豆二兩,冬瓜皮二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 治禿瘡:鮮蠶豆搗如泥,塗瘡上,干即換之。如無鮮者,用干豆以水泡胖,搗敷亦效。(《秘方集驗》)

各家論述

營養及價值

歷史背景

蠶豆一般認為起源於西南亞和北非。中國蠶豆相傳為西漢張騫自西域引入。

營養價值

每100克蠶豆所含營養素如下:·熱量 (335.00千卡) ·蛋白質 (21.60克) ·脂肪 (1.00克) ·泛酸 (0.48毫克) ·碳水化合物(59.80克) ·葉酸 (260.00微克) ·膳食纖維 (3.10克) ·維生素A (52.00微克) ·維生素K (13.00微克) ·胡蘿蔔素 (310.00微克) ·硫胺素 (0.37毫克) ·核黃素 (0.10毫克) ·尼克酸(1.50毫克) ·維生素C (16.00毫克) ·維生素E (0.83毫克) ·鈣 (16.00毫克) ·磷 (200.00毫克) ·鉀 (391.00毫克) ·鈉 (4.00毫克) ·鎂 (46.00毫克) ·鐵 (3.50毫克) ·鋅 (1.37毫克) ·硒 (2.02微克) ·銅 (0.39毫克) ·錳 (0.55毫克)[2]

食用效果

健腦

如果你正在應付考慮或是個腦力工作者,適當進食蠶豆可能會有一定功效。蠶豆中含有調節大腦和神經組織的重要成分鈣、鋅、錳、磷脂等,並含有豐富的膽石鹼,有增強記憶力的健腦作用。[5]

降低膽固醇

蠶豆皮中的粗纖維有降低膽固醇、促進腸蠕動的作用。

預防心血管疾病

蠶豆中的蛋白質含量豐富,且不含膽固醇,可以提高食品營養價值,預防心血管疾病。

益氣健脾

傳統醫學認為它能益氣健脾,利濕消腫。

延緩動脈硬化

蠶豆中的維生素C可以延緩動脈硬化。

促進骨骼生長

蠶豆中的鈣,有利於骨骼對鈣的吸收與鈣化,能促進人體骨骼的生長發育。

防癌抗癌

蠶豆也是抗癌食品之一,對預防腸癌有一定作用。

傳統醫學認為蠶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可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清熱利濕,止血降壓,澀精止帶;主治中氣不足,倦怠少食,高血壓,咯血,衄血,婦女帶下等病症。嫩蠶豆煮稀飯能和胃、潤腸通便,對習慣性便秘有良效。蠶豆莖止血,止瀉;葉收斂止血。花涼血,止血;種子皮利尿滲濕;莢殼收入斂止血。

食用指南

禁忌人群

一般人都可食用。

  • 老人、考試期間學生、腦力工作者、高膽固醇、便秘者都適合食用;
  • 中焦虛寒者不宜食用,發生過蠶豆過敏者一定不要再吃;
  • 有遺傳性血紅細胞缺陷症者,患有痔瘡出血、消化不良、慢性結腸炎、尿毒症等病人要注意,不宜進食蠶豆;
  • 患有蠶豆病的兒童絕不可進食蠶豆。

製作指導

  • 蠶豆的食用方法很多,可煮、炒、油炸,也可浸泡後剝去種皮作炒菜或湯。
  • 製成蠶豆芽,其味更鮮美。
  • 蠶豆粉是製作粉絲、粉皮等的原料,也可加工成豆沙,製作糕點。
  • 蠶豆可蒸熟加工製成罐頭食品,還可制醬油、豆瓣醬、甜醬、辣醬等。又可以製成各種小食品。
  • 蠶豆可以生吃,新鮮剛採摘下來的嫩蠶豆可以生吃,尤其在長江南部地區生食居多。
  • 蠶豆去殼:將干蠶豆放入陶瓷或搪瓷器皿內,加入適量的鹼,倒上開水悶一分鐘,即可將蠶豆皮剝去,但去皮的蠶豆要用水沖除其鹼味。[3]

菜品

  • 蠶豆羹、蠶豆炒雞蛋、魚汁蠶豆瓣、雪菜豆瓣酥、蠶豆素蝦仁、胡豆燉牛肉、蠶豆鯽魚粥、
  • 香腸蠶豆飯、雪裡蕻蠶豆蛋花湯、雪菜蠶豆炒飯、沙鍋鯽魚蠶豆湯、韭菜蠶豆、豌豆蠶豆濃湯、沙茶蠶豆雞丁、蠶豆燉排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