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童子寺遺址

於 2021年10月2日 (六) 08:12 由 Qmli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童子寺遺址

中文名稱;童子寺遺址

地理位置;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

保護級別;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號;8-0012-1-012

所處時代;北齊至唐

童子寺遺址,位於山西太原市晉源區西鎮村西北處龍山上 ,是北齊隋唐時期(6世紀-11世紀)的佛教寺院 ,屬於晉陽古城宗教祭祀區範圍 。

童子寺遺址的佛閣北齊(556年)創建,依大佛龕建造,東南北三面砌牆,按疊壓關係,可分早晚二期,早期為北齊牆體,外壁上的內壁均雕千佛龕,千佛具有典型的北齊造像特徵;晚期為唐代護牆和前廊,除了閣內南壁外,對北齊牆體內外都進行了護牆加固。童子寺遺址北壁護牆上新發現唐代繪製的佛龕壁畫,有楣龕,內繪一尊高1.65米的坐佛。童子寺遺址的建築構造屬於一處石窟和地面寺院相結合的特殊類型,佛閣與大佛雕造密切相關,是中國早期的佛閣實例。童子寺遺址的發掘對於研究北齊(6世紀)佛寺類型以及北朝、隋唐(6世紀-11世紀)佛閣建築類型具有重要意義 。[1]

2019年10月7日,童子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目錄

歷史沿革

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僧宏禮禪師創建童子寺 。

天保十年(559年),文宣帝曾登臨童子佛寺 。

唐顯慶末年(7世紀),李治與武則天巡幸并州,瞻禮童子寺大佛 。

金天輔元年(1117年),童子寺毀於兵火 。

明正德初年(1506年),重建童子寺寺院區 。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童子寺重新修葺 。

嘉慶十年(1805年),童子寺再次修葺 。

清嘉慶(18世紀末-19世紀初)以後,童子寺廢棄 。

1958年,童子寺遺址附近村民在燃燈石塔北側修建高爐煉鋼鐵,使遺址遭受到破壞 。

200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童子寺佛寺遺址進行首次發掘,清理了遺址現場,發掘了寺院區,揭露了明代寺院全貌,在大佛閣與寺院區之間下方的斷崖上發現左右比鄰的2座唐代洞窟 。

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組成考古隊,對童子寺佛寺遺址進行第二次發掘,發掘了佛閣區 。

2012年,太原市考古人員在童子寺遺址佛閣內南壁發現北齊佛龕菩薩像

2013年,太原市考古人員在童子寺遺址在閣內北壁下層唐代護牆上發現唐代佛龕壁畫,並對大佛閣內牆體上的佛像壁畫進行揭取,共揭取壁畫20幅,約6平方米,其中最大一幅為1.65平方米 。

遺址特點

綜述

童子寺遺址建在龍山北峰東坡靠近山頂處的平台上 ,坐西朝東,整個寺院呈平面布局,分為南、北二個部分,北部為佛閣區,南部為寺院區,相距65米,寺院西面和北面為自然山體,崖壁上開鑿有5個石窟 ,佛閣區和寺院區皆因山勢而建,石窟和地面寺院相構成一個整體,即前寺後窟的山地寺院模式 。

佛閣區

佛閣區,位於童子寺遺址北部,坐西朝東,為寺內主體建築和禮拜、供養的場所,包括佛閣與前廊、前廊北部建築基址和南部遺蹟,佛閣後接摩崖石龕,龕內為無量壽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三尊像,佛閣前有一座高5.03米的北齊燃燈石塔 。

寺院區

寺院區,位於童子寺遺址南部,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1.8米,東西進深45.52米,是寺內供禮拜、起居、禪修的場所,雖屬明代(1506年)建築,但正殿寶裝覆蓮柱礎為北齊(6世紀)樣式,中軸線上有山門、經幢和正殿,左右有配殿和鐘鼓樓 ,其西側和北側約15米為自然山體,崖壁上有北齊時期開鑿的5個洞窟;寺院區向東為硫磺溝,呈東西走向,長1.6千米,溝口距晉陽古城遺址(南城角村)2千米,寺院東南550米處的龍山頂為唐代和蒙元時期開鑿的龍山道教石窟 。

文物遺存

童子寺遺址出土的遺物有石造像共有50餘件,有佛頭、菩薩頭、佛耳殘塊、千佛等;建築構件主要有蓮花瓦當、獸面瓦當等 。童子寺遺址唐代佛龕壁畫,繪有高1.65米的坐佛,是中原地區保存年代較早的寺院壁畫,壁畫護牆中鑲嵌一塊唐開元二年(714年)童子寺浮圖銘方石,正面雕坐佛龕,兩側面為線刻佛說法圖 。

研究價值

童子寺遺址的發掘對於研究北齊時期寺院的形制布局以及佛教史都具有重要意義 。童子寺遺址北齊佛閣是中國早期佛教寺院建築的實物,為探討唐代寺院中佛閣建築的淵源提供了直接證據。童子寺遺址北齊佛教造像面相渾圓型,與鄴城地區石窟造像一致,面相長圓型,與太原出土的北齊陶俑和墓葬壁畫人物相似,屬太原本地風格,為研究北齊太原佛教造像樣式提供了詳實資料 。

保護措施

2013年,太原市文物局編制《童子寺遺址保護展示方案》

2016年6月6日,童子寺遺址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2019年10月7日,童子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歷史文化

弘禮禪師建寺

童子寺遺址是北齊隋唐時期(6世紀-11世紀)的佛教寺院。據明洪武《太原縣誌》記載:"童子寺,在縣西一十里,天保七年(568年)北齊弘禮禪師棲道之所,有二童子于山望大石儼若尊容,即鐫為像,遂得其名。"日本求法僧圓仁所著《人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記中記載:唐開成五年(840年),圓仁到童子寺禮拜大佛,在大佛閣內見到早年所撰的碑刻,碑文記載:"昔冀州禮禪師來此山住,忽見五色光明雲從地上空而遍照。其光明雲中有四童子坐青蓮座遊戲,響動大地,岩嗽頹落。岸上崩處,有彌陀佛像出現。三晉盡來致禮,多有靈異。禪師具錄,申送請建寺。遂造此寺,因本瑞號為童子寺,敬以鐫造彌陀佛像,顏容頤然,皓玉端麗。趺坐之體高十七丈,闊百尺。觀音、大勢至各十二丈"。弘禮禪師在龍山建寺造像,雕造三聖像,並得到北齊財政支持。在《北齊書·唐邕傳》中有記載,天保十年(571年),文宣帝高洋曾親自登臨童子佛寺一事。童子寺大佛的雕造與皇室有着密切的關係 。

童子寺鼎盛時期

入唐(7世紀)以後,童子寺又得到唐皇室的重視。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春,唐高宗和武則天出晉陽城西門,沿着蜿蜒曲折的硫磺溝中的小道,攀登至寺,瞻禮大佛;同年四月,唐高宗和武則天回長安後,又令內官特製一領袈裟,派遣宦官使者為大佛披掛。披掛之曰,道俗瞻睹者數千萬眾,成為"眾人共知,不言可悉"的盛事(唐,道世《法苑珠林》所引《冥報拾遺》)。既然童子寺為皇室所重,自然有高僧在此弘法。敦煌文書中有唐玄奘《題童子寺五言》:"西登童子寺,東望晉陽城,金川千點綠,流水一條清。"玄奘的大弟子慈恩窺基法師,即尉遲敬德之侄,曾從長安到此寺,宣講玄奘的唯識論。在唐代(7世紀)童子寺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但由于山寺地域侷促,發展空間有限,所以在晉陽城常樂坊內又建立了童子下寺 。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童子寺遺址位於山西太原市西南約25千米晉源區西鎮村西北處龍山北峰上 ,海拔1118米,地理坐標為東經112°25′376″、北緯37°44′15″,南北西三面環山,形似簸箕 。

交通

太原市--水西關街--濱河東路--南中環街--晉祠路--西仁線--童子寺遺址。

相關視頻

太原龍山童子寺遺址入列「國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