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济慈,(John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约翰•济慈 | |
---|---|
约翰•济慈 | |
原文名 | JohnKeats |
出生 |
伦敦 | 1795年1月1日
逝世 | 1821年2月23日 | (26歲)
国籍 | 伦敦 |
别名 | 萧伯纳 |
职业 | 作家 |
知名作品 |
《伊莎贝拉》 《圣亚尼节前夜》 《海伯利安》 《夜莺颂》 |
目录
生平经历
约翰•济慈在济慈[1]青少年时期,他的父母便相续去世。他有三个弟弟(其中一个夭折)和一个妹妹,但那种过早失去父母的悲伤始终影响着济慈。在埃菲尔德学校(Enfield School),济慈接受了传统正规教育,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济慈受到师长克拉克(Charles Cowden Clarke)的鼓励。年轻的济慈非常钟爱维吉尔(Virgil),14岁时,他将维吉尔的拉丁语长诗《艾涅阿斯纪》(“Aeneid”)翻译成英语。
1810年,济慈被送去当药剂师的学徒。五年后济慈考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但没有一年,济慈便放弃了从医的志愿,而专心于写作诗歌,他早期的作品多是一些仿作。
济慈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仿斯宾塞》,接着又写了许多优秀的十四行诗,他的这些早期诗作收集在1817年3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诗歌》中。这本诗集受到一些好评,但也有一些极为苛刻的攻击性评论刊登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杂志《Blackwood's magazine》上。济慈没有被吓倒,他在来年的春天付印了新诗集《恩底弥翁》(“Endymion”),这是他根据古希腊一个美丽神话写成的,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绚丽,洋溢着对自由的渴望,表现了反古典主义的进步倾向。随后他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
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旅行,途中得到消息说他的兄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济慈即刻赶回家照顾汤姆。这一年年底,汤姆死了,济慈搬到一个朋友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如今的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在那里,济慈遇见并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方妮·布朗(Fanny Brawne)。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1818年到1820年,是济慈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海伯利安》等著名长诗,最脍炙人口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等名篇也是在这一时期内写成的。其中包括《圣艾格尼丝之夜》、《夜莺颂》和《致秋天》等名作。
1820年3月,济慈第一次咳血,之后不久,因为迅速恶化的肺结核。1821年2月23日,济慈病逝于意大利罗马。他的书信,手稿等作品主要都收藏于哈佛大学Hughton图书馆,部分收藏于大英图书馆、位于北伦敦的济慈纪念馆等。
代表作品
《仿斯宾塞》、《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白天逝去了》、《生命之手》、《安迪密恩》、《海伯利安》、《蝈蝈和蛐蛐》《每当我害怕》《哦,孤独》《明亮的星》《人生的四季》《给拜伦》《咏阿丽莎巉岩》《初读贾浦曼译荷马有感》《无情的妖女》
文学特点
济慈主张“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事物外貌,表现景物的色彩感和立体感,重视写作技巧,语言追求华美。
济慈的诗歌写作方向特别,描写手法细腻,以文辞声调之美著称。他带给无数读者新的视角,引导每一个人要善于发现美、拥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这就是快乐人生的秘诀。济慈笔触清新,作品选材特点独特,在他的诗歌里无论是绝美的爱情还是催人奋进的激情,都像被赋予了灵魂的呐喊,从心灵上引起共鸣,更从生活中找到影子。是十八世纪这个需要精神支柱时期的特殊食粮。他的笔下有令人感动的场面更有百转千回的诉说。有情人之间不舍别离的细腻,更有亲人间思念的楚楚辛酸,无论你是心地柔软的女性还是铁骨铮铮的汉子,人们的情感无不为之动容。
济慈善于描写景物和自然现象,经过他描写的自然景物和事物外面,能给人充分的遐想空间,并融入其中,他用他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华丽的词藻,追求完美的精神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对丑的鞭挞和对美的追求构成了他抒情诗的基调。
济慈的出身在英美文学的所有大家中可以算是最卑微的。因为天性的敏感与自卑,让他有能力洞察到世人难以发现和理睬的社会形态,他触角灵敏,能体会到大自然传递给人类的别样韵味,能用自己的灵魂倾听飞禽走兽的心声,能用用精准的文字描绘十八世纪统治阶级压迫下人民的呐喊。
作品影响
济慈在《希腊古瓮颂》中提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个内涵深刻的命题,对后世抒情诗的创作影响极大。
济慈对英国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的文学有着巨大的影响,他从三个方面影响了众多的的诗人和艺术家:丰富的感官描写,舒适恬静地表现中世纪的理想,有关艺术和思想,或思想和世俗的悖论。深受济慈影响的诗人和艺术家主要有:浪漫派诗人托马斯·胡德,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诗人艾尔弗雷德·丁尼森,前拉斐尔派诗人和画家D·G·罗塞蒂,象征派诗人w·B·叶芝以及死于一战的年轻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等。济慈为他们的诗歌提供了创作灵感、写诗的技巧、故事内容和主题风格。
济慈不但以其优美的诗篇为英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还以其诗歌的影响为英国文学(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人物评价
在英国浪漫主义辉煌的“七姊妹星团”(彭斯、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拜伦、雪莱、布莱克、济慈)中,济慈出生最晚,生命最短。但他的光越来越强,到今天,已超过了其他六颗星。他的诗作充满辽阔高远的想象、自然瑰丽的语言和摄人心魄的力量,不断唤起人们内在的激情和渴望。
“1821年2月23日,他客死罗马,安葬在英国新教徒公墓,年仅二十五岁……如果天以借年,他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是难以预料的。但是人们公认,当他二十四岁停笔时,他对诗坛的贡献已大大超越了同一年龄的乔叟、莎士比亚和弥尔顿。”——《济慈诗选》/(序)屠岸
济慈应说:此地长眠者,他的声名是用火铸写在天空。——《火写的字》/纪伯伦(济慈的墓志铭: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1821 年2月济慈病逝,雪莱作长诗《阿童尼(阿多尼)》吊之,他在诗中这样评价慈济:他本是“美”的一部分,而这“美”啊,曾经被他体现得更加可爱。 [4] 美国尼尔·S·伯特在其《世界100位文学大师排行榜 》书中称:“除弥尔顿外,没有其他英国诗人对后来人产生过像济慈这样深刻的影响。”
济慈故居
济慈故居在伦敦北部汉普斯泰德公园附近,在一个相当安静的居民区里。济慈在这里也仅仅住了十八个月而已,但是这十八个月,是这位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创作最高峰的时期,因为在这里他碰到了他一生的至爱——芬妮·布朗。
济慈故居的管理人员描述诗人对自己爱人"但求曾经拥有"的爱情:
“1820年的初春,济慈去了伦敦城,那天他没有穿大衣。回来的时候为了省钱,他坐在马车的外面,结果全身都被雨淋透了。等他回到家里,他的恋人芬妮为他打开门,他几乎是倒在芬妮的怀中。那天晚上,他开始咳血。他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并从此不让芬妮再接近他(济慈早年曾经看护他得了肺结核的母亲,后来他的弟弟也因肺结核,最后死在他的怀里)。他每天坐在窗前,看着芬妮在院子里玩耍,他每天给芬妮写信,尽管她就住在自己的隔壁。到秋天的时候,医生建议他必须住到比较温暖的地方去。他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罗马。1821年2月,济慈在罗马病逝。消息传回伦敦,芬妮悲痛欲绝,她那个时候只有19岁,她为济慈服丧长达7年的时间,直到她去世都一直带着济慈送给她的订婚戒指。”
伦敦金融城1997年拥有了这栋房子,当时这栋房子已经破败不堪,整个二楼几近坍塌,楼上最多只能上5个人。金融城花了50万英镑对楼房的结构进行了加固,他们又从文化遗产彩票基金获得了50万英镑,将要开始对楼房内部进行整修。为此他们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包括从济慈的诗歌和大量的通信里寻找所有有关当年这栋房子的描述,包括当年的墙壁的颜色、地毯的花样、花园里的植物等等。
墓志铭
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是: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
中文: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这是济慈生前为自己撰写的墓志铭。
济慈已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大诗人,每一本世界文学史上都不能少了他的名字,这是今天许多写作者梦寐以求的辉煌。然而当死亡把一切席卷,留下的只有一个名字,济慈还认为那也是写在水上的字,一阵风就会把它抹得无影无踪。
相关电影
电影《明亮的星》[2],一部描绘济慈年轻时期的爱情和诗歌创作故事的电影,片名取自济慈的一首同名诗歌——《明亮的星》。
視頻
诗人济慈与邻家女孩秘密情史《明亮的星》幕后花絮
参考资料
- ↑ 诗歌日历:济慈诞生日,搜狐网, 2012年10月31日
- ↑ 明亮的星,时光网[引用日期2012-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