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嘉善县杨庙中学」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added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using HotCat
(added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using HotCat
 
(無差異)

於 2024年6月26日 (三) 17:45 的最新修訂

來自 站酷網 的圖片

嘉善縣楊廟中學楊廟中學,1990年8月由楊廟鄉教育附加費投入13.3萬元建造楊廟中學秤鈎浜(張家弄27號樓)教工小套房,面積629.85平方米。1992年8月,由楊廟鄉投入教育附加經費90萬元,建造楊廟中學新校區,位於楊廟鎮育才路15號,總建築面積[1]1570平方米,1994年8月竣工,9月投入使用。

學校建設

一校舍建設

1、1989——2005年該校建設概況:

1992年5月由楊廟鄉政府投入11萬元,建造楊廟中學食堂、門衛室,建築面積368.57平方米,1994年9月起用。

1995年2月,楊廟中學事業經費及教師集資總投入54萬元,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於1995年2月份動工,1996年5月竣工,地點位於育才路47號樓。

1997年2月,校事業經費投入20萬元,建造楊廟中學學生宿舍樓,總面積450平方米,地點位於育才路15號。

1998年2月,楊廟鎮投入教育附加費84.7萬元,建造楊廟中學綜合樓,建築面積1189.8平方米,1999年8月竣工。

2002年7月,校自籌資金5萬元,擴建楊廟中學學生食堂150平方米。2002年8月,竣工起用。

二1989—2005年曆年添置各類教育裝備概況

體育場與體育器材裝備

1996年建250m跑道操場、田徑場,共計5000m2,,使用資金10萬元整。1996年建籃球場2塊,面積600 m2資金5萬元。1996年添置體育器材4500元。2001年添置3850元,2003年添置3740元,器材達到三類標準。

課桌椅配置

於1999年新增200套共4個班。2000年新增200套課桌椅4個班。2005年新增300套6個班。

音樂、美術、勞技器材配備

楊廟中學1999年前無音美勞專用教室

1999年9月起綜合樓投入起用後擁有一間音美勞共用教室,面積為56.2平方米。

1989~2005年總投入器材器械設備費35432元,2004年設備基本達標。

儀器電教設備

1989~2005年曆年為實現實驗儀器標準化,教育信息網絡化總投入資金345750元。

學校自1999年起擁有理化生共用實驗室2間,總面積192平方米,微機室1間96平方米,語音室1間96平方米(與多媒體教室合用),課件製作室1間20平方米。

學校總投入建設資金84.7萬元。

1989~2005年曆年投入儀器、電教設備資金23.0459萬元。1994~1998年添置幻燈投影機20台,各式錄音機26台,影碟放像機1台,計算機29台。1999年~2005年添置實物投影儀11台,多媒體設備一套,彩色顯示器(35寸)20台,語音設備一套13.5萬元,計算機28台,校園閉路電視系統,校園音響系統各1套5.5萬元,兩機一幕班級16個,數碼攝像機1台,數碼相機1架。

計算機擁有量:1997年28台,2003年增至57台,2004年增至68台。建築面積與設備基本達標,於2004年達標。

實施學生評價改革該校針對學生評價工作的展開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獲得了一些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支持看法的第一手材料。通過調查,80%左右的學生家長認為展開學生評價對子女的成長大有益處。15%左右的家長認為展開學生評價對子女的成長效果一般。3%左右的家長認為展開學生評價對子女的成長毫無益處。隨着評價制度的展開與落實,教師感覺對學生的成長十分關鍵。這些評價對一個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能夠利用好的評價這個教育工具,真正起到為學生成長導航的作用,師德是關鍵是對學生真誠的愛。教師採取正確的評價方法,體現了對學生的愛的最好表達,融合評價者與被評價者的關係,從而達到愛在教育中潛移默化的作用,新的評價與以往的觀念不一樣,新的評價方法的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貧寒方法,最大限度的考慮最終結果,而達到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強信念,評價不再是簡單的機械的批評和表揚,更不是一味的指責和懲罰。它能使師生之間真誠的交流,通過交流,培養了學生的榮譽感和自尊新,並在此基礎上培養他們具有成剛的願望,進而產生獲取成功的動力。

教學工作

一學制與課程改制

楊廟中學從建立到現在,實施三年制初中義務教育,起初課程設置比較單一,隨着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發展,公民意識的提高,課程設制逐漸多元化,逐漸向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轉變。20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前,課程設制有:數學[2]、語文、外語、物理、初三化學、生物(動、植物)、歷史、地理、政治、公民、音樂、美術、體育、勞技。進入九十年代中期,科學的突飛猛進,國家實力的穩步提高,學校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把「能」作為學生初中三年的學習的目標。從1994年開始,生物、物理、化學三門合併稱為自然科學。到2003年新課程的實施又改為科學,而歷史、地理合二為一設置為社會一門課,政治、公民統稱為思想品德。同時,新課程實施以後,在注意學生素質能力培養方面增加了地方課程、學校課程、綜合實踐等課程。

2003年,全縣中小學開始實行新課程改革,初一開始使用新教材。隨之而來的是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學生學習方法方式的轉變。新教材中更加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更加注重學生自我學習、合作 學習、探索等一系列精神品質的培養。2003年秋,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各教研組長為組員的新課程領導小組以及校本課程開發研究小組。學校經常組織教師學習新課程理念,學習教學方法,掌握教學理論,在校本課程開發方面作了很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