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06.24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蘇鏡潭 的原始碼
←
蘇鏡潭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div style="padding:20px 10px 20px 10px; background: radial-gradient(circle, rgba(253,255,0,0.17651726217830888) 0%, rgba(116,121,9,0.09808588962928921) 100%);">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0px 10px 10px 20px"> {| class="wikitable"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姓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蘇鏡潭'''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別名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字'''菱槎'''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出生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約1883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死亡年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1939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官宦經歷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晉江令 |-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編著作品 | style="background-color:#ffffff;" | 《南安縣志》、《東寧百詠》 |} </div> '''蘇鏡潭'''(1883?~1939),字'''菱槎''',[[福建]]晉江人。 ==生平== 蘇鏡潭為宿儒黃鶴門人,翰林[[蘇廷玉]]之後。[[光緒]]廿八年(1902)[[舉人]](一說光緒十七年舉人)。曾署晉江令三載,參與創辦泉州國學書院,纂修《南安縣志》。泉州溫陵弢社成員。書齋署名「遲香樓」,為弢社聚會場所之一。為[[板橋林家]]之戚族,詩人[[林景仁|林小眉]]之表兄。[[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曾經數度來臺,旅居臺北,受聘為[[林季丞]]的西席。 ==著作== 蘇鏡潭為人豪放磊落,善詩文,駢體典麗高華,才思深摯,為時所稱。常參與臺北詩社聯吟,與林小眉、[[連雅堂]]、[[蘇大山]]等文友相酬和。[[大正]]十二年(1923)旅臺期間,與林小眉酬唱,日課十詩,凡十日而各得百詠,顏曰《東寧百詠》。蘇林二子才力相埒,百詠內容多詠臺灣歷史風俗。其詩除《東寧百詠》發行單行本<ref> 蘇鏡潭《東寧百詠》,泉州:梅村詩社發行,1935年6月初版。</ref> 外,多刊載於臺灣報紙雜誌。<ref>參考蘇鏡潭《東寧百詠》,廈門大學影印本;陳泗東〈清代末科泉州的舉人進士遺聞錄〉,《幸園筆耕錄》,鷺江出版社,2003年1月。 </ref> ==[[七言絕句]]== 東寧百詠百首選二<br> 莽莽平沙萬灶煙<ref>莽莽平沙萬灶煙:莽莽,無涯無際貌。平沙,謂廣闊的沙地。</ref>,將軍缺嘴<ref> 將軍缺嘴:謂毀圮的砲臺。 </ref>故依然。 怒濤嗚咽沉天塹<ref> 天塹:天然險要的壕溝。 </ref>,鹿耳門荒鎖暮煙。 鹿耳門,在安平鎮西北,風濤噴薄, 夙稱天險,海中浮沙突起,若隱若現, 形如鹿耳,故名。舟行至此,以竹插標為記, 曰:「盪纓<ref>盪纓:鹿耳門附近海域為避免船隻誤觸礁石或擱淺於沙洲,發展出的因應方法,在重點位置擺上黑白旗幟標示深淺,謂「盪纓」。</ref>」。當荷鄭之時,沿海均築砲臺, 今已圮。僅存沙汕<ref>沙汕:汕,音ㄕㄢˋ。即沙洲。 </ref>,唯鐵砲尚在,俗稱「缺嘴將軍」。(其十九) 千里流沙一線通<ref>千里流沙一線通:此指「海翁線」沙線綿延千里連成一線。 </ref>,丹楓漁火滿江紅<ref>丹楓漁火滿江紅:漁火,漁船上的燈火。指點點漁火佈滿海上,映照出色澤奪目的景致。</ref>。 夜深帆動春潮入<ref> 夜深帆動春潮入:此指春夜進入臺江,船隻的搖晃,激起陣陣浪潮的湧入。 </ref>,估客移船泊海翁<ref>估客移船泊海翁:估客,即行商。海翁,即海翁窟港。 </ref>。 海翁線在臺灣縣西北一十二里,海中浮沙一線, 自南港至淡水,海外不知幾千里。南有港,港口大,澳 甚深,號「海翁窟」,舟行多泊此候潮。(其三十九)<br><br> 【題解】<br> 本組詩為七言絕句,收入蘇鏡潭《東寧百詠》,為作者與林小眉唱和之作。第十九首詩在描繪鹿耳門天險,並將相關解釋都附於詩末,寥寥數句便將鹿耳天險勾勒出來,從「莽莽平沙」、「缺嘴將軍」、「怒濤嗚咽沉天塹」到「荒鎖暮煙」,呈顯出一種令人畏懼、不容侵犯、難以靠近的肅殺氛圍,加上作者特地對海中浮沙、盪纓等週遭海域獨有之特色解釋,更加凸顯鹿耳門之險。第三十九首詩中提及的海翁線與海翁窟港屬於「臺江區域」,「臺江」原是一個南北走向,南、北窄而中間寬的潟湖,形狀如同海翁(即鯨魚),與周邊的海岸線沙洲形成一區域。據[[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研究,道光年間臺江區域因泥沙淤積,至光緒年間已無船隻停泊海翁窟港之景象,故此詩應為想像之作。本詩雖為想像之作,卻句句寫實如畫,能勾勒海翁沙線一線相連的壯闊,晚間海上漁火映照,潮入帆動泊海翁的景致,生動的呈顯出百年前臺江的繁榮。 【延伸閱讀】<br> 1. [[高拱乾]]〈鹿耳春潮〉,《全臺詩》第壹冊。 2. [[王善宗]]〈沙崑漁火〉,《全臺詩》第壹冊。 3. 林小眉〈東寧百詠百首之四十七〉,《林小眉三草》。<br><br> ==[[七言古詩]]== 東寧百詠選三 <br> 香米<ref>香米:番物產名。〈番俗六考/南路鳳山番一〉「香米倍長大,味醇氣馥,為飯逾二、三日香美不餲;每歲種植只供一年自食,不交易,價雖數倍不售也。」 </ref>新登菉豆<ref>菉豆:綠豆的別名。 </ref>肥,曼聲蠻舞<ref>曼聲蠻舞:曼聲,拉長聲音;蠻舞,原住的舞蹈。 </ref>短青衣。木瓢甕口開春釀<ref>木瓢甕口開春釀:釀,酒;《重修臺灣縣志•番俗》「出此酒泡以水,群坐地上,用木瓢或椰碗汲飲之。酒酣歌舞,夜深乃散。一以糯米蒸熟,拌麴入篾籃,置甕口,津液下滴,藏久色味香美,遇貴客始出以待。」 </ref>,伏臘<ref>伏臘:伏祠與臘祭,或曰夏祭與冬祭、伏天與臘月。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從夏至開始,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起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首日,末伏十天;臘月,農曆十二月。 </ref>雞豚帶醉歸。(香米較常米倍大,味醇氣馥,為飯逾二、三日不變,鳳山以下,諸番多種之。然只供一年自食,雖費倍價不售也。釀酒用糯米蒸熟,拌麴入篾籃,置甕口,津液下滴,藏久色味香美,用木瓢或椰碗汲飲之,遇貴客始出以待。) 番兒初擁卓戈紋<ref>卓戈紋:亦名達戈紋,就是一種樹皮衣料,有的夾雜樹皮及獸毛織成毛毯,漢人稱為番氈。本來達戈紋是專指樹皮衣料,後來演變成為原住民所有自製衣料的代名詞。 </ref>,番女雙趺露桶裙<ref>番女雙趺露桶裙:趺,ㄈㄨ腳背。同「跗」。指用布條裹雙脛。桶裙,女子青布圍腰,號「桶裙」,亦名「抄陰」。 </ref>。頭上野花名蛤網<ref>蛤網:番語,一種頭飾。《臺海使槎錄》記錄「男女喜簪野花,圍繞頭上,名蛤網。」</ref>,螺錢<ref>螺錢:一種項飾,番俗有訂姻用螺錢,亦有作為貨幣交易使用。 </ref>一串各平分。(舊志稱番社衣飾,男裸全體,女露上身。改隸後,女始著衣裙、裹雙脛,男用鹿皮蔽體,或氈披身,名「卓戈紋」;女子青布圍腰,號「桶裙」,亦名「抄陰」。男女喜戴野花,名「蛤網」;項懸螺錢,名「興那」,行時錚鏦有聲。) 小姑<ref>小姑:未婚女子。 </ref>結屋<ref>結屋:結構房屋,蓋屋。 </ref>傍溪林,惹得阿郎<ref>阿郎:借指原住民未婚之男子。 </ref>逗嘴琴<ref>嘴琴:又名口簧琴,削竹如弓,長尺餘或七、八寸,番語稱「突肉」。 </ref>。欲解佩環太羞澀<ref>羞澀:窮困貧乏。 </ref>,紗巾烏合<ref>烏合:番語,婚姻既成,女赴男家灑掃屋舍二日,名曰『烏合』。</ref>訂同心。(番俗嫁娶,不擇姻、不倩媒妁,女及笄,構屋獨居,番童有意者,彈嘴琴挑之,名曰「突肉」,意出而招之。既婚,女赴男家灑掃屋舍二日,名曰「烏合」,此後則男歸女家,同居耕作,以諧終身。)<br><br> 【題解】<br>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東寧百詠》。「東寧」之詞源於[[明朝|明]][[鄭成功|鄭]]時期,西元1662年,延平郡王[[鄭成功]]攻下臺灣後,將「東都明京」改為「東寧」,後來東寧亦成為臺灣之代詞之一。1923年冬,林小眉至晉江,鏡潭與之日為酬唱,日課十詩,十日共得百詠,而輯成《東寧百詠》,所詠多關臺灣事跡。作者每一首詩末皆有附註對詩中陳述再加說明,菱槎其創實具考證之力。[[平埔族]]原住民的生活風俗,經歷二百餘年的番漢交會,到了日治時期幾乎淹沒不存。本選詩共三首,內容都與臺灣原住民社會的風俗相關,第一首的內容主要呈現原住民種植、跳舞、釀酒、慶典祭祀、飲酒等習慣;第二首則反映原住民服飾狀貌上的風俗情態如卓戈紋、桶裙、簪花、螺錢為飾的風俗;第三首說明原住民社會男女締結婚姻的過程。這些詩註的說明,明顯的的從方志中引錄或歸納,作者創作內容是回朔過去番民社會的生活情態記錄,並加以詠歌。<br><br> 【延伸閱讀】<br> 1.[[柯培元]]〈熟番歌〉,《全臺詩》第肆冊。<br> 2.[[黃清泰]]〈觀岸裡社番踏歌〉,《全臺詩》第參冊。<br> 3.[[周凱]]〈詠物二十四首〉,《全臺詩》第肆冊。<br><br> ==註釋== {{Reflist}} ==參考資料== *[https://ipoem.nmtl.gov.tw/nmtlpoem?uid=12&pid=291 愛詩網] *[http://xdcm.nmtl.gov.tw/twp/TWPAPP/ShowAuthorInfo.aspx?AID=936 智慧型全台詩知識庫] *[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shiwenv_4effd4fee780.html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https://sou-yun.cn/PoemIndex.aspx?dynasty=Jindai&author=%E8%8B%8F%E9%95%9C%E6%BD%AD&lang=t 搜韻] *[https://www.arteducation.com.tw/authorv_36c000d461d8.html 蘇鏡潭] [[Category:820 中國文學總論]] [[Category:詩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蘇鏡潭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