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工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英國工黨 |
本名 英國工黨 領袖 凱爾·斯塔莫 副領袖 安吉拉·雷納 總書記 伊安·麥克尼科 主席 安妮莉絲·多茲 成立 1900年2月27日,122年前 總部 倫敦維多利亞街39號 SW1H 9HP 青年組織 青年工黨 學生組織 學生工黨 黨員 512000人 (2016年) |
英國工黨(英語:Labour Party)是英國一個包含社會民主主義與社會自由主義以及民主社會主義理念的中間偏左政黨,與保守黨並列為英國兩大主要政黨。 [1]
背景
19世紀後期,數量日增的城市無產階級和甫獲得參政權的男性工人階級,迫切需要能代表自己利益的政黨。一些工會運動分子始興趣於進入政壇,在1867年和1885年參政權兩次擴展後,自由黨接納了一批由工會贊助的候選人。在此期間,還有幾個小型的社會主義團體成立起來,旨在將這一運動與政治政策產生聯繫。其中主要的是獨立工黨、社會民主同盟、知識分子中產階級費邊社和蘇格蘭工黨。
與此同時,英國的社會主義在地方政治中取得進展。1889年費邊社和自由黨組成的「進步」黨在倫敦郡議會舉行的首次選舉中取得多數。這個有社會主義者發揮重要影響力的郡議會貫徹了公有化計劃,建立了英格蘭的首批社會住房,增加了消防隊等服務項目的開支,增設了公園和公共浴場,改善了倫敦的下水道系統,道路被拓寬,連接多格斯島和格林威治的黑牆隧道於1897年投入使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積極參與社會政策的婦女勞動聯盟在肯辛頓建立了兒童福利診所。
1892年,獨立工黨黨員弗雷德·喬維特成為被選入布拉德福德市議會的第一位社會主義者。幾個月後,喬維特在該市成立了獨立工黨的地方黨部。作為貝德福德市議會議員,喬維特負責擬定了最終由地方當局採納的幾項重要改革。1904年,布拉德福德成為英國首個由學校免費供餐的地方當局,該市部分貧民窟地區獲得拆除重建。他也支持《1834年濟貧法》,並在成為濟貧法監護人委員會委員後致力於改善布拉德福德市濟貧工廠里兒童食品的質量。
1898年,西漢姆自治市議會成為有史以來首個獨立工黨控制的議會。新當局開展了一項擴大市政工作隊伍並將其直接置於公共控制之下的計劃,以改善工作保障、條件和待遇。為市當局雇員提供最低工資、八小時工作制及兩周的年假。雖然兩年後該市議會易主,但兩年間取得的成果證明了獨立工黨在市一級推動改革的有效性。
在1895年大選中,獨立工黨提名28位候選人,但只贏得了44,325張選票。該黨領袖凱爾·哈迪認為,為了在國會選舉中取得成功,有必要與其他左派團體聯合起來。
勞工代表委員會
1899年,唐克斯特混合鐵路職員協會(Amalgamated Society of Railway Servants)會員Thomas R. Steels建議工會大會召開一次特別會議,以整合所有左翼團體,好派出候選人爭取英國議會席位。議案在議會的各階段投票中均獲得通過,而會議則在聖法靈頓紀念堂召開,由1900年2月26日開始,到第二日結束。會議有工人階級和左翼團體出席,而協會則代表工會議會三個成員工會。[206]
1900年,工黨正式成立,同年大選,有2名議員成功晉身下議院。
20世紀初
工黨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的大選中取代了自由黨的地位。在1924年第一次執政,1929年到1931年間第二次執政,兩次執政都是少數派政府,由拉姆齊·麥克唐納領導的工黨政府處處受制於保守黨及自由黨,保守黨是國會第一大黨。1929年美國的華爾街股災引發出經濟大蕭條,惟麥克唐納政府卻一直沒有有效的解決方案作出應對,內閣在經濟問題分裂,也招來工會的群起反對。一些資深閣員如亨德森則透過辭職相要脅,反對削減開支。由於內閣持續在此一議題陷入嚴重分裂,麥克唐納在1931年8月24日提出辭呈,並在同日立即獲英王喬治五世責成籌組國民政府,實行與保守黨及自由黨合組聯合內閣。其後麥克唐納被工黨開除,同年大選保守黨取得壓倒性勝利,主導聯合政府的控制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戰時內閣中,工黨更是備受保守黨打壓。
二戰後
二戰後,在克萊門特·艾德禮的領導下,工黨迅速崛起,取得壓倒性勝利再次執政,成功組建首個多數派政府,至1951年倒台為止。1964年至1979年間,工黨長期執政,四度贏得大選,首先由哈羅德·威爾遜兩次擔任首相,然後由詹姆斯·卡拉漢於1976年接任首相職位,直至1979年被保守黨擊敗下台,開始長達18年的在野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工黨在歷次大選均取得佳績,於1945-1951年,1964-1970年及1974-1979年執政。期間工黨政府推動大力為公用事業和主要工業進行了國有化,並設立了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推動免費醫療及教育,使英國逐漸走上福利國家的道路。保守黨最初反對這種方針,但不久以後卻又受到所有政黨支持,並為歷屆政府所沿襲,因此產生了所謂的「戰後共識」;直至瑪格麗特·撒切爾在1970年代成為保守黨領袖,「戰後共識」的時代才走上終結。
1979年英國大選,工黨下台,瑪格麗特·撒切爾成為第一位女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領導的保守黨上台後,開始推動部分企業私有化,為了使英國經濟恢復活力,擺脫「英國病」的困擾,她拋棄了二戰之後的所謂「共識政治」與凱恩斯主義政策,政府減少對市場經濟活動的干預,大多數國營事業實行了私有化,勞動力市場也變得更具彈性,在財政上採用貨幣主義政策,英國經濟最終走出了長期「滯脹」的局面。自1981年以後,其年實際增長率達3%以上,在當時是僅次於日本的主要西方發達國家。在社會文化領域,保守黨鼓吹通過努力工作以創造財富,而非追求財富的再分配,這段期間,由於工黨仍然鼓吹推動國有化,加上右派媒體長期批判民主社會主義對工黨的負面影響,工黨之後接連三次大選皆慘敗告終,使工黨不得不探索改革。
第三條路
1994年,托尼·布萊爾成為新任工黨領袖,他以「第三條道路」作出競選口號,工黨放棄過往激進的左翼路線,重新定位,並修改涉及社會主義政策的黨綱。
1997年英國大選,工黨取得壓倒性成為執政黨,結束保守黨18年的執政,取得執政權。布萊爾成為新任首相,他是英國185年來最年輕的首相。工黨在1997年至2010年間再次執政,前十年由托尼·布萊爾領導,後來由戈登·布朗接手領導。起初工黨在下議院以179席的差距領先其他黨派及獨立議員的總和,2001年英國大選之後,領先優勢降為167席,2005年大選之後,領先優勢更驟降為66席。在2010年大選中,工黨取得了258個席位,成為官方反對黨。
連任三屆後,2007年5月11日,執政十年的布萊爾在其選區宣布將於6月27日辭任首相、工黨領袖及下議院議員,並推薦英國財政大臣戈登·布朗接任,6月27日,布朗正式就任首相。
2010年下野後
2010年英國大選,選舉結果,出現自1974年2月以來首個懸峙國會,最後保守黨與自民黨達成協議,組建65年首個和平時期的聯合政府。保守黨領袖大衛·卡梅倫出任首相,自民黨領袖尼克·克萊格出任副首相。卡梅倫成為英國200年來最年輕的首相,比布萊爾當選時更年輕5個月。工黨再度在野。而戈登·布朗隨即辭任領袖。
2010年9月25日,工黨舉行領袖選舉,結果41歲的愛德華·米利班德擊敗其兄長戴維·米利班德,成為新任工黨領袖、兼反對黨領袖。
2013年2月5日,英國下議院議會舉行投票以壓倒優勢通過英國同性婚姻合法化法案。在下院舉行的二讀投票中,這項法案以400票支持,175票反對獲得通過。絕大多數支持票來自工黨和自民黨議員。[208]
2015年英國大選,選舉結果,工黨再次落敗,議席減至232席,降至1987年大選時的水平,其中工黨在蘇格蘭的議席減至一席。選後愛德華·米利班德隨即辭任領袖。
2015年9月12日,工黨舉行領袖選舉,結果66歲的傑里米·科爾賓擊敗3名對手,成為新任工黨領袖、兼官方反對黨領袖。他在選前擔任超過32年的下議院議員,但在之前從沒有擔任影子內閣成員及內閣成員的經歷。在2016年脫歐公投,傑里米·科爾賓支持留歐,卻拒絕再作進一步的表態。脫歐公投後,工黨多數議員要求他辭去領袖,其後在再度重選的工黨領袖選舉中,傑里米·科爾賓再度勝出領導工黨。
2017年英國大選,選舉結果,工黨第三次落敗,但議席增至262席,是自2005年以來最多,普選票更大增10%至40.0%,傑里米·科爾賓的地位得以鞏固,以後特雷莎·梅政府在國會因為工黨及其他留歐政黨的阻礙無法通過脫歐協議,直至2019年末,同意保守黨的建議,解散國會進行大選。
2019年英國大選,工黨對脫歐的問題只提出當成功執政後再度提出公投,在焦點主力放在左傾的社會經濟與民生政策上。選舉結果,工黨第四次落敗,議席減至202席,是1935年以來大選最差的成績。敗選原因傑里米·科爾賓被批評在脫歐事務上拒絕明確表態,亦因過分左傾的經濟政策導致落敗。傑里米·科爾賓之後表示不會再領導下一次大選,並隨後宣布辭去領袖一職。
2020年英國工黨領袖選舉中,凱爾·斯塔莫擊敗麗貝卡·隆-貝利與麗薩·南迪,於4月4日接替科爾賓成為新任工黨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