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黑果栒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黑果栒子(學名:Cotoneaster melanocarpus Lodd.)是薔薇科栒子屬植物,落葉灌木,高1-2米;枝條開展,小枝圓柱形,褐色或紫褐色,幼時具短柔毛,不久脫落無毛。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寬卵形,長2-4.5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或微尖。花3-15朵成聚傘花序,總花梗和花梗具柔毛,下垂;花梗長3-7(9)毫米。果實近球形,直徑6-7毫米,藍黑色,有蠟粉。花期5-6月,果期8-9月。

分布於中國、蒙古北部、俄羅斯西伯利亞、亞洲西部至歐洲東部;在中國分布於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河北甘肅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700-2600米的山坡、疏林間或灌木叢中。

黑果栒子可作為地被,在大面積空地密植。可在草坪中孤植或幾株叢植於草坪邊緣和園林轉角,也可密植於花壇,形成花鏡或花台。同時,黑果栒子枝強葉茂,可作為綠籬美化環境,也可與其他樹種搭配混植構造小景觀。[1]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蒙古北部、俄羅斯西伯利亞、亞洲西部至歐洲東部;在中國分布於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河北、甘肅和新疆等地。生長於海拔700-2600米的山坡、疏林間或灌木叢中。 也可在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濕潤多石坡地生長。耐寒、耐土壤乾旱、貧瘠,但不耐濕澇,抗性強。

形態特徵

黑果栒子為落葉灌木,高1-2米;枝條開展,小枝圓柱形,褐色或紫褐色,幼時具短柔毛,不久脫落無毛。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寬卵形,長2-4.5厘米,寬1-3厘米,先端鈍或微尖,有時微缺,基部圓形或寬楔形,全緣,上面幼時微具短柔毛,老時無毛,下面被白色絨毛;葉柄長2-5毫米,有絨毛;托葉披針形,具毛,部分宿存。 花3-15朵成聚傘花序,總花梗和花梗具柔毛,下垂;花梗長3-7(9)毫米;苞片線形,有柔毛;花直徑約7毫米;萼筒鍾狀,內外兩面無毛;萼片三角形,先端鈍,外面無毛,內面僅沿邊緣微具柔毛;花瓣直立,近圓形,長與寬各約3-4毫米,粉紅色;雄蕊20,短於花瓣;花柱2-3,離生,比花瓣短;子房先端具柔毛。果實近球形,直徑6-7毫米,藍黑色,有蠟粉,內具2-3小核。花期5-6月,果期8-9月。

主要價值

在園林中,黑果栒子可作為地被,在大面積空地密植,整體修剪,可作為背景和底色,觀賞效果極佳。可在草坪中孤植或幾株叢植於草坪邊緣和園林轉角,也可密植於花壇,形成花鏡或花台,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同時,黑果栒子枝強葉茂,耐修剪,可作為綠籬美化環境,也可與其他樹種搭配混植構造小景觀。可見,黑果栒子可觀枝、觀葉、觀果,是非常有前景的園林綠化樹種。

近種區別

黑果栒子與全緣栒子近似,分布地區大致相同,惟後者花序較短,僅有2-4(6)花,果實紅色,可以區分。

繁殖方法

黑果栒子繁殖以扦插為主,也可播種。

播種

種子採收與處理:種子採集時間一般在9月初果實成熟時,選擇優良母樹進行採集,當植株上果實變軟有少數果實掉落時及時採摘果實,將果肉踩爛,使種子與果肉分離,去除雜質,種子平攤於地面進行晾曬,晾乾後選擇飽滿的淨種裝入布袋中。黑果栒子的種子需要進行種子催芽處理才能有助於萌發。於11月初,將種子用40℃溫水浸泡2-3天,每天換水1次,浸泡後撈出種子控干,種子與濕河沙按照1:3比列進行混勻,種沙濕度保持在70%,層積沙藏於種子窖內。沙藏期間,注意檢查種沙濕度,每隔15天左右翻動檢查1次。播種前5-7天將種子取出,在陽光下晾曬、翻動和噴水,當種子有1/3裂口時即可播種。

播種床準備:一般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苗圃地作為播種地。播種前年秋季進行深翻20-30厘米,施入腐熟農家肥800-1000千克/畝,清除樹根和雜草。作床,床寬1-1.2米,高15-20厘米,長度按照實際情況而定,摟平床面,去除大的土塊和雜草,澆透水即可播種。

播種方法:播種時期為4月末或5月初。條播,行距20厘米,開寬3-5厘米、深3-4厘米的淺溝,將種子均勻地點播或撒播於溝內,覆上2厘米左右黑細土,輕輕壓實,再蓋上草簾,澆透水。

扦插

黑果栒子的扦插育苗一般選擇嫩枝扦插,硬枝扦插生根率較低。

插床準備:扦插床一般設在離水源較近,交通方便、背風向陽的地塊。預先做寬1米,長5米,深50厘米的插床,四周用磚砌成,床底層鋪15-20厘米厚的河卵石,上面鋪5-10厘米粗河沙,上層鋪15厘米細沙和珍珠岩混合物(細沙與珍珠岩的比列為3:1),以細沙和珍珠岩混合物作為扦插基質。扦插前一周,用0.3-0.5%高錳酸鉀對插床進行消毒,扦插前澆透水。

插穗製備與處理:於6月上旬選取當年生長健壯、無病蟲害、腋芽飽滿、組織充實的半木質化嫩枝作為插穗。剪成10厘米長的枝段,保留2-3個節。剪穗時,上剪口在葉上端1厘米左右處,平剪,保留上端2對葉片;下剪口在葉下端1.5厘米處,斜剪,去掉下端葉片。剪口一定要平滑,不能撕皮,不裂口,剪後泡於水中,防止嫩枝萎蔫。剪好的插穗用200毫克/升ABT1號生根粉或150毫克/升IBA溶液浸泡30分鐘,即可扦插,一般採用隨采隨插方法。

栽培技術

播後管理

播種後每隔3-5天澆水1次,澆水量以床面濕透為宜。出苗後,適當減少澆水次數,撤去草簾。當幼苗長出3-5片真葉時,進行間苗移栽,一般在陰天或傍晚時分進行,以「去弱留強」為原則,保持60-70株/平方米,一邊間苗可一邊移栽,移栽後及時澆水。5-8月,及時撥除床面雜草,除草時要用手輕輕摘除,不能鬆動幼苗,做到「除早、除小和除淨」。除草後,及時噴水,使幼苗根部與土壤緊實,確保苗木正常生長。7-8月可進行2次追肥,第1次在7月上旬,以氮肥為主,根外追肥尿素90千克/公頃;第2次在7月末至8月上旬,可噴施0.2%磷酸二氫鉀進行葉面追肥,促進苗木的木質化。同時要注意病蟲害的防治,一般幼苗出齊後,可噴施0.3%高猛酸鉀溶液或75%可濕性粉劑甲基托布津防治猝倒病或根腐病;地老虎和金龜子等地下害蟲可用40%氧化樂果澆灌根部進行防治。11月初,應澆1次越冬防寒水,進行苗木越冬。1年生苗木過於弱小纖細,不宜出圃,可繼續留床培育大苗,一般3年生苗木可出圃。

扦後管理

將處理後的插穗斜插於苗床中,行距為10厘米左右,株距為3-5厘米,扦插深度為插穗的1/3,插後灌小水使插穗和基質密接。插後保證插床濕度在80%以上,可安裝全光照噴霧設備,晴天利用微噴設備噴水2-3次,水量以葉片表面掛一層水膜為宜。生根後,適當減少澆水次數,每隔3-4天噴水1次。溫度過高時,可搭設遮陽網。及時清除插床內雜草,為防止病菌感染,每隔7-10天用1%多菌靈溶液噴霧滅菌1次。扦插後期,可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1-2次。插後15天左右即可生根,生根率72%,根系發達,側根數多。秋季起出假植於窖內,翌年春季可栽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