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餘慶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餘慶堂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餘慶堂

地理位置;祁門新安鄉珠林自然村

別名;龍溪天水萬年台

建於;清咸豐年間

餘慶堂古戲台,位於祁門新安鄉珠林自然村,建於清咸豐年間(1851­­­-1853)。珠林自然村四面環山,龍溪河繞村而過,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珠林村村民以趙姓為主,據考,趙氏祖甘肅天水郡,後分支遷徙祁門新安鄉老屋下村,子孫繁衍,趙友善一支又遷珠林,咸豐初年由趙友善的第八代孫趙昌陽趙五保兩人牽頭建祠,因老屋下祖祠名"積慶堂",珠林趙氏一世祖名"友善",取其"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意,命名"餘慶堂"。又因珠林村前一條小河名為龍溪河,所以古戲台又稱"龍溪天水萬年台"。[1]

結構

古戲台設在餘慶堂的前部分。同其它宗祠一樣,餘慶堂分前、中、後三進,祠堂面積504.08平方米。前進是戲台,兩廂是看戲的觀戲樓,與主戲台連成一體,建築工藝講究,雕樑畫棟,金碧輝煌。祠堂坐西面東,戲台坐東朝西。戲台距地面2米,分前台和後台部分,前台又分正台及兩廂。正台為表演區,兩廂為樂隊、鑼鼓伴奏所用,戲台占地面積98.6平方米。戲台前兩側建有兩列看台,面積為38.12平方米。

明清時期徽州地區的演出十分頻繁活躍,餘慶堂古戲台就留有這樣一些題壁:"光緒十年十月二十日進門東也,新同廣理;光緒二十六年栗里復興班又二十二日到樂也,目連戲彩班囗合旺新同興;秋浦鄭同福班,民國十六年小陽月進門,《解寶》、《逼生》、《看女》、《十八扯》,夜《蘆口河》、《黃鶴樓》、《長河打刀》,十一日《乾坤帶》,二十六日《跑城》、《走廣》,夜《青宮冊》、《章台》、《三司》、《開店》;安徽省望江縣新壩四門業餘黃梅戲劇團捌伍年新正月二十六在此演出"。這些當年戲班們信手寫下的題壁,如今成了寶貴的史料,從中可以一窺當年的演出盛況。

製作工藝

戲台台面,製作工藝講究,前檐挑檐檁至額枋間布滿了裝飾斗拱,內外額枋、斜撐、雀替、月梁等,上面均雕刻着各種各樣的精巧的人物戲文花鳥圖案,展示了古徽州民間木雕工藝之精美。戲台天花為藻井式,層層往裡收進,最下一層為矩形,最上為穹形空頂。藻井不僅起裝飾美觀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其形狀對回聲能造成強烈的共鳴,使演員的唱腔顯得更加珠圓玉潤,觀眾在遠處也能聽得清楚。巧妙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古代人們的高超建築工藝。兩列看台上除有精緻的6棟隔扇欞花窗外,還鑲嵌有許多精美的花鳥人物故事的浮雕。整個戲台,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裝飾性很強,在建築、浮雕、繪畫藝術上有着很高價值。

保護單位

餘慶堂歷經140年風風雨雨,經過多次維修,現狀完好,是祁門現存古戲台中最完好的一座。文化部舞台藝術研究所、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專家曾兩次來此考察,認為這是具有南方典型特色的古代戲台,其台遍布人物花鳥戲文浮雕,國內鮮見,對研究清代建築史、中國戲曲舞台藝術史、民俗史以及徽州文化史、徽州木雕、目連戲表演藝術等方面都提供了寶貴的歷史依據和形象的資料。

餘慶堂古戲台1985年由祁門縣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由省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納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國古戲台各地現存不少,但像祁門這樣內容豐富的,十分罕見。因此,近年來,祁門古戲台越來越引起人們的興趣,戲曲學者、古建築研究者和遊客們紛紛慕名而來,無不對此讚嘆不口。

相關視頻

高壩宗廳餘慶堂竣工慶典

參考資料

  1. 餘 慶 堂 , 開化新聞網 2009-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