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陶朱公傳說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陶朱公傳說

陶朱公傳說源於山東定陶,廣為流傳於我國的民間及世界華商中,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陶朱公,本名范蠡,字少伯,楚國宛城三戶(今河南省南陽淅川縣)人,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經營思想家。相傳,范蠡棄官離越後,經齊國西行至陶(今山東省定陶縣),以陶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遂定居於陶,開創偉業。定陶之名由此而始。

其中所涉地理位置、農家民俗、引典佐證、歷史記載都有着濃郁的地方特色。

基本內容

中文名:陶朱公傳說

非遺級別:國家級

遺產類型:民間文學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申報地區:山東省定陶縣

遺產編號:Ⅰ-42

歷史淵源

范蠡(約公元前518年~公元前445年),字少伯,楚宛三戶(今河南南陽)人,春秋末年政治家、軍事家、大商人,後世尊稱為「商聖」。

史載:「文種為宛令」,聞其賢「得蠡而悅」,後同至越國出仕,共同輔佐越王勾踐,俱為著名越國大夫。

公元前494年,吳越兩國發生戰爭。吳王夫差大破越軍,勾踐偕妻入吳為奴,范蠡伴越王赴吳為人質。范蠡用計取得吳王信任,使勾踐得以順利歸國。歸國後,輔佐勾踐臥薪嘗膽,以圖強雪恥。經過十餘年努力,越國終於轉弱為強。公元前479年,吳王夫差率精兵北赴黃池會盟諸侯,留太子與老弱守國。在范蠡建議下,勾踐發奇兵伐吳,襲破吳都(今江蘇蘇州)。公元前473年,終於滅吳興越。

在功成名就之後,范蠡激流勇退,乘舟浮海到達齊國海濱,改稱鴟夷子皮,在海濱耕作,圍海煮鹽,捕魚養殖。經過苦心經營,終積資達數十萬,名聲遠揚。這時,齊人發現了他的才能,又請他出任齊相三年。范蠡具有「富好行德」思想,曾對人說:「治家能置千金之產,做官能至卿相之位,這已達到極限了,長期享受這樣的榮華,是不吉利的。」於是,他歸還相印,散盡家財,贈送親友和鄉鄰,又悄悄離開了海濱,到陶地定居,重新經商,又擁資產千萬,成了遠近聞名的陶朱公。

身後事,在河南商丘柘城縣引龍聚水,以文韜武略為千百年後可繼承其從商衣缽埋線伏筆。

范蠡在經營上「夏則資皮,冬則資糹希(細葛布),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等樸素的中國古典經濟理論,千百年來被歷朝歷代的商賈所尊崇、效法,一直在影響着後人,被中外經濟學家奉為圭臬。

在國內,許多城市凡有廟宇的地方,也都供奉財神的神位。北京相國寺里所敬的財神之一就有陶朱公。

傳承價值

《經商十八利》《經商十八忌》《陶朱公造秤》《陶朱公名的由來》等傳統民間傳說故事,已成為陶朱公文化與研究的重要來源。[1]加強對陶朱公傳說的研究和保護,有利於倡導儒商文化和富而好德的傳統美德,也有利於發展和弘揚傳統民間文化。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菏澤市定陶區文化館獲得陶朱公傳說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