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陸運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造陸運動 |
中文名;造陸運動 外文名;epelrogemc movement,epelrogenetlc 定 義;地殼大範圍的上升和下降運動 影 響;常引起大面積海侵和海退 特 點;速度慢、幅度小、範圍廣 性 質;地殼活動 |
由於地球內部的變化。地殼不斷作極為緩慢的升降運動,地球表面發生大規模的隆起和凹陷,並引起大範圍的地勢變化和海陸變遷,這種運動叫做造陸運動。 通過對造山作用帶的碎屑岩系的研究,特別是對復理石和磨拉石建造的研究,就可以查明一個山脈的歷史——通常包括一定數量的造陸運動階段(這些階段在空間和時間上表現為不同的強度和不同的伸展度)的山脈的歷史。[1]
概念
造陸運動是指地質歷史上造成大陸和大型海盆的地殼運動。又稱造陸作用(epeirogenesis),是吉爾伯特(G.K.Gilbert1890)提出的一個概念。表現為大範圍的整體升降,在地層記錄上常出現沉積間斷。因此,就它的涵義而言,與垂直運動是同義的。
內容
地形的成因和大地構造的成因似乎是由於不同的機械作用而發生的。實際上,導致地形起伏的主要機械作用是由垂直運動控制的,而形成地質構造的主要機械作用則是由水平運動、切向運動控制的。另外,在一個山脈的形成過程中,按照山脈的不同類型,這兩種過程可能是同時起作用的,也可能是分別在不同的時間里起作用的。因此,判斷這兩個過程的主次或時間的先後是相當重要的,關于山脈研究的這些結論,並不是對所有山脈都肯定是有效的,而所發現的不同類型山脈之間的差別則可能是某些類型山脈所具有的特徵。 地形起伏的形成只不過是一種不同程度的快速隆起的過程,它們與大範圍內的垂直運動相當相似,在地形起伏形成時,受到影響的地殼其內部結構並不發生顯著變化,特別是局部海侵和海退更是如此。人們用造陸運動來表示這樣的隆起作用。與此相反,構造結構的形成則是由於水平力量的發展和釋放,人們用構造運動來表示這種構造結構的形成作用。因此,在山脈的形成歷史中,可以區分出大地構造成因的山脈和地形起伏成因的山脈兩種,更精確地說,後者似乎和造山運動一詞相當,不過實際上它們只是一種造陸運動。這兩個在時間上(有時還在空間上)相互區別的過程,被記錄在造山運動帶的沉積岩層里,不過另外也會有一種不同的情況,即對地層工作者來說,沉積物的這一種或那一種特殊性質同樣構成了構造活動的證據——不穩定的證據。 構造運動的跡象是比較容易看出的——地層工作者有時候可以通過在相應的構造附近所確定的同構造沉積物查明它們,另外,也常可以通過角度不整合(相應的構造就是在它們所發生的地方按照這樣的角度不整合被固定下來的)的現象而查明它們,但是,曾對周圍較遠地區的沉積作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並且表現得比較明顯的地形起伏的產生則不可能用同樣的方法看出來,即便在地形起伏比較發育的地區也是如此。在這方面它又和構造運動不同——它對相繼岩層間幾何關係的影響是比較隱蔽的或者並沒有被記錄下來。 沉積岩層里所能夠觀察到的造陸運動的幾何形態被稱為製圖學上的不整合,這些製圖不整合是由一些像巴黎盆地那樣的巨大盆地的全部歷史中發生的變形確定的,這種巨大的沉積盆地曾經是海水往返的地方。在那裡,海進和海退也是由於造陸運動而引起的,它們雖然可能和那些發生在附近造山地區的造山運動現象有關,但它們只出現在這種造山地區周圍,它們至多也只不過是那些發生在別處的造山運動事件的反響而已。這種造陸運動並沒有產生顯著的地形突起或者與山脈地形相近的地形突起。除去某些不整合以外,,造陸運動不產生山脈地形,甚至也不產生製圖不整合,因為造陸運動與沉積作用的發展不同,沉積作用可以記錄並且反映這種事實。 因此,山脈地形成因的特殊表現是那些發育在鄰近地區的沉積物的表現。這些表現包括粗粒碎屑物質的產生。當然,與長期以來的認識相反,在沉積岩中的層間礫岩並不一定是重要的造陸運動的標誌。事實上,這樣的礫岩層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氣候和植被的存在與否,至於是否有這些活動參與則並不是主要原因。因此,很粗的岩層可以在地形乎緩的地區存在。然而,在山脈形成後所產生的地形里會由於流水的切割而形成斜坡。當氣候有利的時候,即當氣候乾燥、寒冷以及格外炎熱並且當氣候使得植被不能大力發展的時候,機械侵蝕作用就會由於化學風化作用和搬運作用的削弱而居於有利地位。另外,這些特徵的出現表明,當時山脈已經變得很雄偉,並被侵蝕作用強烈地切割着,有時候它們已抬升得很高,事實上,海拔高度在這裡起了促進的作用。因此,當提供這樣背景情況時,一個粗粒碎屑岩層可能是處在破壞過程中的山脈地形的標誌,即造陸運動發展或結束的標誌。此外,如果這樣的粗粒碎屑岩層超覆在另一個碎屑岩層之上,並且後者的地形比較更平緩時,就可以根據這一個碎屑岩層查明所謂的造陸運動的階段並判斷它們的時期(圖102)。而且,通過其岩性和岩相,至少可以近似地確定這個階段發育的位置。這樣,通過對造山作用帶的碎屑岩系的研究,特別是對復理石和磨拉石建造的研究,就可以查明一個山脈的歷史——通常包括一定數量的造陸運動階段(這些階段在空間和時間上表現為不同的強度和不同的伸展度)的山脈的歷史。
影響
地殼大範圍的上升和下降運動。常影響到大陸及大洋盆地的大部或全部。其特點是速度慢,幅度小,範圍廣,常引起大面積海浸和海退。 在其作用下,地殼上升時形成不高的陸地,地形起伏不大;地殼下沉時形成低緩的平原或淺海。在整個地質歷史中,升降運動交替進行,地殼升降部分的輪廓、大小和分布位置不斷改變。造陸運動的結果在地貌上表現為寬廣的大陸,高原及低緩的海盆地、陸上大盆地,以及寬闊舒緩、平面輪廓呈不規則圓形和各種多邊形的褶皺和斷塊山地,分別反映地殼撓曲升降和斷層作用的範圍。造陸運動也可形成地塹型斷陷谷地和成行斷塊組成的盆山相間地形。地槽學說認為,造陸運動與造山運動是兩種最基本的地殼運動形式,造陸運動作用區,岩層不變形或僅有舒緩的褶曲和局部斷裂,是現代大陸的核心和主體,故稱地台。地台區雖較穩定,但也在不斷地活化,向地槽區發展.故造山運動與造陸運動的劃分是相對的。現代板塊構造理論認為,大範圍輕微的升降是板塊水平運動過程中波動的結果,地殼穩定區是板塊腹地,活躍區(或地槽)是板塊邊緣。隨着板塊間的相互作用·、板塊的範圍和位置不斷變化,穩定區與活躍區也隨之變動。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