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渤海王子歸本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
作品名稱: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
渤海王國作為一個受唐帝國冊封的地方政權,曾建都於敖東城(今吉林敦化東南)。渤海先後派使臣朝唐有132次之多,唐朝也十多次派人赴渤海,雙方貿易往來十分頻繁。最為突出的是,渤海銳意學習中原文化。渤海王子和貴族子弟紛紛至中原學習,有的經過科舉考試,留作唐官。在渤海與唐朝的密切交往中,唐人對渤海人的感情不斷加深。此詩描寫的就是渤海王子學成歸國時,作者與之依依惜別之情之景。[1]
詩詞正文
“ | <疆理雖重海,
車書本一家。 盛勛歸舊國, 佳句在中華。 定界分秋漲, 開帆到曙霞。 九門風月好, 回首是天涯。 > |
” |
—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詩詞名句網> |
鑑賞
詩開篇就說,雖然內地與邊疆相隔甚遠,但唐朝與渤海在文化上屬於「一家」。這指出了雙方文化上的一致性。既然文化「本一家」,那麼,雙方就不會因為地域不同而影響精神上的聯繫。首聯是臨別時的勸慰,也表達出雙方間的厚誼深情,特別是唐人對東北邊疆渤海人的情誼。頷聯是對王子文化素養的讚譽。王子勤奮學習,如今博學多才,載譽而歸,值得慶賀;王子美妙的文章、詩句都留在中國,為人傳誦,這又是值得稱道與感謝的。
頸、尾聯兩聯詩筆折轉,想象王子歸途情況及歸國後對長安內地的思念。越過赤嶺界碑,順着東流江水,王子揚帆直進,向朝霞曙光出現的東方故國駛去。「曙霞」暗含着對「海東盛國」的讚美。王子到達本國後,追憶在長安時的美好生活,定然會回首遙望,可那時已天遙地遠,各在一方了。尾聯透露出送行者依依不捨之情,於此可見篇首的勸慰,不僅含有王子的眷戀惜別之情,而且更有送行者本身強作笑容的離愁別緒。
此詩語言清淺樸素,感情色彩濃郁,是一首較好的贈別詩。作為我國各族人民之間親密交往的歷史記載,此詩更有其獨特價值。尤其是這首反映了一個重要史實:當時渤海國重視學習、吸取中原文化,以至於中原文化滲透融合進渤海文化的各個方面
注釋
渤海:即渤海王國,公元698年(武周聖曆元年)大祚榮建立的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的,結合部分高句麗人的一個地方性政權,地域在今黑龍江、吉林部分地區。
作者簡介
溫庭筠[2](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3]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參考資料
- ↑ 《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古詩文網
- ↑ 《溫庭筠簡介 古詩文網
- ↑ 溫庭筠此詩平淡深情,寫出了世上最奇特的友情,熱愛生活的人才懂 快資訊,發布時間;2019-10-20 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