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語言自造的神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走出語言自造的神話》,ISBN:9787305261053 作者:李章斌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書籍的歷史[1]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着緊密的聯繫。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2]、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
內容簡介
編輯推薦
★用言語所能照明的世界裡保持整理老虎背上斑紋的瘋狂 王在寫詩 從「刺客」到人群
★對穆旦、多多、海子、張棗、朱朱等中國現當代重要詩人作品的精微剖析
★魯濱遜的故事確實只被先鋒詩歌講到一半,而當代詩歌寫作或許要繼續講另一半:「等造好了大船,他(魯濱遜)終於要像奧德修(Odysseus,更古老的魯濱遜)那樣踏上返鄉之旅,去找回和融入偉大和悠久。」
本書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章斌的中國現當代詩歌評論文集,選取現當代詩歌史上的重要詩人,如穆旦、多多、駱一禾、海子、張棗、朱朱等,就其詩歌作品所表現的語言意識、歷史意識、詩學理念、寫作倫理,以及當代中國詩歌的寫作困境、韻律問題及其背後深層次的意識變遷等,做了探察辨析。
這些評論文章注重從詩歌作品在語義、聲音、修辭、韻律等方面的細節入手,細讀文本,貼近作品本身,作者嘗試運用語言學批評、聲韻學批評的路徑來分析詩作,為中國現當代詩歌批評提供了別樣的批評方法。
封面由知名設計師周偉偉精心設計,用圖Copyright郝量《寒林獨立》 。
內容簡介
本書為李章斌近十年來的批評文章選集。主要聚焦於中國現當代詩人的語言意識與歷史意識,對中國現當代的重要詩人如穆旦、多多、海子、張棗、朱朱等開展了一番細察的辨析,尋繹其語言意識、詩學理念的起源、動力以及歷史關聯。本書尤其關注先鋒詩歌的「語言中心主義」傾向問題,分析其中存在的自我中心主義的痼疾以及寫作倫理的困境,並探索走出「語言自造的神話」的若干理路。本書嘗試着如何紮實、貼切地把握當代新詩在聲音、修辭等方面紛繁複雜的語言細節特徵,並探索、展望一種新詩的「聲情批評」與「語言學批評」,開拓一種將當代詩評由虛入實、虛實結合的批評方法。
作者介紹
李章斌,詩人、學者。南京大學歷史學學士,文學碩士、博士,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聯合培養博士,美國格林內爾學院訪問教授。曾獲唐弢青年文學研究獎、亞太華文文學評論獎首獎、台灣第三屆思源人文社會科學博士論文獎首獎、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等。現任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對象以新詩為主,著有學術專著《在語言之內航行:論新詩韻律及其他》 《「九葉」詩人的詩學策略與歷史關聯(1937—1949)》,詩集《像石頭一樣工作》,編著有《新詩細讀》及A Centur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An Anthology等,並在海內外發表論文七十餘篇。
參考文獻
- ↑ 書的發展史,簡書,2019-05-05
- ↑ 始建於17世紀的棕櫚葉書籍圖書館——傣碧朵宮,網易,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