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興市實驗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資興市實驗中學原名為「鯉魚江鎮中學」。2001年易名為「鯉魚江中學」,2003年易名為「資興市東江實驗中學[1]」,2006年易名為「資興市實驗中學」。不難看出,校名幾易,現出一條「軌跡」。這條「軌跡」,是一條「由低到高」的直線。這條直線,包含着過去與現在,也揭示出將來。
背景
翻開學校的記載,該校的過去,是一段新舊教育體制相碰撞的歷史。計劃經濟年代,該校在中央的包攬體系下教育資源不短缺,生源足,學校興旺。進入市場經濟年代後,在社會和政府資源相對豐富的情況下,教育資源的相對貧困和教育內部的分配失衡,學校走向了衰落。呈「V」型發展變化的「實中」,以2000年為「分界線」。
2000年以前,時值社會力量辦學興起,全國各地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許多民營學校。
創辦這類民營學校的人士,很多是有市場眼光的文化人,他們認識到知識與學歷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甚至成為城市人謀求良好的生存狀態(工作及與之密切相關生活水準)必備的條件,而國家創辦教育的能力又不能完全滿足一部分人受教育的要求。在國家創辦的學校教育供不應求的現實狀況中,有些市場觀念較強的文化人看到嶄新商機,紛紛投資,辦起一所所民營學校。
國家支持社會力量辦學,這項明智的決策不僅在政策上對這類學校給予了肯定,而且,把更大的收益帶給了急需要各方面人才的社會——更多人受到了靠國家力量無法受到的教育,勞動者的素質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有了相應的提高。但是,鑑於社會辦學魚龍混雜的局面,國家對社會辦學的各項審查也是嚴格、認真的。這使得辦學者在籌劃辦學校開始,就必須在師資、物力等方面做好切實可靠的準備。特別是國家為避免重複辦學造成的物力、財力浪費,對要求申請辦學者所開設學校的教育目標、對象、專業進行嚴格的審查,對整體情況做綜合考慮。因此,要開辦一所符合條件的民營學校,前期的經濟投入是一筆不小的數目。這樣的情況,就為「實中」的崛起帶來了極大的可能。
發展
上個世紀末,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公凸顯出來。具體體現在個人入學的機會和受教育的不平等。有資料表明,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生均使用經費距離高達十幾倍。耗費巨資建設的富麗堂皇、氣勢宏偉的重點學校[2]和殘磚破牆、難以為繼的薄弱學校,常常在同一個地方、同一個城市並存。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直接導致擇校、擇生現象難以遏制;而錢、權參與到教育機會的分配中,又直接導致教育更大的不均衡和不公平。
「實中」是一所農村鄉鎮中學,過去其雖棲身於資興市的工業重鎮——鯉魚江鎮,但因與資興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唐洞新區緊連,新區內有省級重點中學「資興市市立中學」、市級重點學校「資興市三中」、地級重點中專「東江師範學校」和資興礦務局三中等頗具規模的學校,加上殘磚破牆的校舍,政府投入的嚴重不足,導致了學生的大量流失及生源質量差。學校聲譽每況愈下,因此也走向了衰落。
此外,鯉魚江鎮企業眾多,商鋪雲集,經濟發達。當地群眾對子女接受的教育要求高,對高品位優質教育的需求強烈。而當時的「鯉中」辦學卻與此很不相稱,有着鮮明的反差。這也是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帶着薄弱狀態進入21世紀後,學校要不要發展,如何發展?這是辦學者共同思考的問題。他們感到,在目前政府治理與經營公共教育的體制不完善、能力不足的狀態下。要立馬解決教育資源短缺不可能。他們改變了「等」、「靠」、「要」的辦學思路,決定藉助外界資源來發展學校。他們建立一種「雙贏雙利」機制,實施「校企聯辦」、「教師集資」、「社會集資」、「老闆墊資」等籌資辦學。如「老闆墊資」——向當地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借錢,借貸期20年,債務未清期內,產權屬墊資方,但不得向社會出售;校方按合同約定支付租金;校方提前還債,按合同約定比例減付租金;債務結清後,產權全部歸校方。這些做法的實施,較好地解決了改善辦學條件的所需資金。從2000年至2005年,學校完成了建築面積達6100㎡、可容納24個教學班、有6個實驗室、2個電腦室、2個語音室、20個辦公室、1個多媒體階梯教室、1個科技活動室、1個閱覽室、1個樓層圖書室的教學綜合大樓;完成了建築面積達6000㎡,可容納1200人住宿的兩棟學生公寓;完成了占地面積達1800㎡的3個水泥球場、1個排球場;完成了建築面積達1300㎡的師生食堂和13500㎡的綠化面積、5600㎡的硬化美化面積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興建了校園網、豪華型生物、物理、化學實驗室、多媒體教室、高標準電腦室、高規格語音室、為每個教師配置了手提電腦。總投資達1600多萬元。學校達到省現代技術實驗標準,成為「湘南學院教育學實習基地」、「湖南省皮划艇、賽艇體育後備人才基地」、郴州市一流水平的示範性學校。
視頻
資興市實驗中學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有實驗小學、中學、高中,為何沒有實驗大學?「實驗學校」是什麼意思?,網易,2019-12-30
- ↑ 重點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區別,不僅僅是學習成績 ,搜狐,201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