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貞山風景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貞山風景區,坐落在廣東省四會城西2公里處,高648米。唐朝大曆年間(公元766-776年),為祀烈女徐氏,曾稱烈女山。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因文氏貞女升仙,德感民間,始易名貞山。北宋時,因避皇帝趙禎諱,必為真山。明朝復名貞山。山座南向北,岡獻層疊,曲澗澄潭,翠色嵐光,蔚然深秀。當雨過天晴,遍山青翠欲滴,景色迷人。明朝已賦予「貞山雨霽」雅稱,列為吾邑八景之一。[1]

傳說故事

唐朝年間,貞山原名廣正山,因有「文氏貞女在此升仙」之說而改名貞山。貞山能聞名嶺南,除了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之外,還與文氏貞仙之傳說有很大的關係。

據傳說,貞山下姚沙鄉的一個小村,有一對年過半百的恩愛老夫妻,唯獨膝下無兒女,未免有點美中不足。一天晚上,夫妻倆剛入夢鄉便隱約看見一朵雪白的荷花飄然而至,頓覺滿屋異香。不久,妻子懷孕,十月懷胎,生下女嬰,夫妻甚是高興。女孩滿月時,鄰村一個老朋友帶着嬌妻及三歲的樵哥前來慶賀,兩家人還當眾替子女訂下婚約。轉眼十餘年,兩家人見兒女已長大成人,便着手籌備婚事。不料,瞧哥上山砍柴為虎所害,兩家人悲痛欲絕。樵父更是一病不起,半載身亡。樵母也因哭幹了眼淚盲了眼。文姑娘目睹樵家慘況,考慮再三,便披一身白衣,毅然過門樵家,服侍婆婆,並挑起生活重擔。文姑娘之義舉、品德,有口皆碑。

但是,當地財主的幾個紈絝子弟見文姑娘長成窈窕淑女,早已垂涎三尺心懷不軌,曾有一次闖入屋裡想調戲她,文姑娘手握剪刀,痛斥其非,幾人只好怏怏而退。然而,他們並不死心,後來以催租迫債為由,欲要文姑就範。文姑只得到廣正山躲避。時日一長,還是被那幾個人發現並進山企圖施暴。文姑見狀急步登上潭邊石崖,義正詞嚴地呵斥他們:「寧死不從,休想辱我!」然後縱身跳下深潭。突然,狂風驟起,電閃雷鳴,暴雨傾瀉。那幾個無恥之徒,被吹得跌跌撞撞,滾下山去。雨過虹現,文姑遺體安然地躺在潭上,如同熟睡一般;而那幾個無恥之徒卻焦頭爛額,橫屍山野。村人見狀,既惋惜文姑之不幸,又慶幸歹徒不得好死。大家正欲下潭撈起文姑遺體的時候,驟聞仙樂齊鳴,眾仙姑乘着彩雲飄然而至,將文姑托起,然後飄然西去。不一回,天空飄下一張黃紙, 書曰:「貞山一片石頭白,一片貞山白石頭;人為多情頭髮白,貞山頭白為誰愁?」後來,廣正山便更名為貞山,文姑跳潭處名貞崖。朝廷獲悉此事,皇帝下旨冊封文姑為「文氏貞仙」。四會縣衙也於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在貞山谷口擇地建祠,名曰「貞烈祠」,又名「仙女壇」。祠為道觀式,供奉文姑金身塑像,由道士住持,一千多年來,香火不斷。

主要景點

山上有三池,瀑布飛流,四時不絕。龍池旁有石 ,側有修竹下垂,風至常自掃。據傳在此求雨取應,澤潤民生。山間有摩崖勒一聯云:「麻縷紡何年,一片冰心塵不染;魚螺傳古蹟,千尋潭影月同清」。崖旁有潭日:化身:,水深澄澈。溪澗有平尾仙螺,俗稱「無篤石螺」;有半邊褐色仙魚,俗稱「煎 鯽魚」。山上有麻藍、水碗、梳妝鏡等幻形石,亦傳為仙跡。千多年前,曾建貞烈祠,以祀文仙。雖屢塌屢修,但終致頹廢。今山下重建貞仙祠,高潔幽靜。鄉民祭祀,接踵而來;四方遊客,慕名紛至。祠前六角亭,可供歇憩。祠右和尚岡矗立的天音塔,雄偉壯觀。扶搖登臨,眺望遠山近色,令人心曠神怡。巍峨的塔姿與肅穆的仙祠,互相輝映。山麓開有果木園,分別栽種柑桔、荔枝、桃李、烏欖、竹子和白花油茶。花發果黃,清香四溢,使人賞心悅目。今日的貞山,有新築四人至肇慶的公路經過山前。結伴尋幽探勝者絡繹不絕,每至重陽佳節,登高人群數以萬計。

景區峰巒疊翠,曲澗澄潭,蔚然深秀。每當雨過天睛,漫山清翠嵐光,早在明朝就有「貞山雨霽」之美譽。 景區建有 貞仙祠、天音塔、竹林明堂、六祖寺等 ,山前建有商業街、賓館、療養所等旅遊設施。[2]

景區特產

七星劍花

劍花,是馳名中外的廣東肇慶特產之一,因其產於該市景區七星岩,故名七星劍花。劍花是一種攀緣植物,大都植根於土壤之中。而七星劍花卻與眾不同,它有一種奇異的特性,喜好生長在沒有水份、沒有土壤的七星岩懸崖峭壁之上,又稱霸王花。七星劍花屬仙人掌科,莖狹長,三棱有節,狀如節鞭,向四處蔓延,一節一節地向上攀登,所以又稱量天尺。在每年的小暑到中秋為劍花盛開季節,尤其是風雨之後,繁花競放,民間又稱「風雨花」。劍花,在夏天開白花,日閉夜開,因而又有神仙劍花之美譽。七星劍花有去痰火和止咳的功用,民間多用以煲湯,味清香、湯甜滑,實乃用以佐膳之美料。

旅遊信息

交通

從四會粵運汽車站進入倉豐大道,行駛70米;右轉,進入新風路,行駛70米;靠右前方行駛,進入貞山大道,行駛1.1公里;進入環島,進入貞山路,行駛1.8公里;左轉,從貞山路到貞山,行駛560米;到達貞山風景區

門票

免費開放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