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一路降妖除魔的孫悟空為何不找菩提祖師幫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孫悟空與菩提 |
西天一路降妖除魔的孫悟空為何不找菩提祖師幫忙?在老版電視劇《西遊記》里(八六年版本),有這樣一出橋段。
即孫悟空大鬧五莊觀,導致唐僧一行被法力高強的地仙之祖鎮元大仙扣留,取經工程一度中斷。為了救活被損毀的人參果樹,悟空四海求方,均無功而返。無計可施之餘,悟空踩着筋斗雲,到當初的學藝之地尋求幫助。[1]
但他面對的,卻是破壁殘垣。當年眾師兄弟競鬧的場面早已不見。菩提留下了一個畫外音,悟空,去吧,去吧。
昔時踏雲離別去,他日再無相見時。悟空嗆然淚下,叩首於地,咚咚響。
經去多年之後,每每搖開電視,見熒屏躍出此番場景,心境有如當時悟空,恍然隔世。
但原著和劇集略有出入。
翻遍通篇文字,關於菩提祖師的描述,僅發生在第一、二章節。此後,再無明確的交待了。
若以原著作為樣參,一個問題隨之而來。
悟空五百年山刑之後,為何不趁着化緣的間隙,踩雲探師一番?而菩提的靈台山和取經目的地,同在西牛賀洲,對於一個筋頭十萬八千里的悟空而言,不存在任何技術問題。
有一種可能,即悟空不念舊情,五百年的牢獄之災,將這位曾經的熱血男兒煉成了冷酷漢子。或更有不平的是,對於弟子長年受到的煎熬,師父竟不聞不問,甚至連捎一句尋寒問暖的話也沒有。想想,心中忿忿。
悟空的情緒真是這樣嗎?當然不是!
這在原著十七回,悟空初破牢籬時就能體現。當時他遭遇了一隻頗有能耐的妖精熊羆精,PK之餘,即脫口而出道,「自小神通手段高,隨風變化逞英豪。養性修真熬日月,跳出輪迴把命逃。一點誠心曾訪道,靈台山上採藥苗。那山有個老仙長,壽年十萬八千高。老孫拜他為師父,指我長生路一條。」
可見,悟空的潛意識裡,菩提祖師永遠是他的授業恩師。這份恩情,重情重義的悟空一輩子也忘卻不了。
但此後取經一路,悟空為何幾乎是默言不談恩師呢?
其實原著早有說明。
原來,早在靈台山學藝之時,菩提就看出了悟空身上的禍根,遂將其「驅逐」出師門,並留下一言,「你這去,定生不良。憑你怎麼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
可見,菩提曾在二人師徒關係上,設了一個「熔斷」機制。即倘若有天悟空惹禍了,師徒恩情自然斷絕。
爾後悟空大鬧天宮,上了凌霄寶殿拍了領導玉帝的桌子,成了重刑犯,牢獄之災是逃不過了。
五百年後,時過境遷,悟空雖然獲得了自由身,但自覺身上污點難褪,又怕菩提教訓,故打消了探師的念頭。
這是其一。
原因其二,卻是悟空過不了自己的心理關。
譬如五十七回,對於悟空有這樣一段心理描寫。
當時,悟空因懲惡揚善的立場不同,一言不合,又習慣性地和「老學究」唐僧鬧翻了。被唐僧逐出了團隊。
「孫大聖惱惱悶悶,起在空中,欲待回花果山水簾洞,恐本洞小妖見笑」。
悟空當時第一反應,一定是回老家花果山的。但他終究沒有回去。原因很簡單,怕熟人笑話。為何笑話?沒有修得正果、被BOSS炒魷魚等,這些,都將成為別人的笑資。丟臉啦。
可見悟空心高氣傲。
依悟空這般秉性,他能貼着「監外緩刑犯」的標籤探師訪友嗎?肯定不能!
試想場景。
悟空踏雲回山,一眾師兄弟出門相迎(對於修仙之人,五百年應該不算太長,多尚健在)。寒暄之後,肯定有人相問,猴子,這些年哪裡去啦,「電話」也打不通,是不是發財了吧,咱師父在廂房裡頭休息着呢,對啦,是不是帶了什麼見面禮給他老人家。
悟空默然,氣氛凝固。師兄弟抬頭看到猴頭上的緊箍,忽然不知該說什麼好了。斷斷續續地嘮起了家常。
那可是一個尷尬啊(就像當今社會,混不出人模狗樣,都不太好意思參加同學會。這是一個道理)。
這樣的沒趣,悟空斷然不會自找。
此時再看原著第八回的一個場景,就很有深意了。
當時觀音受如來委託,去東土大唐尋一善信之人,來取真經。
途經五行山,菩薩「順道」探望了服刑的猴王。悟空求搭救。觀音順水推舟道,「你這廝罪業彌深,救你出來,恐你又生禍害,反為不美。你既有此心,待我到了東土大唐國尋一個取經的人來,教他救你。你可跟他做個徒弟,秉教伽持,入我佛門,再修正果」。
通過觀音的話,我們大概知道以下信息。悟空罪業彌深,即便出了牢籠,也洗不白。這是一生的污點。但也未必不能洗白,大凡可以「曲線救國」,走佛果位評聘這條路。考核合格,即可修得正果。
這或許正是悟空為何要一路保唐僧取經的一個動力吧。
他要給自己正名。正了名,就可以昂首挺胸地探望師父了。
我們可以再做個推想,取經表彰大會上,悟空得了「鬥戰勝佛」的職稱。
當時,他最想見的人是誰?不用說,一定是菩提!
師父,猴兒又回來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