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今古河山無定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蝶戀花·今古河山無定據》 |
作品名稱: 《蝶戀花·今古河山無定據》 創作年代:清朝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納蘭性德 別稱:納蘭成德,納蘭容若 |
《蝶戀花·今古河山無定據》是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納蘭性德的詩詞。[1]
這首出塞詞,當為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奉命與副統郎談等出塞遠赴梭龍途中所作,詞人時年二十八歲。
詩詞正文
“ | <今古河山無定據,
畫角聲中, 牧馬頻來去。 滿目荒涼誰可語? 西風吹老丹楓樹。 從前幽怨應無數? 鐵馬金戈,青冢黃昏路。 一往情深深幾許? 深山夕照深秋雨。 > |
” |
— <《蝶戀花·今古河山無定據》>,<詩詞名句網> |
白話譯文
從古至今江山興亡都無定數,眼前仿佛戰角吹響烽煙滾滾戰馬馳騁來來去去,黃沙遮日滿目荒涼誰可同語?只有蕭瑟的西風吹拂着枯老鮮紅的楓樹。
從前愁苦淒滾的往事無窮無盡,鐵馬金戈南征北戰,最終只剩日落黃昏青草掩藏着墳墓。滿腹幽情情深幾許,夕陽照射深山飄灑着瀟瀟秋雨。
文學賞析
這首小詞通過對塞外古戰場的描寫,抒發了對歷代興亡和歷史變遷的感慨。
詞的上片寫景,描寫塞外古戰場的荒涼景象。"今古河山無定據",首句以議論開篇,簡樸的文字有一種歷史縱深感,而且形成一種籠罩全篇的氛圍。"今古"二字,包括古往今來。面對大好河山,多少風雲人物,你爭我奪,或長期或短暫地占據它,但誰也沒有永久地據有這些地方。"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二句白描,描繪出一幅塞外和平圖景,畫角聲聲,矯健的牧馬頻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二句仍用描寫,放眼望去,整個塞北,平沙萬里,荒漠淒涼,連個說話的人也很難找到。西風颯颯,只有那幾株楓樹,又一次被吹紅了葉子。使人聯想起為爭奪這塊土地鏖戰廝殺時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慘象。這些紅葉,又一次把人帶進了對歷史的回憶,加深了作品的縱深的歷史感。
詞的下片抒情,寫自己出塞的感觸。"從前幽怨應無數"。首句議論,直接承上闋對古戰場描寫而來。面對古戰場的淒涼景色,鬱結在心頭的愁恨無法計算。正如唐·李頎《古從軍行》所說:"行人刁鬥風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接下二句敘事:"金戈鐵馬,青冢黃昏路。""金戈鐵馬",代表戰爭。"青冢黃昏路",用漢王昭君和親故事,代表和親。二句概括了戰、和兩種辦法。說明自古以來,為了爭奪江山,時戰時和,或二者並用,這就是歷史。"一往情深深幾許?深山夕照深秋雨。"末二句以景結情,抒發了作者的感觸:回顧歷史,面對這塞外古戰場,詩人對自己的祖國一往情深。這深情猶如夕陽餘輝照射下,深山之中的綿綿秋雨。詞意深沉含蓄,有弦外之音。
漢元帝時,昭君奉旨出塞和番,在她的溝通和調和下,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了六十年。她死後就葬在胡地,因其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所以昭君墓又被稱為"青冢",杜甫有詩"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納蘭由青冢想到王昭君,問她說:"曾經的一往情深能有多深,是否深似這山中的夕陽與深秋的苦雨呢。"作為康熙帝的貼身侍衛,作者經常要隨聖駕出巡,所以他的心中也充滿了報國之心,但他顯然不想通過"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方式來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負,所以在尾句中作者又恢復了多情的本色,他以景語結束,將自己的無限深情都融人到無言的景物之中,在這其中,既包含了豪放,又充滿了柔情,甚至我們還會體味到些許的淒涼與無奈。
這首詞通過詩人"出塞"所見,描繪了眼前荒涼的和平景象,回顧歷史,總結出戰爭與和平兩種情況,是對中國歷史上王朝更替的規律性概括。因此毛澤東批註:"看出興亡",肯定了這首詞的思想意義。
謝章鋌在《賭棋山莊詞話》中曾說過:"長短調並工者,難矣哉。國朝其惟竹坨、迦陵、容若乎。竹坨以學勝,迦陵以才勝,容若以情勝。"而讀完作者這首詞風蒼涼慷慨的詞作,可以得知謝氏此言不虛。
名家點評
毛澤東:看出興亡。
吳世昌《詞林新詞話》:此首通體俱佳。唯換頭"從前幽怨"不葉,可倒為"幽怨從前"。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2]
納蘭性德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納蘭性德曾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3]
納蘭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臘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納蘭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這一時期的納蘭性德發奮苦讀,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指導下,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他還把自己熟讀經史的見聞感悟整理成文,編成四卷《淥水亭雜識》,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等知識,表現出相當廣博的學識和愛好。
視頻
參考資料
- ↑ 《蝶戀花·今古河山無定據》 詩詞名句網
- ↑ 納蘭性德簡介 古詩文網
- ↑ 詩詞說:最美不過納蘭性德,東風那惜小眉彎,芳草綠波吹不盡 華夏詩詞之美,發布時間;2018-12-26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