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蘭疫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蝴蝶蘭疫病
蝴蝶蘭疫病一年四季均會發生,但在多雨季節、澆水過濕、通風不良的情況下發病最嚴重,尤其是剛出瓶不久的幼苗最易感病,植株各部位均可發病,但以葉及根莖處發病較多,心葉發病最多。
症狀
該病主要為害根頸部,也侵染葉片。先看到的症狀是葉片萎蔫下垂,花梗枯死,葉及花梗都易拔出,可見到根頸基部呈黑色腐爛。根頸部初期病斑不易發現,一旦發病擴展快,出現上述症狀。葉片上開始出現水漬狀褐色斑點,擴展成褐色腐爛斑,不規則,四周葉肉稍變黃。濕度大或病部保濕2~3天有白色稀疏的霉狀物出現。[1]
病原
由一種疫霉(Phytophthora sp.)引起。
發病特點
病菌在病株或以卵孢子等在病殘體、土壤中越冬;通過風雨或水滴滴濺傳播,潛育期短,3~5天左右。
該病發生早晚與降雨早晚及次數、溫室內空氣相對濕度密切相關,多雨、高濕(85%~95%)時易發病且較為嚴重。調運途中噴水,通氣差加重病害發生。氣溫低於25℃,連續陰於或陰雨後晴天易流行該病。
防治方法
1、栽培技術防病:雨後及時排水、盆中不積水、溫室濕度控制在80%左右是防病的重要方法;及時清除病殘體;病土病盆及時處理,不可再利用;蘭花應單置一室,不可與其他寄主(如鳳梨等)相鄰種植等;
2、化學防治:發病初期噴藥
a、常見的藥劑有甲霜靈、惡霜靈、烯酰嗎啉、氟嗎啉、乙膦鋁、霜霉威等;
b、注意合理輪換使用藥劑,單一藥劑長期連續使用易產生抗性。[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