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堰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草堰鎮古時又稱草埝、草堰場。宋防鹵倒灌,設草堰於此,因以名村。草堰鎮是江蘇省文化名鎮、江蘇省經濟綜合實力百強鎮、江蘇省文明鎮、鹽城市社會治安安全鎮、鹽城市環境優美鎮。草堰是大豐的西南大門。草堰鎮面積95.89平方千米(2017年),總人口38918人(2017年)。全鎮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78個村民小組。
草堰鎮地處江蘇省中部、鹽城市南部、大豐區西南部。東與萬盈鎮接壤,南與東台市東台鎮接壤,西與興化市戴窯鎮、合陳鎮接壤,北與白駒鎮、小海鎮接壤。
草堰鎮堅持「以工強鎮、旅遊興鎮、產業富民」的發展思路,先後引進落戶鑫國機械、大通模具、華慶汽配、春禹建材等一批億元以上工業項目,逐步形成新型材料、汽車零配件、機械鑄造等特色產業。園區服務中心、永寧路、蘇州名邸、永寧小區等城鎮化項目全面竣工,市民休閒公園、新幼兒園啟動建設,實施了污水管網鋪設、新中路改造、鎮區綠化美化等多項重點工程,提升了集鎮的品位形象。深入挖掘草堰的旅遊資源,着力打造旅遊特色景觀名鎮,大力實施古鹽運河旅遊開發、瑞林農業生態園和三元村統籌城鄉試點建設的「三點一線」旅遊線路建設,精心打造茶食鋪子、茶食鋪子、非遺文化展示館、義阡禪寺、宏鑫三元農莊、七彩花田等一批特色景點。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和「一戶一棚」,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科技、教育、衛生、文體等各項社會事業的健康發展。[1]
鄉鎮概況
草堰鎮具有1800多年的悠久歷史,古稱竹溪,至宋代因范仲淹在此以竹草圍堰,遂更名為草堰。地處大豐、東台、興化三地交界之處,總面積96.3平方公里、總人口4.1萬人,集鎮面積3平方公里、人口1萬人,下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78個村民小組,獲評中國傳統村落、國家級生態鎮、江蘇省衛生鎮、古鹽運集散地保護區。
草堰鎮提檔升級鎮工業園,引進大通模具、比奇密封系統等一批重大項目,逐步形成精密機械、汽車零配件、新型材料等產業特色。
草堰鎮人文底蘊深厚,旅遊資源眾多,現有文保單位23處,積極打造古鎮、宗教、鄉村特色旅遊線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夢幻迷官榮獲兩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草堰鎮深入開展鎮村環境整治、「263」專項行動、「河長制」等,集鎮品位、人居環境大幅提升。
草堰鎮以產業發展帶動富民增收,七彩花田獲評全國五星級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園區,甘霖雨露農業園創成市級現代農業園區。
2018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002萬元、增長5.2%,全口徑工業開票銷售13.2億元、增長13.2%,規上工業開票銷售8.77億元、增長24.9%,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5.3%,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2.5個、投產1.5個,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20元、增長8.7%。[2]
歷史沿革
古代
兩漢時草堰為產鹽地,里下河外泄水道經此。
宋防鹵倒灌,設草堰於此,因以名村。
唐為監南八游和竹溪二場。
宋、元以迄明、清改稱草堰場和小海場。
近代
1912年稱草堰鎮,後簡稱草堰。
民國元年,劉莊場、白駒場、小海場、丁溪場併入草堰場。
北伐時期,丁溪併入草堰。
現代
解放後期間因台北縣(今鹽城市大豐區)從東台縣中析出,將草堰鎮劃歸台北縣管轄。
1945年為大豐縣草堰區。
1949年,由草堰區改為草堰鎮。
1958年,由草堰鎮改為草堰公社。
1983年,由草堰公社改為草堰鄉。
1986年,由草堰鄉改為草堰鎮
2000年,三渣鄉併入。
行政區劃
草堰鎮轄12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78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古籍《讀史方輿紀要》有記載「丁溪閘在縣東一百三里,即丁溪鹽場也。又東北七里為少海、草堰二場。又縣東北百二十里曰白駒場,又北曰劉莊場,接鹽城縣界」。
草堰鎮地處江蘇省中部、鹽城市南部、大豐區西南部。東與萬盈鎮接壤,南與東台市東台鎮接壤,西與興化市戴窯鎮、合陳鎮接壤,北與白駒鎮、小海鎮接壤。
草堰鎮位於里下河地區,全區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湖盪相連,人工水網稠密,曾是全省淡水沼澤濕地最集中分布的區域,現有濕地以湖泊濕地、少量沼澤濕地,及圍墾利用湖泊、沼澤後形成的人工養殖場、溝渠濕地為主,是全省重要的農業種植和養殖區。本區濕地生態功能主要體現為調蓄水量和引水排水、降解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對濕地的開發利用主要以圍墾、水產養殖、漁業捕撈等為主。[3]
人口民族
草堰鎮總人口為38918人(2017年)。境內絕大多數為漢族,同時有少數民族的存在。
政治體制
夏紅霞: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商明華:協助負責黨委全面工作,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兼管財政、審計、監察工作。
丁衛偉:主持人大全面工作,牽頭負責旅遊、農業、農村工作。分管人大辦工作。
楊永忠:負責經濟工作和全鎮重點工作推進。
朱高:負責黨委日常工作,牽頭 「兩化」建設,負責招商引資、工業經濟、項目服務、政法和黨群工作。分管黨群、政法、經貿中心、黨政辦、政協聯絡、保密等部門工作。
王懷珠:負責機關內務、信訪穩定、統計和項目工程招投標監督管理工作。分管黨政辦、信訪辦、統計、檔案、民政、殘聯、物價、郵政和電信等部門工作。
黃冬霞:負責社會事業、組織工作。分管組織辦、教育、衛生、計劃生育、紅十字會、科技等部門工作。
梅海江:負責城鎮化、村鎮建設管理、土地管理、城鎮規劃建設、鎮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分管國土、村建、交通、城管、村整辦等部門工作。
金暉:負責組織財政收入、三產服務業、電子商務工作。分管財政所、綜合治稅辦、金融辦、三產服務業辦等部門工作。
宗志祥:負責人武工作、工業經濟運行、工業技改、安全生產、全民創業、鎮村經濟和招商引資工作。分管人武部、經貿中心、安監站、供電、人力中心、生態環保、污水管網建設、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工作。
季自慶:負責宣傳、精神文明建設、招商引資工作,側重於招商引資。分管宣傳辦、招商站、招商局、體育、文化、廣電、輿論輿情、黨史、地方志修編等部門工作。
陳長青:負責紀委、黨風廉政建設、農業、農村、城鄉統籌、鎮村經濟、農業項目、防災減災和扶貧開發工作。分管紀檢辦、黨務公開、政務公開、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服務中心、水利、供水、農業統計、農村改革、村務公開、農業示範園區建設、農業招商引資、秸稈「雙禁」及綜合利用等部門工作。
查曉程:負責統戰、工會、工商聯、群團和企務公開工作,協助負責旅遊工作,側重於七彩花田工作。分管統戰、團委、婦聯、宗教、僑務等部門工作。
劉杏芬:負責旅遊開發工作。分管旅遊辦等部門工作。
曹蓉:負責政法、維穩和打擊非法集資工作,協助負責宣傳工作。分管派出所、司法、交巡、消防、法服所、綜治辦、便民服務中心等部門工作。
陸衛林:負責項目服務、外向型經濟工作。協助分管黨政辦工作。
楊旭東:負責土地復墾整理工作。
陳保國:協助負責信訪穩定工作,負責慈善募捐等工作。
袁葆春:負責全鎮涉老工作(老齡委、老年協會、老幹部、老年大學、老年體協等)、關工委、老促會、扶貧協會等工作。協助負責人大日常具體工作,分工負責黨委、政府重點工作推進督查工作。
經濟概況
2015年實現GDP14.45億元,年均增長14.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910.08萬元,年均增長27.6%;全口徑開票銷售5.53億元;規上工業開票銷售4.5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810元,年均增長14.87 %,經濟社會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人文建設
明代景泰年間內閣重臣高谷。其家有良田百畝,牛羊成群,是丁溪的三十里方圓的大戶。但在高谷做官到了東京之後,就有人說,堂堂的京官之家怎麼能長期居住在漁村呢?應該搬到城裡去。那時東台、大豐的城鎮還未興起,到處是茫茫海灘,要到城裡,只有轉到興化縣城。
於是,高家就變賣田產、細軟之物隨家搬遷。高家有兩個石龜,乃是精靈之物,鎮家之寶。
據說,早在遠古時代二龜隨大禹治水,探測水路,遍行九州,歷時十三年,大功告成,二龜受命在丁溪鎮壓守海口。數千年的滄桑歲月,二龜收天地之瑞氣,吸日月之光華,靈氣更加成熟。每年除夕子夜時分,二龜駕雲祥察人間善惡,遍播幸福良種,成為保佑一方之神靈之物。在高家喬遷之際,二龜駕起祥雲,自東南丁溪頭灶緩緩向西北興化縣城方向飛翔。飛到丁溪上空,正是四更天氣,一般人都在甜蜜的夢鄉,可是勤勞的丁溪人,特別是婦女有早起習慣,每天天不亮就起身處理家務,為丈夫收拾漁具,準備曬鹽的家什等。二龜飛臨時,恰巧一孕婦——年輕漁民劉柱的媳婦,去倒馬桶,她看見飛行的石龜滿身霞光,瑞氣千條,大感驚奇,就用馬桶的把子朝天一指大喊:「劉柱、劉柱,你看這是什麼?」朋友,你可知道的,刷馬桶的把子乃污穢之物,石龜被它一指,頓時失去靈性。同時,她大喊劉柱(留住)、劉柱(留住),二龜頓從雲霄中跌落下來。
再說,二龜在丁溪安家落戶,轉眼就是二三百年。直到明末清初時期,南京棲霞山有一名叫碧空的遊方道人云游丁溪。碧空道人碧眼銀須,道行深厚,能解九玄之妙。他在丁溪每天子夜都來觀察這對石龜,外面是一層石殼,石殼厚一寸八分,石殼之內仍是碧玉。從此之後,丁溪把這對石龜稱之為「玉石神龜」。[4]
文化景點
大豐區草堰鎮上,原有一座古剎北極殿,始建於何年已無考。此殿規摸宏大,山門前為飛檐琉瓦照壁,山門上嵌有白玉石橫額,上鐫"北極天樞"四個貼金大字,內供四大金剛塑像;穿過天井是正殿,中間供奉北極真武大帝,東廂供雷祖,西廂為僧房,殿後為上下兩層藏經樓。北極殿不僅年代久遠,而且它是吳王張士誠的首義地,因而聲名遠播。 張士誠是大豐白駒場張家墩人,小名九四。他面對元王朝的殘暴統治,在紅巾軍起義的影響下。於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正月,偕同胞弟士義、士德、士信以及鹽丁李伯升、潘元明、呂珍等十入條好漢,在北極殿藏經樓上歃血盟誓,起兵反元。他們殺場官、剿土豪,首戰告捷。當年三月,張士誠一舉攻克泰州。五月,攻克興化,陷高郵,殺李齊,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至正十四年 (公元1354年)正月,張士誠以高郵為根據地,稱誠王,建"大周",改元"天佑",設置官吏,分兵把守,威震四方。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元月,張士誠派張士德率大軍渡江,直取常熟、常州、平江(蘇州)、松江、湖州、杭州等地。張士德遂據平江,改為隆平府。平江既得,士誠自高郵來此都之,以承天寺為萬歲宮。是時,"大周"版圖南接紹興,北逾徐州,西達汝、穎、濠、泗,東臨大海,縱橫2000餘里。這是張士誠事業上的鼎盛時期。 翌年,張士誠軍事上連連受挫。"步騎不敢出廣德,舟師不敢溯大江"。為了擺脫困境,接受元王朝招安,官拜太尉,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張士誠又與元決裂,自稱吳王。後被朱元璋擊敗。至正二十七年 (公元1367年)七月平江城破,張士誠被俘至金陵(南京),自縊而死,時年四十有七。 張士誠起兵稱王之後,北極殿是其祭祀祖先的"香堂"。張士誠的父親葬於草堰的"九龍口",葬禮就是在北極殿舉行的。因而,每年四時八節,北極殿敬香拜佛的人十分擁擠,此是北極殿香火最鼎盛的時期。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之後,每年七月三十日,草堰人在北極殿點蛤蜊燈,燒香焚紙,祭禮"地藏王"。其實,七月三十日是張士誠殉難之日,"地藏王"實際是"祭張王"的諧音。每年八月十八日,草堰人要舉行為期三天的迎神賽會,供奉都天大帝張巡,實際上也是紀念張士誠,因為這一天是張士誠的生日。此事驚動了明王朝,天啟四年 (公元1624年),明王朝派地方官吏改建北極殿,意欲徹底消除張士誠在北極殿首義的影響。 民國時期,北極殿仍有和尚3人,僧田百畝,蘇北緝私營官兵一度住在這裡。日偽盤據時,為構築碉堡,需要磚瓦木料,將北極殿全部拆毀。如今北極殿雖蕩然無存,但鹽民張士誠的英雄形象卻永遠屹立在草堰人民的心中。 草堰石閘:
草堰石閘,位於大豐區草堰鎮草堰村南端,即小海正閘和小海越閘,又稱鴛鴦閘,始建於明朝萬曆年十一年(公元1583年),清雍正七年(1729年)和乾隆十二年(1747年)兩度改建,兩閘相距20米,形體一樣,青石砌成,均為二孔一機心,每閘長14.8米,機心寬4.2米,金門寬5.3米,高4.8米,閘門為東向西,每孔兩側有四槽,備有兩閘板相對啟閉,明代,為有效地東御海潮,西泄興化等地來的洪水,在范公堤上建有13座閘,此兩閘為現存較為完好的石匠閘。一九九0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五年升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竹溪碑廊:
竹溪碑廊,位於大豐區草堰鎮文化站內,計有明清時期各種記事、告示、建築物匾額等碑刻16方,記載了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古慶豐橋:
慶豐橋位於江蘇省大豐區草堰鎮丁溪村,東西朝向,橫跨丁溪夾河,溝通東西小街。磚石混砌,一孔。拱石無鉸,橋長31.8米,坡底寬5米,橋中寬4.1米,橋面到天盤石3.3米,金門6.3米,拱門兩邊260公分*29公分黃麻石刻對聯。朝南石刻陰文:「丁像水形玉帶千尋環海甸。」下聯為「溪涌虹影金鰲百尺架雲衢。」朝北拱門兩邊為石刻陽文:「 路接東亭砥柱雙擎臨鳳井,水通北堰文瀾一曲赴龍門」。龍門石上刻有「古慶豐橋」匾額。橋南側欄杆正中內側嵌有一石刻慶豐橋碑誌,其文為:「橋建自宋淳熙間楊大成倡義捐資獨修,茲於道光九年衿士耆老公請堰上表可亭先生領袖重建,因連年大水橋基淹沒,兼直浙省興修海塘蘇行石料始於今夏到齊,即於是冬竣工。明人名太平橋。今仍其舊謹記。道光十六年嘉平月里人公立。石工池場王淪才建。」根據「慶豐橋碑誌」所述古慶豐橋始建於南宋淳熙,雖然後於明、清兩次修理,但古橋主要結構建造法式仍未改變舊制,如拱石無鉸就體現了宋橋之特點。
宋代義井:
宋代義井,位於大豐區草堰鎮. 此井開挖於宋代,原為玉真觀內部井,後道教人員為方便周圍街坊鄰居飲用,辟此井為公用義井。文學家李汝珍在草堰居住期間,用此井水磨墨寫《鏡花緣》一書。相傳, 劉伯溫為了破壞張士誠的「龍氣」, 在草堰鑿了七十二口井。
草堰七彩花田:
大豐草堰七彩花田,位於大豐區草堰鎮三元村,七彩花田是一座集觀光、休閒、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觀光農業花卉主題園。總面積10000畝,以玫瑰為主題,引進薰衣草、波斯菊、月季、紅楓等。花田堅持「景點為王」的原則,突出遊玩的體驗性和愉悅性,精品化打造特色景點。「一簾幽夢」花廊走道奼紫嫣紅清香滿園,盡享七彩浪漫:農具展示館讓遊客了解農村勞動工具演變,體驗農耕樂趣;花田咖啡屋定格有情人的甜蜜記憶;花田萌寵園讓孩子與動物近距離快樂相伴;夢幻樂園見證溫馨親子時刻。花田內還規劃14000平方米的採摘區可供遊客採摘瓜果,8000平方米的草坪供遊客自主野外燒烤。[4]
社會事業
鎮區建設
大豐區草堰鎮認真貫徹落實鹽城市委十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深挖潛力,積蓄後勁,努力實現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草堰鎮突出農民增收目標,不斷加快全民創業步伐。繼續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因地制宜改變單一糧棉種植的狀況,大力發展蠶桑、西瓜、蔬菜等作物,確保效益翻番;抓好規模基地建設,將原來的花卉園擴展到千畝,輻射到周邊近百戶農戶;搞好設施栽培,力爭使全鎮設施栽培面積由200畝,發展到2000畝以上;大力發展畜牧業,改變「家家養豬一、二頭,戶戶都有山羊叫」的現象,使全鎮達到飼養家禽300萬羽、生豬12萬頭、毛兔15萬隻,努力形成規模養殖、高質量管理、純效益普增的新局面。草堰鎮黨委書記袁國萍說:「2008年,草堰鎮將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十屆三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動員全鎮廣大幹群進一步凝心聚力、真抓實幹。立足富民優先,重抓新農村建設,努力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奮力爭當蘇中、蘇北第一縣(市)」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農村就業
草堰鎮團委積極促進農村青年就業創業,緊緊圍繞服務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服務農村青年就業創業、促進增收為目的,大力引導農村青年自主創業,積極促進農村青年向二、三產業轉移和外出務工經商,實現有序轉移、穩定就業。一是大力支持農村青年自主創業。以團支部為單位,圍繞當地支柱產業,每個村重點扶持3—5名農村青年發展現代農業或農村二、三產業,通過創業項目示範引導、技術輔導扶持、開展小額貸款等方式,為農村有志青年創業提供幫助。二是加強對農村青年技能培訓。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就地就業。爭取農業、畜牧、林業等有關政府職能部門的支持,面向農村青年開展科技培訓和技能素質培訓。整合企業資源,開展有針對性「訂單式」培訓,擴大對農村青年的培訓規模。共舉辦各類培訓班9期,培訓農村青年500餘人次。三是開展團內外信息服務。整合團內外信息資源,以農村青年中心為載體,構建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創業信息網絡平台,為農村青年獲取培訓、科技、項目、市場等方面的信息提供便利。推動企業與農村青年的崗位對接,培訓機構與用工企業的信息對接。
集中區建設
2008年8月24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在《省政府關於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草堰鎮古鹽運集散地保護區保護規劃的批覆》中批准了鹽城市大豐區草堰鎮古鹽運集散地保護區《保護規劃》。鹽城市大豐區草堰鎮位於江蘇沿海中南部,歷史上盛產海鹽,曾是兩淮鹽場的主要基地。千年古鎮草堰,春秋戰國時期成陸,秦漢時期人們就在這裡從事漁、鹽業活動,南北朝時有「堰」之名。歷史記載:「南朝宋武帝劉裕避兵於草堰臥龍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在元朝兩淮二十九鹽場中,草堰是草堰場、小海場、丁溪場三場衙門所在地,在草堰設有鹽課司署。明代在草堰設有東、西察院堂,是皇上欽命的鹽務管理機構。1917年,實業家張謇在草堰創辦了全國首家鹽墾股份公司「草堰場大豐鹽墾股份有限公司」。歷史上的草堰不僅以盛產海鹽而享譽,更因有范仲淹築堤御海和鹽民張士誠起義而出名。現在的草堰遺存大量的歷史史料和古蹟,「古橋古井、古閘古堤」是人們研究古代海鹽文化史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2001年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命名草堰為「古鹽運集散地保護區」,這是中國惟一的一個以海鹽文化為內涵的歷史文化保護區。鹽城市大豐區草堰鎮古鹽運集散地保護區命名以後,為了科學保護,合理利用草堰地區的歷史文化遺存,積極挖掘和繼承古鎮傳統的歷史文脈,合理保護轄區的歷史建築風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和《江蘇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條例》,當地政府組織進行了保護區《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經批覆的《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草堰鎮古鹽運集散地保護區保護規劃》由規劃文本、規劃圖集、規劃說明、基礎資料四部分組成。規劃文本較為詳細地從總則、價值評估與保護區定位、保護框架與結構、保護範圍劃定、保護要求和措施、非物質文化遺存、實施時序與建議、附則八個方面對保護區的保護要求進行了闡述。《保護規劃》的出台填補了海鹽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空白。省人民政府的批覆明確規定了保護區的保護範圍,並要求:對保護區劃定的兩個歷史保護地段要抓緊編制詳細規劃;正確處理好歷史文化保護和合理利用的關係,嚴格控制保護區內各類建設項目,從整體上保護傳統格局和風貌,實現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做好保護區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的銜接工作;進一步落實和完善相關措施,依法加強對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管理,確保保護規劃得到有效實施。
黨建工作
鹽城市大豐區草堰鎮黨委始終將加強對農村黨員的管理作為黨的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常抓不懈。近年來,草堰鎮創新三項機制加強對農村黨員的管理,收到了顯著成效。一是創新選拔機制。建立了村優秀青年人才庫,把活躍在農村經濟一線的優秀青年及時納入視野,造冊登記,建立檔案,實行動態管理,把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同農村後備幹部隊伍結合起來。二是創新公開機制。以民主推薦的方式確定入黨積極分子,並進行測評,然後按得分多少排列順序,並進行公示,接受群眾監督。三是創新教育機制。改變過去重發展、輕管理的思想,結合時代特點,在對黨員進行綜合知識培訓的基礎上,以實用技術培訓為重點,着力提高黨員的帶頭致富、帶領致富的能力。同時加大對不合格黨員的處理力度,確保黨員隊伍的純潔。 為從嚴治黨,保持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江蘇省大豐市草堰鎮在全鎮2000多名黨員中推行「不作為黨員」告誡制,19名「不作為黨員」受到各級黨組織的告誡,在黨員隊伍中引起了極大的震動。2007年以來,草堰鎮80多個黨組織廣泛利用民主評議黨員、民主生活會等時機,結合黨員情況調查分析,對2051名黨員進行全面評議。如黨員在思想、政治、工作和作風等方面存在明顯問題,但尚未達到黨紀處分的,一律由所在黨組織對其實行告誡。告誡採用口頭告誡和書面告誡兩種形式,告誡期限一般為兩個月,從簽發《告誡通知書》之日起計算。對「不作為黨員」,指定專人實行一對一幫教,督促其整改。對認識深刻、確已改正錯誤的,解除告誡;對認識不足、沒有改正錯誤或又發現其他問題的,延長告誡期一個月,到期後仍無改變的,予以勸退或除名。「不作為黨員」告誡制推行以來,廣大黨員的宗旨意識明顯增強,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進一步發揮,僅2008年以來,草堰鎮廣大黨員幹部就為貧困群眾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幣3萬餘元。
社會發展
該鎮小城鎮建設圍繞"城鄉一體化"戰略,大力創建省級新型小城鎮。加快旅遊景點的開發建設,被省政府命名為"江蘇省大豐區草堰鎮古鹽運集散地保護區"。2001年,草堰鎮被中共大豐區委、市政府表彰為綜合先進鎮,並榮獲工業發展、農業發展、外向型經濟發展、城鎮建設管理、精神文明建設、計劃生育工作六個單項獎;被列為鹽城市第三產業先進集體、村鎮建設先進集體、社會綜合考核先進集體、關心下一代先進集體;江蘇省實施教育現代化工作先進鄉鎮、江蘇省文明鄉鎮。
教育事業
草堰鎮中心小學是一座始建於1904年,擁有近百年歷史的老校。學校現有22個教學班,76名教職工,1140多名學生。1998年初,學校擴建翻新結束,占地面積16835.5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7905.3平方米,學生活動場地達13962.17平方米。校園環境優美,辟有綠化帶,中間小徑蜿蜒、芳草萋萋,蘑菇小亭別有韻味。在這園林般的校園內,設施先進,配備齊全:設有多媒體網絡教室、多媒體製作室、校史室、多功能電化教室、自然實驗室等專用教室;創辦了校園電視台,安裝了閉路電視。為管理現代化、辦公現代化、教學現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的物質保障。 學校以「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整體推行素質教育,努力凸現學校特色」為辦學宗旨,不斷開創草小教育新局面。經過努力,辦學水平逐年上台階。學校先後獲得「鹽城市素質教育先進學校」、「鹽城市特色學校」、「大豐市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單位」、「大豐市德育先進學校」等30多項榮譽稱號。這裡有着支撐學校不斷向前發展的一支優秀師資隊伍,有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學新秀10人,獲省級先進稱號的7人,市級先進稱號的20多人。有些青年教師已成長為省、市、區級教學中的佼佼者,有140多篇論文在區市級以上的刊物上發表和獲獎。學校育人成績顯著,在中國省市各類比賽中,學校獲團體榮譽123項,學生個人榮譽400多人次。這裡既培養出了中國江蘇省奧數一等獎許世鑫同學,二等獎馮艷梅同學。科技教育,計算機,寫字教育成了奇葩。[5]
著名人物
朱恕:
他性格剛正,見義勇為,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努力學習文化,勤學苦練,很有成績。在哲學思想上繼承了老師王艮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