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故事七(居仁堂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臘月故事七》是中國當代作家居仁堂主的散文。
作品欣賞
臘月故事七
進臘月牛屋北邊的三間粉房屋熱鬧起來了。下完粉條沒幾天,就開始磨豆腐。
近五十年前過年,農村人家一般割三五斤肉就是好人家。本家七哥節約得包餃子都是素餡的。那時候莊戶人家過年來客一般就靠豆腐粉條支應門市。
粉房屋裡多半人恁高,兩摟摟不過來的缸大里泡滿了黃豆。黃豆泡夠一天一夜。麻子十爺和本家小伯在雞叫三遍後,即起就來到粉房屋裡,套上父親從湖北帶回來賣給生產隊的那匹大白馬。那匹白馬跟着父親拉車子好幾年。現在載着驢暗眼圍着暗紅色的石磨轉圈。
石磨上面堆着一堆泡好的黃豆。磨眼裡插一個細細地木棍。磨轉動起來了。木棍撥動黃豆,黃豆自動均勻進入磨眼。石磨上面吊一桶,桶底有細孔,一根管子往下流水。細細的水流從磨眼裡流進。
石磨上的黃豆磨得差不多時,小伯會用鐵瓢舀一標添到石磨上。
磨好的稠稠的生豆液流進一隻桶里,桶滿了就提過來,倒時一塊大白布拴着四隻角的吊包里。吊包上面有厚木板做成了十字架吊着。麻子十爺慢慢搖動十字架,豆漿就嘩嘩地流到下面的盆子裡。一直搖到吊包不再往下滴白色的生豆漿,把吊包里的豆渣倒里另外一個大缸里。這是餵牛的好飼料。
那口厚而大的鐵鍋倒滿了生豆漿,小伯就點火煮豆漿,然後將燒開的豆漿舀出來倒里缸里,再用生石膏做成的點豆腐的專用囪水按比例倒里豆漿里攪勻。囪水其實就是凝結劑。倒進囪水的豆漿迅速凝結,然後二人將凝結的豆漿舀出來,倒時鋪有細布的木框架里,滿了,將布折過來,將豆漿包好了,再用木板壓着。豆漿里的水慢慢地流出來。最後只剩下嫩嫩的豆腐。
下午天快黑時,生產隊會計和各家各戶的大人們都手提着高粱編成的鍋蓋來到粉房屋前,會計按照每家人口多少分豆腐。人少的分一板,人多的人家分二到三板。一板豆腐約十五斤左右。每年每人差不我可分十斤左右的豆腐。
豆腐到家,平時捨不得炒菜的人家也會炕兩碗豆腐,或者做豆腐湯改善一下生活。說實話,豆腐是好東西,但不用油炕的豆腐其實是不太好吃的。
分得多的人家會在屋裡放兩板,再放在室外凍兩板,吃凍豆腐。
我家很少做凍豆腐。母親總是隔兩天將豆腐放在鍋上餾一餾,這樣豆腐就不人餿。
過年來客人了,母親就會做家常豆腐,做為一道重要的菜。破五這後再來客人,只能熬大鍋菜時豆腐粉條大白菜再加上以前來客剩下的幾塊大肉來待客了。俗稱一碗端。
有句俗話:豆腐是我的命,一見到肉連命都不要了。可惜那年光不要命的機會很少。
過完年,豆腐沒吃完,母親會將它做成豆腐乳,可以吃過正月。
在生產隊時,過年豆腐是少不了上好食物,是待客的當家菜。
作者簡介
劉文俊。一九五六年生人,文學愛好者。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南陽市作家協會會員。珠海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