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胡貝特·耶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報佳音書店 的圖片

胡貝特·耶丁(Hubert Jedin, 1900—1980),德國人。歷史學家、神學家。

神學(theology),又稱聖經學。是歐洲著名的經院哲學的前身。最早的神學起源於聖保羅[1],聖保羅用基督的話語來解釋天地奧秘、人生百態,遂成神學之基礎。5世紀左右,聖安東尼奧用聖經來補充他自己的元素論,進一步為神學奠定基礎。到了中世紀早期,神學家只是對基督教的聖經、信條加以闡述,或對文獻、經籍的一些段落進行注釋。到11世紀,神學命題日益以問題的形式提出。在回答這些問題時,人們將正反兩面的理由或意見列舉出來,然後加以分析,得出結論。當時稱這種方法為辯證法。而辯證法也成為經院哲學的基礎。並日益成為神學的理論基礎。而教授神學的學校即為神學院。最早的神學院是的巴黎大學,羅馬大學後來居上,成為當時羅馬教廷名下的第一神學院。13至15世紀的樞機主教[2]大多從這裡畢業。當今的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也是羅馬大學神學院的神學院長。

個人簡介

耶丁二十四歲晉鐸成為神父,有紮實的神學和教會法學基礎。非特如此,性格上他遠較伊文尼特果敢、堅韌、強悍。1926—1929年,他在羅馬和那不勒斯等地廣搜材料,撰寫有關特蘭托大公會議上的改革派、先後擔任奧古斯丁修會大會長和薩萊爾諾大主教的吉羅拉莫賽利潘多的專着。同時,也立下了撰寫特蘭托大公會議史的宏願。30年代初,耶丁獲得布雷斯勞大學的教職,但由於母親是皈依天主教的猶太人,因此後來失去了執教資格。而且,他意識到只要納粹掌權,便絕無可能重回講台。

為了將自己的研究繼續下去,耶丁決定重回羅馬,畢竟在那裡才有機會整理、修訂圍繞特蘭托大公會議的各種記錄及與會人員的日記。當修訂工作取得進展後,1938年,耶丁回到了布雷斯勞,在當地的教區從事檔案研究。不過根據當時的種族歧視政策,他無法獲得正式的檔案員頭銜。同年的11月10號,尚在整理檔案的耶丁被蓋世太保拉走,隨即驅逐到了布亨瓦爾德。不過後來蓋世太保在知曉耶丁是一位神父後,便將他釋放了。這倒不是因為耶丁是神職人員的緣故,而是蓋世太保認為猶太人不會被教會接納成為神父,遂認定他並非猶太人。

遭此一劫,耶丁意識到唯有儘早離開德國方能生存下去。而且,他始終自信有加,認為只要以羅馬的豐富檔案為依託,便完全有能力超越薩爾皮和帕拉維齊尼,寫出一部流傳後世的佳作。為了獲得資助,他去信執掌梵蒂岡圖書館的喬瓦尼 梅爾卡蒂樞機,申說緣由。後者回應積極,允諾提供經濟支持。

就這樣,在二戰剛剛爆發後,耶丁幸運地逃脫魔掌,回到教會史研究的聖地羅馬,從此如魚得水,一待就是十年。梅爾卡蒂樞機提供的資助雖然有限,但足以讓耶丁在衣食無憂之餘,開展他的特蘭托研究。在當時,這已是遠在劍橋的伊文尼特所難以想象的極為優渥的研究條件了。1949年,耶丁計劃中的四卷本特蘭托公會議史的首卷刊布於世,技驚四座,讚譽之聲紛至沓來。同年,耶丁衣錦還鄉,在波恩大學執掌教會史席位凡十五年,着述宏富,作育英才無數,堪稱20世紀教會史研究之佳話。

耶丁《特蘭托公會議史》的第一卷,伊文尼特自然不會不關注。他撰寫了書評,刊登於1951年4月的《英國歷史評論》。文中,伊文尼特盛讚該書之出版乃教會史研究的一大盛事,並指出研究特蘭托殊為不易:一方面材料浩繁難以梳理,作者要極善於整理、剪裁史料,在論述中撮要舉凡,存其大體;另一方面着者自身還要同時兼具歷史家、神學家、教會法學家三種角色,將三類知識化於一體,方可把握會議上神學爭辯的內在理路以及16世紀教會改革的內在旨趣。故而真能勝任的在世學者,當推耶丁無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