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聊齋志異·小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聊齋志異·小髻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原文

長山居民某[1],暇居,輒有短客來[2],久與扳談[3]。素不識其生平頗注疑念。客曰:「三數日將使徙居,與君比鄰矣。」過四五日,又曰:「今已同里,旦晚可以承教。」問:「喬居何所[4]?」亦不詳 告,但以手北指。自是,日輒一來。時向人假器具;或吝不與,則自失之。 群疑其狐。村北有古冢,陷不可測,意必居此。共操兵杖往。伏聽之,久無 少異。一更向盡,聞穴中戢戢然[5],似數十百人作耳語。眾寂不動。俄而尺 許小人,連而出[6],至不可數。眾噪起,並擊之。杖杖皆火,瞬息四散。惟 遺一小髻,如胡桃殼然,紗飾而金線。嗅之,騷臭不可言。

翻譯

長山縣有個居民,在家閒居,常有個矮個子人來,與他長時間閒聊,他一直不知道這個人是哪裡人,幹什麼的,頗為懷疑。

一天,客人說:「過上三幾天我就搬來住,咱們就成鄰居了。」過了四五天,又說:「現在咱們已經同莊住了,早晚可以來討教。」主人問他:「遷住在什麼地方?」那人也不細說,只是用手向北指了指。從此,每天總來一次,時常向鄰居借器具用。有的人吝嗇不借給他,器具就不翼而飛。眾人都懷疑他是狐。

村北有一個古墓,非常深,看不見底,眾人懷疑他可能住在裡邊。大家拿着兵器、木棒去圍剿他。有人趴在墓口聽了聽,很久沒有動靜。一更天將盡的時候,聽到墓穴中好像有幾百人對着耳朵小聲說話。大家都一動不動地等着。一會兒,一尺多長的小人爬了出來,絡繹不絕,數也數不過來。大夥一聲喊叫,共同出擊,每打到他們,杖杖都打出火來。轉眼之間,小人四散奔逃。只留下一個小髻,像核桃那樣大,上面還扎着紗,鑲着金線。用鼻子嗅一嗅,騷臭不可聞。

注釋

[1]長山:縣名,明清時屬山東濟南府,今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和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一帶。 [2] 短客:矮客人。 [3] 扳(pān 攀)談:謂主動找人閒談。 [4] 喬居:遷居。《詩經•小雅•伐木》:「出自幽谷,遷於喬木。」喬 謂喬遷,遷居的美稱。 [5]戢戢(jíjí及及):低語聲;猶言唧唧噥噥、嘁嘁喳喳。 [6]連(lóu婁);絡繹不絕。見《說文》段注。

賞析

這故事講的是長山原住民一天遇到客人前來拜訪,但是沒想到這位原住民對於身邊陌生事情是如此警惕,這位原住民對客人產生了懷疑。再加上客人過了四五天後過來拜訪說是大家同為鄰居,要相互照顧,但又對自己住處語焉不詳。然後這客人找別的原住民借工具,不肯借工具的人家就會不見了工具。這種種跡象讓原住民們很是懷疑這客人是狐妖,住在村北一個古墳里。後來原住民們決定集體出動去趕走這個鄰居,這些鄰居最終從古墳里逃竄出來。原住民在現場撿到了一個小髻,像核桃大小,還有金絲,但是聞起來騷臭無比。

文中雖然說懷疑是狐妖,但是竄出來的是三十多厘米高的小人,也不知道是何方妖孽。不過能看得出來,這些小人們是想學習人類文明,融入人類社會的。但可惜的是這些小人們學得只有三分像,形像而神不像,最終被原住民當成了妖孽趕走了。[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