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活勝濕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羌活勝濕湯
【方劑名】
羌活勝濕湯,出自元•《內外傷辨惑論》
【組成】
羌活、獨活各一錢(各6克),藁本、防風、炙甘草、川芎各五分(各3克),蔓荊子三分(2克)。
【功效】
發汗祛風,除濕止痛。
【用法】
上呚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空心食前。現代用法:水煎,食前溫服。
【主治】
風濕在表證。頭痛身重,肩背疼痛不可回顧,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苔白脈浮。[1]
【臨床醫案】
臨床主要用於治療風寒阻絡型頸椎病、頸肩綜合徵、膝關節軟骨損傷、面神經麻痹、偏頭痛、過敏性紫癜、耳聾、功能性水腫等病症。
1.用方要點:本方為治風濕在表的常用方,以頭痛身重,腰脊疼痛,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本方常用於治療感冒、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心肌炎、神經性頭痛等屬風濕在表者。
3.膝關節軟骨損傷:使用羌活勝濕湯治療膝關節軟骨I級損傷38例,20日後進行療效判定。結果:痊癒29例,顯效1例,有效8例,總有效率100%。(《實用內科中醫雜誌》2011年第8期)
4.面神經麻痹:本方加白芷、荊芥、生薑,並每日數次用手按摩揉搓面部肌肉至局部發熱,10口後症狀基本消失。(《山東中醫雜誌》2012年第1期)
5.偏頭痛:以本方加白芷、桃仁、紅花、赤芍、全蠍、地龍、葛根、天麻、菊花、丹參,服藥4周。結果:治療組顯效28例,有效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5%。(《甘肅中醫》2008年第8期)
6.過敏性紫癜:以本方為基礎方,單純型用基本方,關節型用基本方加細辛、桂枝;腹型用基本方加半夏、白芍;並發腎炎者按過敏性紫癜所屬類型治之,無論何型伴有發熱者均加蟬蛻。9日為1個療程,1個療程未愈者可服2個療程。結果:42例全部治癒,其中服藥1個療程後痊癒37例,2個療程痊癒3例,復發2例,仍用此基本方加味治療而愈。總治癒率為100%。隨訪1年,未見復發。(《吉林中醫藥》2003年第10期)
7.耳聾:以本方合二陳湯加茯苓、黃芩、連翹、石菖蒲、通草,祛風除濕,化痰清熱,藥用8劑痊癒。(《新疆中醫藥》1994年第3期)
8.功能性水腫:以本方為基礎,氣虛加黨參、炒白朮;尿少加茯苓皮、澤瀉、車前子、木通;食積加谷芽、麥芽、炒萊菔子、山楂;腎陽虛加巴戟天、仙靈脾。結果:25例患者均在2劑後尿量增多,連服8劑後水腫基本消失。15例滿1個療程的患者浮腫完全消失,體重不同程度減輕,胸悶腹脹消除,隨訪1年未復發;連服10劑至15劑者6例,隨訪1年未復發者4例,另2例於半年後復發,仍用本方治療同樣有效;服6劑以下者4例,因服藥偏少,未長期隨訪。(《浙江中醫雜誌》1997年第5期)
9.頸椎病:選擇風寒阻絡型頸椎病70例,隨機分兩組各35例,治療組運用羌活勝濕湯加減治療,對照組用頸復康顆粒治療。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4.1%,對照組總有效率78.8%。(《中外醫療》2010年第2期)
10.頸肩綜合徵:136例病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8例,對照組給以甘露醇脫水減輕水腫,青黴素、地塞米松消無菌炎症,川芎嗪活血止痛;治療組採用加味羌活勝濕湯加減治療。結果:照組治療後總有效率為76.47%,治療組治療後總有效率為97.06%。(《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1年第5期)[2]
【方解】
本方證多由汗出當風,或久居濕地,風濕相搏,郁於肌表所致。風濕之邪客於肌表,經脈不暢,故頭痛身重,或肩背疼痛不可回顧,或腰脊疼痛,難以轉側;苔白脈浮,為風濕在表之徵。治以祛風勝濕。方中羌活、獨活辛溫發散,祛風勝濕。其中羌活善祛上半身風濕,獨活善祛下半身風濕,二藥合用,能散周身風濕,舒利關節而通痹止痛,共為君藥。防風祛風除濕以解表;藁本辛散溫通,能散風寒濕邪止頭痛,共為臣藥。川芎活血祛風止痛;蔓荊子辛散祛風止頭痛,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服後若微發其汗,效果更佳,能使風濕盡去,諸痛則止。[3]
【方歌】
羌活勝濕羌獨芎,蔓甘藁本與防風,風濕在表頭身痛,祛風除濕有奇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