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鏡質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結構鏡質體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結構鏡質體是指在普通顯微鏡下具有植物細胞結構的鏡質組組分,其細胞壁部分稱為結構鏡質體。其中細胞腔開放成近圓形的稱結構鏡質體1;細胞壁強烈膨脹,細胞腔閉合成為斷續線條的稱結構鏡質體2。細胞腔往往被無結構鏡質體、樹脂體、微粒體或粘土礦物所充填。結構鏡質體按原來植物屬分為科達木結構鏡質體、真菌結構鏡質體、木質結構鏡質體、鱗木結構鏡質體和封印木結構鏡質體五個變種。
結構鏡質體的顏色
用光學顯微鏡觀察時,隨着煤化度由低到高的變化,在透射光下鏡質組的顏色由桔紅漸變到棕紅;在反射光下,其顏色由深灰漸變成淺灰色,直到白色,無突起 。
鏡質組的分類
根據煙煤顯微組分分類,鏡質組可分為三種不同的煤岩,顯微組分,即結構鏡質體、無結構鏡質體和碎屑鏡質體。
①結構境質體是指具有植物細胞結構的鏡質體;
②無結構鏡質體不顯示植物細胞結構;
③碎屑鏡質體則是指粒徑小於10μm的碎屑狀鏡質體。
鏡質組的特點
在透視光下鏡質組各顯微組分的形態各異。鏡質組的內生裂隙較發育,其密度為1.3~1.8/cm3。與其他煤岩顯微組分相比,鏡質組的反射率屬中等,並隨煤化度提高而增大。鏡質組的平均最大反射率已被公認為表徵煤化度的參數。在煉焦過程中,鏡質組是活性組分,具有一定的粘結性和膨脹性。在肥煤階段,鏡質組的奧亞膨脹度、基氏流動度和羅加指數都有極大值。反射率為0.65~2.00%的鏡質組,是決定煤的粘結性強弱和所得焦炭質量的重要組分,它在熱解過程生成的非揮發性液態產物參與粘結和成焦過程。在煤的液化過程中,鏡質組同樣是活性組分。在反射率相同的情況下,富含瀝青質的、帶熒光的鏡質組具有較高的粘結性和膨脹性 。
參考文獻
- ↑ 雲端超市•第407期┃「說文解字,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篆書研究 主講人:倪文東,搜狐,2022-10-28
- ↑ 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