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亨德里克·奧爾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簡·亨德里克·奧爾特 (Jan Hendrik Oort,1900年4月28日—1992年12月5日),荷蘭著名天文學家,在銀河繫結構和動力學、射電天文學方面做出了許多重要的貢獻。
人物履歷
奧爾特1900年出生於荷蘭北部弗里斯蘭省的弗拉內克(Franeker),1917年進入格羅寧根大學學習物理學。在校期間,奧爾特聽了著名天文學家卡普坦的課,對天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學畢業後留校擔任助理。1922年奧爾特赴美國耶魯大學工作,1924年回到荷蘭,開始在萊頓天文台從事研究助理工作,1930年成為講師,1935年又成為臨時教授。
這段時間奧爾特主要從事恆星運動學,特別是高速星方面的研究。他分析了大量恆星的視向速度和自行的數據,發現與太陽的相對速度低於63km/s的恆星運動方向大體隨機分布,而高於此速度的恆星則基本上沿着一個方向運動。憑藉這一發現奧爾特於19
26年取得了博士學位。1927年,瑞典天文學家林德布拉德發表了著名的關於銀河系較差自轉的論文,奧爾特意識到自己的觀測資料與之相符,於是他立刻着手建立了兩個根據恆星視向速度和自行確定銀河系自轉的公式,即奧爾特公式,公式中的兩個常數後來被稱為奧爾特常數。這些結果於1927年發表,很快在天文學界引起了轟動,奧爾特從此聲名鵲起。同年他結了婚。
1928年,奧爾特又與瑞典天文學家林德布拉德建立了銀河系較差自轉的動力學理論。1932年,奧爾特提出了銀河系中存在大量暗物質的想法。1938年,奧爾特運用恆星統計的方法研究了太陽附近恆星的分布,發現了銀河系的旋臂結構。1945年二戰結束後,萊頓天文台台長赫茨普龍退休,由奧爾特接任。他上任後積極組織了天文台的重建工作,使其很快從戰爭的陰影中恢復過來。1950年,奧爾特提出彗星起源於距離太陽15萬天文單位的彗星雲假說,這團彗星雲被人們稱為「奧爾特雲」。
奧爾特還是少數幾個率先認識到雷達和無線電技術在天文學上的重要作用的科學家之一。1951年,奧爾特與C.A.Muller等人在Ewen和Purcell之後探測到了中性氫21厘米波,這個發現在射電天文學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奧爾特很快認識它在研究銀河繫結構方面的潛力。由於他的積極遊說,1956年荷蘭在德文格洛(Dwingeloo)建成了口徑為25米的射電望遠鏡,一度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1958年-1959年,奧爾特等人又繪製出人類第一幅銀河系的中性氫21厘米波分布圖,證實了銀河系的漩渦結構,還發現了正在膨脹的3千秒差距旋臂。在奧爾特的推動下,荷蘭又於1970年建成了韋斯特博克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WSRT),由12個25米口徑的天線組成。此後,奧爾特又領導荷蘭天文學家利用射電天文方法研究了銀河系中心的結構,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
除此之外,奧爾特還於1957年改進了沃爾特·巴德的兩種星族分類方法。他還觀測到了蟹狀星雲輻射的偏振,證實了其輻射機制是同步輻射。
榮譽
1935年到1948年期間,奧爾特擔任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的秘書長,1958年又成為主席,直到1961年。退休後,他的興趣轉向星系團和宇宙的大尺度結構方面。1992年,奧爾特在萊頓去世。為紀念他,第1961號小行星被命名為「奧爾特」。
科研人員
科研人員是具備一定的科學理論知識並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一類人[1]。科學可以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可以是調查研究或實驗,也可以是現象分析,從事工程技術開發、生命科學研究、社會調查[2]研究等等的人員都可以是科研人員。通常情況下,科研人員具備較高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對自己所研究的某一學科研究具有一定的造詣。
視頻
簡·亨德里克·奧爾特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第三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科技工作人員是指哪些人?我國科研工作者現狀調查,中研網,2019-05-31
- ↑ 社會調查的五個主要環節,搜狐,2019-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