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科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空間科學是中國科技名詞,屬於科技術語。
漢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1],直到現在我們仍在使用。其不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表述用具,更是五千年悠久文明的記錄者、傳承者。可以說,漢文字是中華民族古老悠久、博大精深文明的「活化石[2]」。
名詞解釋
空間科學(space science)指利用航天器研究空間(空間是與時間相對的一種物質客觀 存在形式,由長度、寬度、高度、大小表現出來。)即發生在日地空間、行星際空間及至整個宇宙空間的物理、天文、化學及生命等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空間科學以航天技術為基礎,包括空間飛行、空間探測和空間開發等幾個方面。它不僅能揭示宇宙奧秘,而且也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
歷史淵源
自古以來,人類就嚮往着宇宙空間。在漫長的歲月里,先輩學者傾注了很大的精力去觀測和研究發生在地球周圍空間(近地空間)、太陽系空間及更遙遠的宇宙空間的自然現象。如早期對地磁、天體運行、極光、彗尾、太陽黑子、太陽耀斑和超新星爆發的觀察等,對隕石進行化學分析,對宇宙物質的某些化學組成的光譜測定等,這些研究積累了人類認識宇宙的寶貴知識。
奠基時期
20世紀以來,短波無線電遠程通信試驗成功,電離層的發現,宇宙線的觀測,磁暴和電離層暴27天重現性與太陽自轉有關的發現,以及等離子體振盪的發現等,也促進了理論研究的發展,如S.查普曼和費拉羅(V.C.A.Ferraro)提出了磁穴和環電流的概念,Sir E.V.阿普爾頓和哈特里 (D.R.Hartree)建立了磁離子理論,朗繆爾(I.Langmuir)提出了等離子體的概念,H.阿爾文預言阿爾文波的存在等。在實驗方面,用探空火箭拍攝了太陽的整個光譜,探測了電離層和高層大氣結構;光譜分析廣泛地用於測定太陽和行星大氣的化學組成,據此維爾特 (R.Wildt)提出了類木行星由大量氫所組成;對地外生物和地外文明也開始了探索。這些都為空間科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形成時期
50年代以後,在大量地面台站、氣球和火箭觀測及長期理論研究的基礎上,迫切要求各相關學科之間密切配合,要求全球性的協同觀測以及發展新的探測手段。1956年,在國際地球物理年大會上,美國和蘇聯宣布將要發射人造地球衛星以增強對地球物理學的研究。1957年,蘇聯首次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這標誌着人類進入了空間時代。從此,許多國家和團體發射了大量的空間飛行器並進行了廣泛的多學科的研究,促使空間科學迅速發展。
20多年來,人們對近地空間環境進行了大量的普查,發現了地球輻射帶、環電流,證實了太陽風、磁層的存在,發現了行星際磁場的扇形結構和冕洞等;月球探測器和「阿波羅」飛船載人登月,對月球進行了探測和綜合性研究;行星際探測器系列對行星進行了探測,並由對內行星發展到內外行星的探測;天文觀測衛星系列對太陽、銀河輻射源、河外源,在紅外、紫外、X射線和γ射線波段進行了探測。在取得上述進展的同時,空間生命科學也相應地迅速發展起來。例如研究人在空間長期生存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在失重、超重、高能輻射、節律改變等條件下人體的適應能力等;空間生物學、醫學和生保系統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關於地外生命也在進一步探索。
在70年代後期,空間科學的發展進入了更高階段。這主要表現為:對重大科學課題的研究更有針對性,並能制定周密的探測與研究計劃,同時加強了理論研究;在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下,進行了全球性的協同探測與研究。航天飛機的出現,將開闢空間科學史的一個新紀元,成為空間時代第二階段的標誌。
空間探測方法
空間探測是空間科學研究的基礎。空間探測的主要類型包括:
空間飛行器
指人造地球衛星、月球和行星探測器、空間實驗室、航天飛機等的探測。這是空間探測的主要手段,探測的空間範圍廣、時間長。
火箭
探測的機動性強,但由于飛行時間短而受到某些限制。
氣球
比較簡便,適宜對平流層、臭氧層的探測,不足之處是探測範圍小,探測高度也受到限制。
地面台站
這是以地面為基地的間接探測方法。具有連續性和穩定性的優點,缺點是受大氣層的影響較大。在進入空間時代以後,即以空間飛行器的探測為主。地面探測是輔助性的,但仍是一種必要的探測方法。
參考文獻
- ↑ 最古老的五種文字,搜狐,2019-11-09
- ↑ 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水書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搜狐,202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