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雪草的鑑別方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積雪草的鑑別方法
目錄
【鑑定中藥材名】
積雪草
【生境分布】
生於陰濕的草地或水溝邊。分布於陝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台灣、雲南、四川等省區。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積雪草Centella asiatica(L.)Urb.的乾燥全草。此草藥性寒涼如積雪,故名積雪草。
【藥材歷史考證】
積雪草的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新修本草》云:「此草葉圓如錢大。莖細勁,蔓延。生溪澗側。搗傅熱腫、丹毒。」《本草圖經》曰:「今處處有之。葉圓如錢大。莖細而勁,蔓延。生溪澗之側。……俗間或雲圓葉似薄荷,江東、吳越、丹陽郡極多。彼人常充生菜食之。」
《本草衍義》曰:「積雪草,今南方多有,生陰濕地,不必荊楚。形如水荇而小,面亦光潔,微尖為異。」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應為傘形科植物積雪草Centella asiatica(L.)Urb.及其近緣種類植物。其中「常充生菜食之」者,與積雪草Centella asiatica(L.)Urb.相符。
《植物名實圖考》載:「今江西、湖南陰濕地極多,葉圓如五銖錢,引蔓鋪地。」據以上所述,結合其所附積雪草左下圖考證,與積雪草Centella asiatica(L.)Urb.相符。[1]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草本,莖匍匐,細長,節上生根。葉互生;葉片膜質至草質,圓形、腎形或馬蹄形,長1.8~2.8cm,寬1.5~5cm,基部闊心形,邊緣有鈍鋸齒,兩面無毛或背面脈上疏被柔毛;掌狀脈5~7,兩面隆起;葉柄長1.5~27cm,基部葉鞘透明,膜質。傘形花序梗2~4個,聚生於葉腋,長2~15mm;苞片通常2,很少3,卵形,膜質,長3~4mm,寬2.1~3mm;每一傘形花序有花3~4朵,聚集成頭狀,花無柄或有長1mm的短柄;
萼齒不顯;花瓣5,卵形,在花蕾時呈覆瓦狀排列,紫紅色或乳白色,膜質,長1.2~1.5mm,寬1.1~1.2mm;雄蕊5,花絲短於花瓣,與花柱等長;子房下位,花柱2。分生果圓球形,兩側扁壓,基部心形至平截形,長2.1~3mm,寬2.2~3.6mm,每側有縱棱數條,棱間有明顯的小橫脈,網狀。花期4~6月,果期7~10月。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常捲縮成團狀。根圓柱形,長2~4cm,直徑1~1.5mm,表面淺黃色或灰黃色。莖細長彎曲,黃棕色,有細縱皺紋,節上常着生須狀根。葉片多皺縮、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近圓形或腎形,直徑1~4cm,灰綠色,邊緣有粗鈍齒;葉柄長3~6cm,扭曲。傘形花序腋生,短小。雙懸果扁圓形,有明顯隆起的縱棱及細網紋,果梗甚短。氣微,味淡。
【藥材顯微鑑定】
葉表面觀:上下表皮細胞均呈多邊形,但下表皮細胞排列略不規則,分布較多的氣孔。氣孔大多呈不定式。
莖(直徑1mm左右)橫切面:表皮細胞類圓形或近方形。皮層為7~9列薄壁細胞,外側數列細胞的壁呈不均勻增厚。外韌維管束6~7個,排列成環;韌皮部外側為微木化的纖維群;木質部導管約6~10個;束內形成層為2~3列細小細胞。髓部由較大的類圓形薄壁細胞組成。皮層和射線中分布圓形的油管,直徑24~34μm,周圍分泌細胞5~7個。
【藥材理化鑑定】
1.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適量,熱提1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干,殘渣用氯仿溶解至約1ml,加1ml硫酸,氯仿層顯紅棕色。(檢查三萜類化合物)
2.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醇適量,熱提1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干,殘渣溶於醋酐中,加入1滴硫酸,醋酐層顯綠色。(檢查三萜類化合物)
【採集加工】
夏、秋二季採收,除去泥沙,曬乾。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洗淨,切段,曬乾。
【性能功用】
苦、辛,寒。歸肝經、脾經、腎經。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用於濕熱黃疸,中暑腹瀉,砂淋血淋,癰腫瘡毒,跌扑損傷。內服:15~30g(鮮品30~60g),水煎服。
【附註】
置乾燥處貯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