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相識是緣 (龐宇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相識是緣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相識是緣》中國當代作家龐宇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相識是緣

這樣的緣與福會落到我的身上。

那天,手機的頁面上跳出了很多信息。打開群聊,看到了王友明老師的發言,看到了劉莉老師代轉的李東輝老師的評論。高手過招的暢快,絕佳妙文的酣暢,讓我眼前一亮。我的思緒,即刻回溯到六月的一天。

微信朋友圈裡,閱讀到一篇描寫童年歲月的文章,我擱筆多年的手開始發癢,一顆心蠢蠢欲動起來。於是,我記下了當時的《東方散文》平台的郵箱,放在了電腦桌上的醒目位置。

6月19日,醞釀了好幾天的文章,《風雨同舟 似水流年》終於誕生了。我懷着試試看的心態,發送到《東方散文》平台郵箱裡。我知道,郵箱裡的稿件每天都會爆滿,編輯老師怎麼能看得過來呢?加上我一不是名人,二不是作家,就是一個無名小輩,編輯老師會看我的文章嗎?會審核通過嗎?會給我回復嗎?一連串的問號,浮現在腦際。

正趕上學生迎接期末考試,我急於引領着徒兒們夯實基礎知識,投稿的事兒,便沒有太放在心上。

閒暇之時,想起這個事兒,我如同往日安慰學生一樣安慰着自己:重在過程,不看重於結果;我努力了,我付出了,結果如何不那麼重要了。

嘴裡這樣自我安慰着,心裡卻是充滿了期待。就像是給暗戀多年的心上人,寄出了灼熱的情書,焦慮、不安地等待着回音。

時隔四天,我驚喜地發現,劉莉老師回覆信息了。她不但告訴我說,稿件擬採用,讓我再修改,而且讓我添加她的微信,我高興得手舞足蹈。同事們了解情況後,都替我高興,鬧着叫發紅包。

我趕緊欣喜地將劉莉老師加為好友。交流過程中,我知道了劉莉老師做平台的理念:尊重名家,不薄新人;選稿的原則:公平、公正、公開。我的內心滿滿都是感動、感激,真誠地為劉莉老師的辦刊理念和選稿原則點讚。

6月29日,我的文章,和李彩雲老師的《悟道樓觀台》、鍾紅英老師的《台灣印象》、梅潔老師的《飄在生命里的杏香》,一同呈現在《東方散文》平台上。

正是認識了劉莉老師,才重新開啟了我的筆耕之門,迎來了筆耕路上的一縷炫目的陽光,溫暖,明亮。在群里,我也收穫了眾多的友情。

王小燕老師評論說:「文字簡約質樸,卻情真意切地寫出了父母風雨同舟,似水流年。我也有刻骨銘心的記憶。」

屈保民老師評論說:「感人、自強、堅韌......也讓我們想起了那個美好的歲月,傷心的年代。」

更難得的是,王友明老師給我寫了一長段的話語,不但給了「文章很真實,沒有虛假的痕跡,講故事也是娓娓道來,波瀾不驚」的鼓勵,而且也給了特別中肯的「除了題目可以再改動的吸引眼球外,敘述之中,如果情感再濃郁些,多幾處動情點,效果會更好」的建議。王老師還謙虛地說:「一點個見,僅供參考」。看到這樣能夠加速我成長的建議,我欣喜若狂,也為能遇到王老師這樣的文友欣喜不已。

我想加王老師為好友,心裡卻有點忐忑。猶豫再三,我還是壯着膽子給王老師發出邀請信息,即刻得到通過。王老師對待新人,對待後輩,謙遜有禮的舉動,令我感動至深。

交流一番之後,我也看了王老師的幾篇文章,便有些膽怯了。心想,我是無名小卒,是無邊森林裡的一棵再平凡不過的小草,而王老師則是一位資深散文作家,是鬱鬱蔥蔥的叢林中,一棵茂密的大樹。二者恰逢在同一片林海中,豈能縮短這種距離?

王老師是河北臨西人,我是河北巨鹿人,同屬於邢台市管轄,是地道的老鄉。這種距離感,在我與王老師的聊天中,在鄉土親的情感中,縮短了、消失了。

王老師的《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讓我看到了軍中男兒鏗鏘的步伐;《聆聽花瓣撕碎的聲音》,讓我聽見了遠離家鄉的遊子不舍的故土情;《又是一年麥收時》,讓我眼前重現了童年生活......

了解的越多,越增加了我對王老師的敬畏。每天平台推出的新作品,我一篇不落,細細研讀。但是,我只是看,不敢給誰的作品留言,怕水平低,玷污了寫作者的文字。常年教小學,語言兒童化嚴重,張口發現,自己表達能力只有小學生的水平。

對此,我表達了我的憂慮,王老師親切地對我說:「這個平台上,高手如雲,可以學習很多東西,經常看看大家的發言,有好處。」

和王老師的交流,使我想起了兩年前教過的一篇課文《小苗和大樹》:小學生張苗,去採訪、請教季羨林老先生。季老平易近人,教會了苗苗(作者小名,課文中的名字)作文、做人的很多知識。我想,我或許也有了同樣的幸運吧?

前些天,有位朋友給自己的女兒捉回一隻蟬蛹,晚上用手機拍攝了蟬蛻的全過程,並發到了朋友圈。看着那清晰美妙的畫面,我有感而發,奮筆疾書。文章由兩大塊組成,第一部分是看圖所獲,詳寫了蟬蛻過程;第二部分,是童年生活中捉蟬、吃蟬的經歷。自我感覺下筆流暢,就是在兩部分的連接處遇到了瓶頸。題目無法統領全文,結尾處也不能引人深思。我思來想去,總是不得要領。

隨即,我把這個問題告訴了王老師。時間不長,就收到了王老師的回覆,讓我把文章發過去,他給看看,再提供看法。

十二點鐘,我把文章發過去,一點半左右,王老師就發過來意見。告訴我,題目怎麼改動,內容怎麼充實,為了說明改動的理由,還把百度的截圖發過來。這種對待學問認真負責的態度,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靈!

第二天,文章修改之後,我又發給了王老師,他發來信息說,家裡停電,讓我別着急,來了電就立即修改潤色。中午時分,終於有電了,王老師連午覺都沒有睡,為我的這篇文章辛苦修改潤色。

原想,資深的散文作家是不會理睬我這個小人物的。不曾想,王老師不但理睬,還悉心教導我。內心的感激,用任何語句都無法言表,除了感動,還有心疼,就像劉莉老師所說,「別累着我大哥了」。

晚上八點多,文章發回來。我看着看着,眼睛便濕潤了。題目統領全文明顯,所有的語句都更加流暢了,內容之間銜接得自然緊密,結尾處的留白,引人深思。王老師的文字功底深厚,對全文整體的把控能力強,我發自內心地欽佩。

更沒有想到的是,我的文章《蟬趣》,同王老師的《與小木床廝守的日子》,同期推出。這難道不是一種緣分嗎?

僅僅一兩天的時間,我的《蟬趣》就獲得了600多點擊量。連父親的老師——教育學院的教授,也給予了不低的評價。

讀了王老師的文章,我寫了一段話:「我有幸遇到了您,從您的身上,我學習到了太多的東西:為人的敦厚善良,做事的認真專注,助人的無私無求......您對親人的念想、感激,從一張樸素至極的木床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一如您的風格、人品,樸素,真實,完美。」

至此,我對「相識是緣,相知是福」,有了真切的感受,深刻的領悟。我也敢於拉開了心扉的窗簾,主動參與了群內的討論,積極為文友老師的文章留言。

我感到,拉開心扉的窗簾,迎進來的,不僅僅是眾多老師陽光般的賞識與提攜,還有難得的緣分和幸福。[1]

作者簡介

龐宇真,河北邢台市小學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