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尾地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尾地鴉

中文學名: 白尾地鴉
拉丁學名:Podoces biddulphi
別 稱:新疆地鴉、沙喜鵲、沙漠鳥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 綱:今鳥亞綱
目:雀形目
科:鴉科
屬:地鴉屬
種: 白尾地鴉
亞   種: 無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Hume, 1874
英文名稱: Xinjiang Ground-jay
英文名稱: Biddulph's Ground Jay
保護級別: 近危(NT) IUCN標準

白尾地鴉[1](拉丁學名:Podoces biddulphi),俗稱「沙喜鵲」、「沙漠鳥」,是雜食性鳥類,也是新疆唯一的特有鳥類,全世界只有4種地鴉。體小(29厘米)褐色地鴉。嘴向下彎,具紫黑色短寬冠羽,頰及喉偏黑,眼先、眼圈、頭側及頸部皮黃,翼覆羽黑色而具紫色輝光,飛羽大多白色,羽軸及羽尖近黑。分布區域僅限於中亞地區從伊朗至蒙古一帶。據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馬鳴介紹,新疆是地鴉屬的發源地,全世界4種地鴉中有2種分布於中國,而這2種地鴉的模式標本產地都分別採集於新疆的莎車縣和巴楚縣。

外形特徵

白尾地鴉雌雄羽色相似。全身羽毛主要為乳褐色,頭頂至枕黑色紫藍色金屬光澤。枕部羽毛延長,形成一個闊而短的羽冠披於枕部,在淡色的頭上極為醒目。眼先、眼周、頭側和頸側乳皮黃色,翅上大覆羽黑色具紫藍色金屬光澤,最外側羽緣白色。初級飛羽中部白色,基部和端部黑色,越往內黑色端部越縮小,而白色範圍範圍越大,到最內側初級飛羽全部白色,在翅上形成大型白色端斑。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黑色具紫色光澤和白色尖端。最內側三級飛羽不僅尖端白色,內翈白色。中央尾羽乳皮黃色具黑色中央紋,其餘尾羽白色具黑色羽干紋。頰黑色具乳皮黃色羽緣,頦、喉亦為黑色具較寬的乳皮黃色羽緣。

虹膜褐色,嘴、腳黑色。

生活習性

習性:白尾地鴉活動於植被稀疏的荒漠環境,他們常常在荒蕪的大漠中飛速奔跑,但很少飛行,即便偶爾飛行,距離也會非常短,本物種有時會在枯樹的枝頭鳴唱,亦會穿梭於荒漠僅有的灌叢之間。多在地面快速行走,但也停棲於灌叢。白尾地鴉屬小型鴉類,其體羽毛呈沙褐色,嘴鋒較長,並稍向下彎曲,具有挖掘和埋食的功能;鼻孔被稠密的羽毛覆蓋,極其適應荒漠乾旱及多塵暴的環境;翅短而圓,很少長距離飛行;遇見人時,能發出「嘀、嘀、嘀」的鳴叫。它只出現在鬆軟的沙質地面上,腿長而強健有力,善於在沙地上奔跑。

食物:白尾地鴉的主要食物是荒漠中可以找到的昆蟲,其中又以鞘翅目的各種步甲為主,此外還有直翅目、雙翅目昆蟲以及小型蜥蜴和少量植物的種子及果實。白尾地鴉是荒漠中的精靈,擁有高明的儲食本領[2]叫聲:重複的三音節chui-chui-chui聲,最後一音上揚,另有快速而下抑的一連串低哨音。

棲身環境

主要棲息于山腳乾旱平原和荒漠地區,尤以植被稀疏的沙質荒漠地區較常見。分布僅限於中國新疆環塔克拉瑪干荒漠東至羅布泊的山麓地帶海拔900-1300米有胡楊生長的一個環狀範圍內。

生長繁殖

繁殖期3-6月。營巢於枯樹的枝幹間,巢用枯草、枯葉、獸毛等材料搭建。巢呈杯狀,大小為外徑35厘米,內徑15.2厘米。每巢產卵1-3枚。

分布範圍

白尾地鴉是中國特有鳥種,僅分布於西部的荒漠省份,可見於新疆的南疆地區、塔里木盆地周圍。中國南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種群現狀

白尾地鴉生活在中國西部新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在該地區的東部有一些記錄,例如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和甘肅省敦煌。在1929-1930年間很常見,但在1988年在同一地區很少和很難找到。然而,2011年後發現它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內部廣泛存在並且在當地普遍存在。由於棲息地轉換和退化,數量被認為正在下降。有人提出,由於荒漠化和氣候變化,該物種正從原來生活的地區向東部範圍擴大,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有證據表明該物種至少從19世紀開始在甘肅也存在(Stein 1921 in :Londei 2013)。

白尾地鴉在20世紀的數量非常可觀,在比德爾夫等西方探險家的考察報告中,白尾地鴉被描述為「常常可以看到」的鳥類。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些西方學者來中國考察白尾地鴉時,便發現其數量已經開始減少,「常常見不到」。1997年2月至3月,馬鳴參加了「中日徒步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活動,在一個月的考察期間,在從塔中到羅布泊自西向東約400公里的區域內,考察人員只發現了21隻白尾地鴉。

保護級別

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

已被IUCN等國際組織納入「全球瀕危鳥類」名單 和「世界狹布鳥種」之列,同時亦被編入《亞洲鳥類紅皮書》。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3]

白尾地鴉—地上跑的鳥

①白尾地鴉是一種鮮為人知的荒漠鳥,只分布在中國南疆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它們沒有絢爛的外表,甚至不如披着一身黑得發藍的羽毛的烏鴉來得華麗,個體也不如烏鴉壯碩,但卻是全球分布最狹窄、最瀕危的鳥類。「地鴉」是名副其實「在地上跑的鳥」,它們能在沙漠上健步如飛,被當地維族人形容為「克里堯丐」(拐來拐去、大步流星、奔跑如飛意)。

②白尾地鴉生活在沙漠綠洲邊緣地帶和沙漠腹地,在沙丘間,在有稀疏植被、胡楊林的地段,甚至在沙漠公路兩旁或臨時停車場的垃圾堆里,都能見到它們的身影,成為沙漠裡生活工作的人類為數不多的鳥類夥伴,一些養路工、石油工人經常見到它們單獨或成對活動。

③白尾地鴉在百年的進化歷史中發展出一系列適應沙漠環境的特徵。白尾地鴉被覆密毛的鼻孔,能抵禦乾旱和沙塵,而沙褐色的羽毛經常讓人們與之插肩而過。白尾地鴉一個顯著的特徵是嘴峰長而稍向下彎曲,有時候會像烏鴉一樣挖掘、運輸和埋藏食物。真不知道它們是如何在廣袤無垠的沙漠上定位,找到自己埋藏的寶藏。我們最不解的是,有時它會對着隔壁上一塊形狀奇怪的石頭快樂的尖叫。

④根據粗略的計算,白尾地鴉的數量是7000只。這種分布很狹窄的鳥類,種群數量本身就受到沙漠極端環境的制約,隨時面對着環境改變可能造成的毀滅性打擊。今天,綠洲和河流上游的大規模開發,下游的無節制拓荒,以及沙漠邊緣的過度放牧,已經對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害。由於塔里木河流域1999年來開墾種植棉花,白尾地鴉的棲息地與營巢地正在迅速消失;大小河流上游的水利工程造成下游斷流,植被嚴重退化;燒荒開墾瓜地破壞了地鴉重要的繁殖地……更令人擔憂的是,白尾地鴉在我國至今仍未被列入國家和地區的野生動物保護名錄,因而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這一堅強而脆弱的物種正面臨着並不樂觀的未來[4]

視頻

麵包吸引了沙漠中的新疆白尾地鴉,看起來它們很飢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