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的今昔(李曉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瘟疫的今昔》是中國當代作家李曉勇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瘟疫的今昔
一
這個春節我認真重讀了一本書,但還是沒能徹底看完,部分章節段落有棄讀。雖然遺憾,但更有一種幸運和釋懷的感覺。
這本書比較冷,名叫《倫敦瘟疫親歷記》。其作者很有名,就是寫《魯賓遜漂流記》的英國人丹尼爾·迪福。這本書是我在17年前「非典疫情」剛結束不久後遇到購得的,當時就沒有看完。因為其中大量悲慘的描述、絕望的場景、憂傷的對話、痛苦的經歷讓人不忍看下去。就這樣收起,束之高閣17年。
2020年的春節一開始是很正常的——正常的年終盤點、清掃整理、逛街購物、聚會吃飯,甚至年終茶話會也是按計劃進行。但就在臨近年關時,畫風突變——關於「新冠肺炎」大爆發的新聞鋪天蓋地而來,易染病毒、全面停課、武漢封城、全國閉關,直至被通知長假延期,要求居家度日,按時報告體溫,嚴禁走親訪友,快速購物採買,見了熟人不敢交談。就在這閒着發慌時候,忽然想起書架中還有這麼一本「應景」之作。
二
1665年,一場原本只是在商人、水手中間傳說的,流行於荷蘭、西班牙等地的瘟疫(肺鼠疫)猛然在倫敦爆發。一旦染病身上就會出現硬瘡水泡,很快就會潰爛、死亡(參見電影《卡桑德拉大橋》)。當時的條件除了隔離預防,無藥可醫。開始時人們還能鎮靜面對,但隨着死亡人數直線攀升,恐懼壓倒了理智,大都市裡的紳士和淑女們終於不再裝腔作勢,亂作一團,上演一幕幕人間活劇。
王室、貴族及當權的大臣,早早得到消息,闔家遷移到位於英國各地的家族城堡、世襲封地中,關門閉戶,繼續過着有尊嚴的生活(如薄伽丘的《十日談》);家境稍好的人家也紛紛走出倫敦,投親靠友,躲進附近的鄉村,但是不可避免的,也將瘟疫擴散出倫敦;於是大量鄉村實施自我封閉,拒絕接納任何城裡人,甚至拒絕提供衣食援助,任其餓斃荒野山林,而其中許多人並未染病。消息傳回倫敦,家境較好的早早購足生活用品,然後閉門不出,直到疫情結束(比如作者就自購麥芽和釀造設備,在家喝着「雖然苦澀,但畢竟還能算是啤酒的東西」);家境差的就必須出去幹活,定期購買菲薄的生活必須品,但因為工作越來越難找,食物越來越難買,頻繁的外出和防護的缺失導致染病歸來,全家遭殃,然後又隨自己的足跡再傳出去。為了防範此類風險,市政府將這些確診病人的全家封閉管理,僱人看守不許出來,直至全家染病死去或集體逃離。逃離的人更將瘟疫及其恐怖情形傳播四處,讓謠言和實情比翼齊飛,弄得人心惶惶,於是各路騙子、小偷、強盜用虛假的神跡、無用的假藥和鋒利的刀槍洗劫走投無路的人們。好多走投無路的人們只好破罐子破摔,盜竊無人房屋財產,剝取屍體衣服首飾,殺死危重病人,打傷盡職守衛。而那些不願沉淪的,或駕舟遁入大海,或在深山老林中搭起帳篷,或躲入農村廢棄的穀倉、地窖,好多人在給養用盡後的饑寒中默默死去,甚至連最終超過10萬的死亡人數都沒能被統計進去,因為很久之後才被發現……
如上所述,這本書用紀實筆法大量描寫了當時人們在面對瘟疫時或鎮定、或癲狂、或傷心絕望、或喪盡天良、或絕處逢生、或鋌而走險的種種經歷。這往事距今雖有355年了,跟我們更是隔山隔水隔海洋,但其慘烈仍然禁不住細想。因此有些章節我真的不忍讀下去了,誰知跳到下章卻是更慘烈的描寫。
三
其實,本次武漢疫情來勢之猛、波及之廣,各類謠言造成的混亂和人們的迷茫不知所措,與書中初期的描述何其相似。更由於今日之武漢較之昔日倫敦不知大了多少,人口不知多了多少,中國之於那時的英國更不可同日而語,眼看情況就將失控。但實際情況是我們在經過初期的慌張之後,很快就能鎮定下來,尤其自武漢封城之後,更使疫情發展與書中所述反向而去。知道為什麼嗎?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全民信任啊——黨中央一聲令下,14億人暫停了幾千年的年俗習慣,不聚會就餐,不走親訪友,不逛街購物,不舉家出遊,讓全國的冷清街道化作上萬條能困住瘟疫的「縛妖索」。雖仍有謠言,但我們只聽取官方的信息,認可官方的數據,執行官方的聲音,戴口罩、不出門、勤洗手……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舉國鎮靜啊——在這從沒歇過的長假裡,人們在家中憋出了百般才藝:拿起刀勺做出街頭美食,放下鼠標修習傳統女紅,琴棋書畫不在話下,詩文創作層出不窮,引吭高歌,說學逗唱,微信作妖,抖音搞怪,人們用行動蔑視瘟神,為武漢加油鼓勁,為中國搖旗吶喊……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民族激情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來自全國的數萬醫務工作者齊聚湖北,將疫區各市縣化作決戰瘟神的第一線。分進合擊,攻堅作戰,來自全軍的醫務戰士走進武漢,救死扶傷,總結經驗,在最危險處建起剿滅疫魔的最前沿。集中力量,攻堅作戰,來自各地的志願者、施工隊用高效的組織、神奇的速度與生命賽跑,10天時間就無中生有、讓一座座急救醫院拔地而起、投入使用……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家國情懷啊——當部分國家因恐懼暫停運輸往來,國家便包機飛往各地接回困於國外的同胞;當國家有難,海內外的炎黃子孫就紛紛獻血捐款,購買急需物品,寄回緊缺藥材;當大難來臨,友好國家、組織就紛紛派人派物提供支援,助力中國早日戰勝疫情,學習先進經驗回去嚴防死守。其實十分天災,八分人禍,能同仇敵愾者最終不可戰勝,落井下石者必將自作自受。這不是因果,這是5000年的經驗!
四
值此疫情貌似愈演愈烈之際,我們卻有越戰越勇之態。雖染病人數不斷增加,國際蔓延不斷擴大,恐慌情緒不斷加深,但更要看到疫苗已經開始試驗,血清已經投入試用,治療方案不斷在豐富,有效藥物不斷被發現。其實我們應該相信,待時機一到,疫情必會如陽春冰雪般消失無蹤,恰似17年前的SARS一般!
我放下這本記錄過去災難的書籍,心中卻想着其與今日情形的鮮明對比,真產生出一種幸運和釋懷的感覺。其實個人力量在這樣的災難面前渺若塵埃。不僅是倫敦,在其前、其後古今中外的歷次大瘟疫中,這樣的悲劇一次次地上演。但今天的中國,無論17年前的SARS,還是這次的新冠病毒肺炎,卻有了完全不同的結果。
我想,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丹尼爾·迪福筆下的那個時代,與當今的中國有了巨大的不同。因為我們有他們那時所欠缺的堅強的核心,團結的民意,向上的鬥志,不屈的精神,所以我們能在此全世界矚目的抗疫關鍵時刻,仍然對外公開宣布:中國,2020年的發展計劃、工作目標依然不變!
正是這種必勝的信念,促使我們能逆行迎戰,不論將來還會再遇到什麼樣的風險和挑戰。多難興邦,每一步磕絆都會被踩成堅硬的階梯,助我們成長,使我們提高,讓我們在中華民族的偉大理想、宏偉目標感召下,以科學進步為名,不斷發展![1]
作者簡介
李曉勇,退伍兵,國企在職員工。晉中市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