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疲勞性骨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疲勞性骨折
圖片來自搜狐網

疲勞性骨折(疲勞性骨折)一般指應力性骨折。

應力性骨折是一種過度使用造成的骨骼應力性骨折損傷,當肌肉過度使用疲勞後,不能及時吸收反覆碰撞所產生的震動,將應力傳導至骨骼,可引起小的骨裂骨折[1]並伴有局部腫脹和疼痛。出現應力性骨折後,約20%的人運動會受到影響。[2]

治療

如果應力性骨折發生在承重骨,那麼令傷肢繼續受力會導致治療的時間延長甚至無法治癒。

休息是唯一一個能完全治療好應力性骨折的方法。恢復所需的時間差異極大,影響因素包括受傷部位,嚴重程度,不同個體身體自我修復功能的強弱以及個人的營養攝入等。通常會採用4-8周的徹底休息,並用石膏或者保護靴予以保護。休息12-16周也並非罕見。在這一階段結束後,可以逐漸恢復活動,以不造成疼痛為度。在骨骼感覺已經癒合,在日常活動中不再感到疼痛之後,骨重建的過程可能仍要在感覺傷病痊癒之後持續數月,期間骨骼再次骨折的風險依然很高。諸如跑步或者其他會對傷骨施加額外壓力的運動都只能逐漸恢復。一條基本的原則是,每周訓練量的增加幅度不能超過10%。

康復過程通常包括肌肉力量的訓練,這樣可以幫助分散施加在骨頭上的力量。

用護具或者用硬塑料靴或者氣墊固定肢體是經驗證的有效手段,這些方式可以減輕應力性骨折部位承受的力。帶有充氣蜂窩的氣墊會對骨頭造成一些輕度的壓力,這可以加快受傷部分血液的流通,促進恢復。這種方式也會因為對骨骼施加的外力而減輕疼痛。如果腿部或者足部的應力性骨折十分嚴重,那麼拐杖也可以幫助減輕骨頭所受到的壓力。

在應力性骨折十分嚴重的情況下,為了更好的治療,也可能需要手術。手術可能包括植入鋼釘固定骨折部位,並且恢復時間可能要持續半年之久。

簡介

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或積累性勞損,是一種過度使用造成的骨骼損傷,當肌肉過度使用疲勞後,不能及時吸收反覆碰撞所產生的震動,將應力傳導至骨骼,這樣長期、反覆、輕微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可引起特定部位小的骨裂或骨折。應力性骨折多發生於身體承重部位,如小腿脛腓骨和足部(跟骨、足舟骨、跖骨)。易患人群為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如籃球、足球、網球運動員,以及田徑、體操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

近日姚明再度受到了腳傷的威脅,而這一次的骨裂傷病很有可能會威脅到他的職業生涯,而這一次姚明的骨裂依舊屬於應力性骨折的範疇。

致病原因

一般骨折多發生在比較激烈的對抗性運動中。跑步中的骨折與一般的骨折不同,通常是由於地面日積月累的累積效應所導致的疲勞性骨折,這種骨折也叫應力性骨折。跑步中脛骨是最容易發生骨折的部位,其它容易發生應力性骨折的部位按發生的頻率多少排序依次是腳趾骨、腓骨、股骨、踝骨和恥骨。在發生應力性骨折前,跑步者通常會感到局部部位疼痛,這種疼痛在休息和走路時還不嚴重,但是一跑起步來就加劇,這通常也是診斷應力性骨折的最主要指標。

應力性骨折是骨的機械強度崩潰所產生的骨折,產生崩潰的因素有:

1、持續、長期或反覆的應力作用於受力的骨;

2、骨本身的強度。常見於足部的應力骨折是第二跖骨、跟骨、距骨、腓骨、舟狀骨。小兒以跟骨為多見,距、腓骨則在成人與小兒均可產生。第二跖骨則以運動員,新兵訓練期尤其是女性新兵(約占新兵的25%)為多見。疲勞骨折的外傷史可模糊不清。在活動後出現疼痛,休息後即緩解。病骨受應力後即有痛。檢查見局部腫脹、壓痛。早期X線片見骨折線不清,後期才見清晰的骨折線,並有骨痂形成。

發病機理

治療以局部休息,不負重活動或石膏固定治療為主。行軍骨折在足部疲勞骨折中最為常見。好發於第二跖骨幹,其次為第三跖骨。近年來生物力學的研究發現足部各跖骨行走的負重是自第一跖骨到第五跖骨依次遞減(Ⅰ26%,Ⅱ20.2%,Ⅲ11.8%,Ⅳ7.6%,Ⅴ5.5%)。第二跖骨的負重值較其餘外側3個跖骨負重區為大,僅次於第一跖骨,但第二跖骨負重區的面積是第一跖骨的一半。這樣在第二跖骨區的壓強(壓力/面積)就大於第一跖骨。而第一跖骨幹的皮質骨粗厚,並有強有力的足內在肌附着,其跖干最窄處橫截面是第二跖骨幹的兩倍,所以第二跖骨幹所承受的壓力亦大於第一跖骨幹。這足以說明第二跖乾的疲勞骨折最為常見的原因。舟狀骨疲勞骨折的產生原因亦與所承受的應力集中有關。近年來的生物力學的研究證明足負重三角架式的結構是錯誤的。據生物力學測得站立時負重的量值是內側縱弓負重占體重的83%,這是主要負重部份。舟狀骨是內側縱弓的頂點,所受應力最大,故亦較其他跗骨易生疲勞骨折。

醫學診斷

一些檢查手段來判斷是否有應力性骨折的方法:

1、某一部位(通常在下肢)沒有受到過外部激烈的碰撞而出現突然性疼痛,而且這種疼痛使人不能繼續跑步,或者很難繼續跑步。

2、單足站立時局部出現疼痛,或者單足跳時出現疼痛。

3、用手指壓痛處時出現鑽心的疼痛感。

4、疼痛點在完全停止跑步後在一段時間內會自然消除。

發生頻率

美國的調查顯示應力性骨折的發生率在5%到30%之間,隨運動項目和其他風險因素的不同而略有差異。黑色人種比高加索人種(白人)發生頻率低,因為前者的骨密度更高。

婦女和更活躍的人有更高的風險。發生率很可能隨着年齡增加而增加,因為骨密度隨年齡增加而降低。但兒童同樣處於較高風險中,因為他們的骨骼還沒有達到完全的密度和強度。女運動員三聯征(飲食無規律、骨質疏鬆、月經不調)同樣可能讓女子處於受傷危險中,因為飲食無規律和骨質疏鬆都會嚴重削弱骨骼耐受力。

分級

0級(正常重建):有細小的骨膜新生骨形成,X線片無異常改變,無臨床症狀,但骨掃描可見細小的線性吸收增加;

1級(輕度應力反應):亦表現為皮質骨的重建,患者可出現運動後局部疼痛,無壓痛,X光片陰性,但骨掃描為陽性;

2級(中度應力反應):皮質骨吸收稍強於骨膜反應,可出現疼痛和壓痛,X光片骨外形完整,可見模糊的徵象,骨掃描陽性;

3級(嚴重應力反應): 骨膜反應及皮質骨吸收範圍均擴大,疼痛持續存在,休息時也出現,X光片可見皮質骨增厚,骨掃描陽性;

4級(應力性骨折): 骨活檢可見有骨壞死、骨小梁微骨折及肉芽組織形成,由於疼痛,負重幾乎不可能,X光片可見骨折及早期骨痂形成,骨掃描陽性。根據MRI(核磁共振)表現對應力性骨折提出的分級  0級:T1,T2 及STIR像均正常;

1級:T2 及STIR像可見中度骨膜水腫;

2級:T2 及STIR 像可見明顯的骨膜及骨髓水腫;

3級:T1像為骨髓水腫,T2及STIR像表現為骨膜與骨髓嚴重水腫;

4級:T1像可見骨髓水腫,伴有低密度信號影(骨折線),T2及STIR像有嚴重的骨髓水腫。

醫學分析

從醫學角度看,應力性骨折又被稱為疲勞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不同的是,並非是瞬間發生的骨折情況,而是在骨頭達到疲勞點的時候導致出現骨折。這種骨折可以選擇保守治療或是手術治療,但是就治療方案和過程來講,要複雜很多,NBA前傳奇巨星比爾-沃頓正是倒在了應力性骨折上。應力性骨折在某重程度講是一種不完全的骨折。由非常態或者是重複性的壓力所導致。通常會表現為骨骼的微小裂隙和劈痕,骨頭出現了裂隙,腳部的承受力也非常大,所以在重力的壓迫下,腳部長期受到牽拉應力的影響,造成骨應力下降,最終會在一次突然發力之後造成應力性骨折。事實上應力性骨折是一種常見傷病,這樣反覆發作的就不是什麼好的現象了,至少應力性骨折需要治療,而治療和恢復就需要很長的時間。

後期康復治療

要求

儘早進行系統合理的功能鍛煉,不僅能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水平、加快骨折癒合、防止毗鄰末受傷關節的功能障礙,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止因肌肉粘連、關節僵硬及肌肉萎縮所引起的受傷關節的永久的功能障礙,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肢體功能,預防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

日常方法

四肢應力性骨折,尤其是關節及關節周圍骨折術後的康復,最重要的是關節活動度和肌力的訓練。   早期關節活動度訓練要以被動活動為主,應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有條件可使用持續被動活動機進行功能鍛煉。術後3天可開始逐步加強主動的關節活動。康復訓練要逐步加大並維持關節的最大活動度,切忌小範圍快節奏活動,這樣不僅無助關節活動度的改善,而且對骨折局部也有影響。

肌力訓練:人體上下肢的功能各有側重,上肢側重於精細動作,這些功能的恢復是功能鍛煉的重點。鍛煉時要注意手指屈伸都要達到最大限度,以防止手部關節僵硬粘連。 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負重,但在下肢骨折癒合前如果過度負重會造成固定物鬆動、折斷,所以下肢骨折的康復一定要遵循「早活動、晚負重」的原則。 股四頭肌是大腿前側的一塊重要肌肉,傷後和術後如果長時間不活動很容易萎縮,而且一旦萎縮很難恢復,直接影響功能康復結果。

關鍵要點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和關節活動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

據美國國立衛生中心統計,臨床上有將近20%的四肢應力性骨折患者,因為錯誤的肢體康復訓練而不同程度的留下了肢體廢用性萎縮及關節攣縮,從而對日後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因為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比如用患側的手反覆練習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

其實,肌肉萎縮肢體運動障礙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骨折後肢體肌力,肢體功能恢復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於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姚明腳傷

姚明再度受到了腳傷的威脅,而這一次的骨裂傷病很有可能會威脅到他的職業生涯,事實上在最近幾年裡姚明一直都在和腳傷做着掙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他的比賽和發揮。而這一次姚明的骨裂依舊屬於應力性骨折的範疇。關於姚明的治療問題,現在火箭方面也沒有拿出一套準確可行的方案,應力性骨折的癒合一般都會比較慢,傷筋動骨一百天,這種骨折至少需要2-3個月的恢復周期,而後才能進行正常的訓練,事實上手術和不手術對恢復期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唯一的區別就在於手術後可以進行相應的訓練,而不手術的話就只能完全靜養,這對一位球員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不管怎樣,既然姚明再度發生了應力性骨折,就應該找准套路去有效的針對性治療,2007-08賽季姚明在發生應力性骨折後並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就開始了奧運會的備戰,而如今看來姚明的確是需要好好的進行一番修養了,盲目的復出並不利於他的職業生涯。最終在2011年7月20日,由於左腳第三次應力性骨折無法完全恢復及其他原因,姚明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了退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