甸沙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甸沙鄉地處東經103°.00'-103°.00',北緯25°.33'-25°.54',位於尋甸縣城西北部,距縣城35公里,是1980年由尋甸的金所、金源、六哨、鳳儀、功山五個鄉(鎮)的邊遠貧困村(辦)劃分組建而成,是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貧困山區鄉,屬全省506個扶貧攻堅鄉之一。[1]
全鄉轄9個村委會,93個自然村,86個村民小組,共有總人口21029人(2017年)。
轄甸沙、海尾、魯六、蘇撤破、麥地心、興隆、紅果樹、老村、治租9個行政村。
中文名稱: 甸沙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電話區號: 0871
郵政區碼: 655206
地理位置: 東經103°.00'-103°.00',北緯25°.33'-25°.54'
面 積: 205.36平方千米
人 口: 21029人(2017年)
氣候條件: 平均氣溫24.00℃
車牌代碼: 雲A
地理環境
甸沙鄉是尋甸縣建鄉最晚的鄉鎮,由於氣候條件及地理環境等原因,導致這裡缺乏水資源,這裡有近3萬畝 的旱地,這裡的村民只能以種植烤煙、洋芋等旱季作物為主。
隨着新品種烤煙「紅花大金元」(簡稱「紅大」)的引進種植,甸沙鄉的經濟開始迅猛發展。
經濟概況
甸沙鄉共有耕地32280畝,(其中水田2715畝,旱地29565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和馬鈴薯;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藥材。2006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456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1028元,糧食總產量807萬公斤,全鄉實現財政總收入223萬元。
全鄉有耕地26835畝,其中水田2700畝,旱地24135畝。有森林面積157795畝,森林覆蓋率為39%。
甸沙鄉轄9個村委會92個自然村87個村民小組,居住着漢、回、彝、苗4種民族,2007年末總戶數4950戶,總人口18755人,其中農業人口4653戶18292人。
有少數民族13558人,占總人口的26%,其中彝族3734人,苗族515人,回族485人。截至2017年,常住人口21029人。是典型的集山區、民族、農業為一體的貧困鄉。
甸沙鄉經濟結構單一,以農業為主,2007年末,全鄉有勞動力12819人,有農業從業人員10586人,占勞動力資源的83%。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馬鈴薯、小麥、蕎子;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籽。
2007年末,全鄉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4926萬元,糧食總產量835.2萬公斤,人均產糧459公斤,人均經濟純收入1077元。
地理環境
環境資源
甸沙鄉屬山區,最高海拔2893米(水城梁子),最低海拔1673米(臘支)。
境內溝壑縱橫,山谷相間,由南向北的甸沙河貫穿全境,東西兩面有蘇撒坡大橫路和魯六梁子兩山脈。南面有一天然形成的斷陷湖盆-清水海。
境內氣候涼爽,最高氣溫27℃,最低氣溫-2℃,年平均氣溫14.5℃,無霜期225天,植被以華山松、雲南松、旱冬瓜、櫟類及一些灌木林為主,地表土壤多為酸性紅壤。山中常有野兔、松鼠、蛇等動物出入。
全鄉有耕地總面積26835畝(其中:水田2700畝,旱地24135畝),人均耕地1.3畝,主產馬鈴薯、玉米、蕎麥,經濟作物以烤煙、菜籽為主。擁有林地157795畝,森林覆蓋率達39%;其中:經濟林果509.9畝,人均經濟林果0.03畝,主要種植核桃、板栗、黃梨、柿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達到10057畝。
氣候資源
全鄉國土面積205.36平方千米,海拔在1640—2896米之間,年平均氣溫為14.5℃。
甸沙鄉主要有水系2條,即甸沙河和板橋河,穿境而過,冬春兩季流量小,夏秋兩季流量大。境內有天然湖泊—高原明珠清水海,湖面清澈,波光粼粼,碧翠成蔭,景色怡人。
農業發展
農村經濟
2007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926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47萬元,占總收入的73%;畜牧業收入513萬元占總收入的10.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6321頭,肉牛2893頭,肉羊6717頭,出欄家禽19970隻);林業收入63萬元,占總收入的1.3%;第二、三產業收入760萬元,占總收入的15.3%。農民人均純收入1077元,農民收入以種養殖業為主。全鄉外出務工收入為76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56人,在省內務工614人,到省外務工142人。甸沙鄉通過多年發展,形成了以烤煙、馬鈴薯為主的特色產業,200年共種植烤煙9000畝,種植馬鈴薯20000畝,規劃引導扶持發展肉牛養殖、核桃種植特色產業。2006年,鄉黨委政府不斷鞏固烤煙在我鄉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地位,着力提高規模化、規範化、專業化生產水平,連續種植紅大品種7年來,面積逐年增加,從3000畝到2006年發展到7800畝。2006年,全鄉累計收購煙葉84萬公斤,收購金額1025.3萬元,均價12.2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