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與子(屠格涅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本書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小說反映的主題是父輩與子輩之間的衝突。主人公巴扎羅夫代表的是激進的平民知識分子,而巴威爾和尼古拉則代表的是保守的自由主義貴族。兩代人之間就如何對待貴族文化遺產、藝術與科學,人的行為準則、道德標準,社會與教育,個人的社會責任等問題各抒己見,他們之間的分歧和對立反映了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不可阻擋的歷史趨勢。 19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4)是一位卓越的、才華橫溢的藝術大師。他描繪了無比廣闊的俄國社會生活畫面,塑造了種種生動的藝術形象,揭示了人民的美好心靈。他以自己的藝術珍品發展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
《父與子》描寫的是父輩與子輩衝突的主題。巴扎羅夫代表了19世紀60年代的年輕一代——激進的自由主義貴族的老一代人。帕維爾固執已見,信奉貴族自由主義,對年輕人的反叛耿耿於懷。父與子的衝突突出表現在帕維爾和巴扎羅夫之間的對立上。由此,作者在巴扎羅夫身上塑造了時代新人的形象。
《父與子》就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以客觀的態度表現時代精神的一部傳世經典。書中所描繪的時代背景上推到了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正值交替時代的俄國。古老的國家,正如上了年紀的老人,步履蹣跚;許多年輕人看不慣這種保守、封建與積習。這種形勢下,凡有志青年,誰不思改革弊病,振興國家?由此,作為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俄國「新人」——巴扎羅夫應運而出。他率先傳達出平民知識分子已成為生活主角的時代信息,以不同凡響的藝術個性給人以鮮明印象。 從某種意義上說來,這部經典的文學作品是一位人類文化終極意義的闡釋者,它使得每個讀者與書中所描述的國家和時代的文化緊緊相融合。在思想和情感上,《父與子》闡釋出的進步觀念和思想,起着傳承和淨化,啟迪和感悟的作用。 屠格涅夫是個深沉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必然把歷史的重大客觀事件置於視界之內,把再現生活作為無可推卸的責職,去塑造符合時代的典型。《父與子》中的巴扎羅夫可說是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俄國民。 巴扎羅夫不屈從任何權威,不把任何準則當作信仰,即使這準則是多麼受到尊重。赫爾岑把巴扎羅夫的這種虛無主義歸結為「完全、徹底擺脫了一切現成概念和陳規舊俗」。杜勃羅留波夫進一步認同:「新人——他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反對者,因為唯心主義哲學把準則看成高於樸素的生活真理。」巴扎羅夫對借抽象法得出的科學概念確無好感:「指的是什麼科學?泛泛的科學嗎?科學一如手藝,有具體的門類,而泛泛的科學是不存在的。」在此他只承認具體的科學,而把「泛泛的科學」即哲學徹底否定了。他把哲學看成是「浪漫主義」哲學,腐朽,胡說八道,與浪漫主義是等同概念。曼恩由此認為巴扎羅夫的思辯「從黑格爾的Allgemeinheit總體中得到了解放」。巴扎羅夫認為人的行為不由抽象的、必須遵循的準則,而是由現實生活決定的:「總的說來,準則是沒有的,……只有感覺。一切都取決於感覺。」巴扎羅夫對基爾薩諾夫所奉準則的抗議也就是民主主義者對唯心觀的抗議。那時平民中的民主主義者按杜勃留波夫說法「不但懂得,而且親身感受到,世上絕對的東西是沒有的,一切事物只有它的相對意義」,因此他們斷然「擺脫開絕對理念而去接近現實生活,用他們的現實觀替代一切抽象概念」。把小說《父與子》中發生的事件限定在一八五九年自有其。
男主角應該有兩個,阿爾卡季和巴扎羅夫,兩人是好友。巴扎羅夫隨阿爾卡季回到了阿爾卡季的家,小住了一段。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巴扎羅夫很快就和阿爾卡季的伯父發生了衝突。兩人怎麼都看對方不順眼,主要還是互相看不慣對方的人生觀。好在,在衝突還沒有進一步發展之前,巴扎羅夫和阿爾卡季就進城去赴宴了。 另外,阿爾卡季的父親在喪偶後,又和另一位很年輕的女子費涅奇卡相好,兩人生了一個兒子,不過沒有正式結婚(因為費涅奇卡的地位比較低,而阿爾卡季一家是大地主)。 兩人在進城後在宴會上又結識了另一位上流社會的夫人奧金佐娃,奧金佐娃長得非常漂亮,已經是寡婦,還有一個妹妹卡佳。阿爾卡季和巴扎羅夫都對她心生愛慕。 隨後應奧金佐娃之邀,兩人到其府上又小住了一段。卡佳喜歡阿爾卡季,阿爾卡季和巴扎羅夫因為奧金佐娃心生嫌隙。巴扎羅夫被愛情折磨得很痛楚,在臨走之前的一個晚上,巴扎羅夫向奧金佐娃表白,但他知道他們之間是不可能有結果的,她不可能和他結婚。奧金佐娃雖然受到觸動,但正像巴扎羅夫所想的那樣,不可能為了愛情不顧一切。 阿爾卡季和巴扎羅夫又回到了阿爾卡季的家,巴扎羅夫沉浸在失戀的痛苦之中。他很同情費涅奇卡,因為她沒有名分。在一個秋天的早晨,巴扎羅夫吻了費涅奇卡。結果被阿爾卡季的伯父看見,伯父本來就看巴扎羅夫不順眼,這下終於找到了一個由頭。他向巴扎羅夫提出決鬥。 巴扎羅夫是一個未來的鄉村醫生,本來不同意,但是伯父說他不同意就是對自己的侮辱。巴扎羅夫覺得很麻煩,但還是懷着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覺得無所謂。決鬥如期舉行,巴扎羅夫覺得真像一場鬧劇。鬧劇的結局很清楚,沒有人死亡。巴扎羅夫毫髮未傷,阿爾卡季的伯父被打傷了一條腿。 沒有人來追究什麼,兩人也算是和解了。巴扎羅夫也離開了阿爾卡季家,回到了自己家中。阿爾卡季這段時間又去找奧金佐娃,他以為自己愛上的是奧金佐娃,但後來直覺卻告訴他,自己真正愛上的卡佳。 巴扎羅夫回到家後,因為一次意外患上了傷寒,這在當時是絕症。臨終之前,奧金佐娃來見了他最後一面。 然後是一次家族的聚會,阿爾卡季和卡佳訂婚了,阿爾卡季的父親也終於鼓起勇氣承擔了自己的責任,和費涅奇卡結婚了(費涅奇卡和卡佳相處得很好)。阿爾卡季的伯父的傷也好了,馬上就要離開這裡去首都去生活了。一派溫馨的場面,只是阿爾卡季的心中因為巴扎羅夫充斥着一種淡淡的惆悵…… 奧金佐娃後來又結婚了,丈夫是一個很好的人,兩人相敬如賓,只是沒有愛情。而在遙遠的首都,一個已步入老年的英俊男子受到大家的尊敬,過着安靜舒適的生活,只是再多金碧輝煌也無法填補他心中無法排遣的孤獨,他就是阿爾卡季的伯父。 在一個荒涼的郊外,有一座孤獨的墳墓,一對老夫妻常常來這裡祭奠,哭泣。 最後的筆觸還是很讓人傷感,帶着些許希望,帶着些許無奈。也許不會有人知道巴扎羅夫的經歷,年復一年的春暖花開,年復一年的鳶飛草長。活過的痕跡最終還是會淹沒在滄海桑田之中。
作者簡介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初戀》等。 屠格涅夫出生在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但自幼厭惡農奴制度。曾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就讀,畢業後到柏林進修,回國後和別林斯基成為至交。從1847年起為《現代人》雜誌撰稿,出於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農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創作,1847~1852年陸續寫成的《獵人筆記》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現農奴制下農民和地主的關係。 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從19世紀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 …
內容預覽
十九世紀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四)是位卓越的、才氣橫溢的藝術大師。他描繪了無比廣闊的俄國社會生活畫面,塑造了種種生動的藝術形象,揭示了人民的美好心靈。他以自己的藝術珍品發展了俄國現實主義文學。 屠格涅夫生於奧廖爾省的斯巴斯科耶——魯托維諾夫村的地主莊園,並在那裡度過了童年。一八二七——二九年就讀於莫斯科的一個私立寄宿學校。一八三三年入莫斯科大學,翌年轉入彼得堡大學文史系。一八三八——四二年在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和古典文學。一八四二年回鄉,但後又曾長期出國。 屠格涅夫從《巴拉莎》(一八四三),《地主》(一八四六)等詩篇開始文學生涯。他的《獵人筆記》(一八四七——五二)的發表曾當作俄國文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這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