爪哇犀
爪哇犀賦 |
爪哇犀賦 |
中文名稱 :爪哇犀 文學家 :小獨角犀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哺乳綱 |
爪哇犀(拉丁學名:Rhinoceros sondaicus,別名:小獨角犀)是犀科獨角犀屬動物。其分布於印度尼西亞、越南,棲息於低地雨林和紅樹林沼澤中,喜歡獨來獨往,以樹枝、嫩芽、嫩葉、果子、竹類、芒果及無花果等為食。爪哇犀的體長250~300厘米,肩高為1.8米,體重可達1400千克;除了耳邊和尾端有硬毛外,全身無毛;身體肥大,四肢短粗;雄犀有一隻角,雌犀沒有角。它有細長的上唇,該上唇向外延伸並超過下唇,有大的門牙齒,外皮由大皮塊連接組成。
目錄
外形特徵
爪哇犀的體長250-300厘米,肩高為1.8米,體重可達1400千克。除了耳邊和尾端有硬毛外,全身無毛, 很厚的皮膚像盔甲一樣。身體肥大,四肢短粗,顯得很笨拙。雄犀有一隻角,雌犀沒有角。角沒有與頭骨的骨骼結構相連。有細長的上唇,該上唇向外延伸並超過下唇。有大的門牙齒。外皮由大皮塊連接組成,像是披了厚重的盔甲。[1]
生活習性
爪哇犀喜歡生活在野草密布、有大片蘆葦的低地雨林環境中,以小樹上的葉子、嫩芽為食物,也吃一些果實。清晨和傍晚是採食的主要時間。爪哇犀有泥浴的習慣。身軀龐大的爪哇犀膽子卻很小。受驚時,爪哇犀常常採取逃避的態度,迫不得己需要防禦時,用的也不是角,而是用尖銳的撩牙去對付敵害。儘管視力不佳,但也有敏銳的嗅覺和聽力。爪哇犀牛能夠產生一系列具有獨特含義的聲音。爪哇犀牛產生的各種聲音包括「嘶啞」、「尖叫」、「嘴唇振動」和「鼻音」。在大於600米以外的地方可以聽到一些響亮的咆哮聲。
分布範圍
繁養方式
- 2-4月是爪哇犀的生育高峰。雌犀成熟在三到四歲間,雄性成熟在六歲之後,爪哇犀懷孕期間是16個月,每次交配間隔達4-5年。每胎只生一頭幼犀,幼犀哺乳為1-2年。幼犀和母親一起生活2年左右。爪哇犀平均壽命35-40年,爪哇犀壽命最長的可達50多年。
- 保護級別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 3.1——極危(CR)。
-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Ⅰ級[2]
-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
-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哺乳類)——RE(區域滅絕)。
種群現狀
1922年,爪哇犀在中國境內的最後一頭被殺。此後,再也沒人在中國見到過犀牛。由於大量捕殺,爪哇犀只分布在爪哇島的烏戎庫隆國家公園和越南的吉仙國家公園(越南亞種),數量非常稀少。越南戰爭後,越南境內的爪哇犀被認為滅絕。後來WWF在越南拍下了爪哇犀的照片,展示並證明了越南仍然存在爪哇犀,但專家估計全為雄性,如果估計正確,那麼越南爪哇犀野外種群復興的可能性將為0。或許會有1-2頭未被拍下的雌性,但如果在這些年裡它們被捕殺或死去,就能意味爪哇犀在越南境內分布的結束。而爪哇島上的野生種群也可能因近親繁殖的次數增加,而使幼犀先天缺陷增加或抵抗疾病能力低下,最終不能維持整個種群的延續。2011年10月25日,WWF宣布越南的爪哇犀亞種滅絕。截至2014年,爪哇犀只有在爪哇西部的烏戎古壟國家公園有50-60頭,進入公園需要通行證。截至2015年1月5日,只有35頭爪哇犀生活在印尼的烏戎庫隆國家公園裡。截至2015年9月10日,只有60頭爪哇犀生活在印尼的烏戎庫隆國家公園裡。截至2019年,全球估計只有72頭。
瀕危原因
爪哇犀的瀕危有兩個主要原因:①爪哇犀被大量偷獵(犀角被視為名貴中藥,且在也門被雕刻為匕首把柄)②爪哇犀棲息地的減少與破壞。
保護措施
在印尼林業部的支持下,APP與馬戎格庫龍國家公園簽署一項協議,攜手幫助推動印尼的犀牛保護行動計劃。增強對爪哇犀的保護,幫助實現爪哇犀的數量增長目標,支持印尼的犀牛保護行動計劃。
視頻
全球僅剩10來頭的爪哇犀,一旦有人靠近,便慌忙而逃
參考資料
- ↑ 珍稀爪哇犀牛2頭幼崽現身 ,搜狐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