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瓷器鑑定要點(清雍正瓷器鑑定要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清雍正瓷器鑑定要點(清雍正瓷器鑑定要點)是《中國陶瓷辭典》關於清代雍正年間瓷器鑑定的知識要點。[1]
基本內容
雍正時期瓷器的鑑定要點是:
①突出的器形有牛頭尊、貫耳瓶、四聯瓶、燈籠尊、如意耳尊、桃形洗、高圈足琵琶尊等。大器造型規整而雄壯,但不顯笨重。一般胎薄體輕,雋秀典雅,小巧玲瓏。器形比例協調,有所謂的「曲線美」。
②釉色品種繁多,根據雍正十二三年唐英所著的《陶成記事碑》所載共有五十七種,傳世實物也多能與其一一對應。因此鑑定時,可將此類作品的時代定為雍正七年至十三年之間、j釉面有橘皮紋是雍正器突出的特點之一。
③青花器釉面亦有平淨光潤的一類,色調為青白或粉白。雍正早期的粉青釉、藍釉、天藍釉、仿哥釉類的橄欖瓶、雙耳瓶、太白壇、硯、洗、爐等,多沿襲康熙時舊有特徵在器物口部加塗一層白釉。青花色調主要有黑藍、淺藍、青翠和暈散數種,用色都很深沉,無飄浮感。
④彩器的色彩柔和而不艷。粉彩、五彩、琺瑯彩畫面中所繪的人物景致,都明顯縮小。粉彩紋飾細膩,色調淡雅,立體感強,在施彩的紋飾周圍,側視往往可見白釉地襯托出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暈」。
⑤紋飾有工筆畫風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細膩嫵媚。燒制工藝有仰燒、覆燒、支釘燒、裹足燒多種。底部有塗醬釉、藍釉、黑釉、褐釉、黑漆等多種裝飾。
⑥仿古色釉器,其足際與釉面銜接露胎處有黑色的環線。器足規整,足邊滾圓,露胎窄細。民窯器有的瓶、杯類,足部高深外撇,足里無釉,多有旋痕;馬蹄折腰式盤、碗之類,不僅口面增大,器身較矮,而且足部也放寬大(口與足徑比為2:1),端莊穩重,為一代之典型器物。
⑦仿永樂宣德青花器,釉料為一筆塗抹,無永宣時的小筆觸痕,多用加重點料冒充黑鐵斑;仿永樂甜白釉碗、盤類器物,器底全部透亮;仿宣德盤類的圈足多數為斜坡式,足脊處滾圓如「泥鰍背」狀,修胎光滑潔淨,偶有旋痕。瓶、盤類的砂底細膩光潤。
《中國陶瓷辭典(首部中國陶瓷百科全書)》收詞以中國古代陶瓷為主,少量收入了近現代詞彙。《中國陶瓷辭典(首部中國陶瓷百科全書)》共收詞10300餘條,分為陶瓷和陶瓷史名稱,部位名稱,器形,紋飾,制燒工藝,釉彩工藝,歷代名窯(窯址),款識,名家名著,陶瓷器保護、修復和鑑賞等十部分。《中國陶瓷辭典(首部中國陶瓷百科全書)》採用漢字簡化字,凡原詞為繁體字的,都換以對應的簡體字;少數容易產生歧義的保留原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