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清乾隆年間景德鎮御窯燒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清乾隆年間景德鎮御窯燒造)清乾隆各種釉彩大瓶,清代乾隆年間燒制,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7層之多,其標誌着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頂峰,享有「中華瓷王」的美稱。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1]

[]

文物評價

從燒造工藝上看,青花與仿官釉、仿汝釉、仿哥釉窯變釉粉青釉、霽藍釉等均屬高溫釉、彩,需先焙燒。而粉彩、琺瑯彩、金彩及松石綠釉等均屬低溫釉彩,需後焙燒。如此複雜的工藝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種釉、彩性能的情況下才能順利完成。

清代乾隆時期歷時60年,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太平盛世。此時,由於乾隆皇帝嗜古成癖,對瓷器情有所鍾,再加之督陶官唐英對景德鎮御窯廠的苦心經營,一大批身懷絕技的名工巧匠匯集於景德鎮,致使御窯廠的瓷器生產無論在數量還是質量上都達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特別是各種新奇淫巧的製品層出不窮,其工藝技術之高可謂鬼斧神工。這件各種釉彩大瓶,集各種高溫、低溫釉、彩於一身,素有「瓷母」之美稱,集中體現了當時高超的制瓷技藝,傳世僅此一件,彌足珍貴。

歷史沿革

據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陶成紀事》載:「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琺瑯畫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無不精細入神。」可見瓷胎洋彩在雍正時已開始燒造。從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來看,瓷胎洋彩瓷器大都製作於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九年(1744年)期間,系在當時由督陶官唐英督理的景德鎮御窯廠內製作完成。這種洋彩瓷器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據《乾隆八年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乾清宮)記載:「(乾隆八年)十一月初五日,太監程敬貴來說,太監胡世傑交洋彩紅地錦上添花四團山水宮碗十件、洋彩黃地錦上添花四團山水宮碗十件、洋彩藍地錦上添花四團山水宮碗四件、洋彩紅地錦上添花四團山水元杯盤八分、洋彩紅地錦上添花四團山水海棠式杯盤八分、洋彩殿閣詩句瓶一對、洋彩人物詩句玉梅瓶一對、洋彩詩句菊花玉梅瓶一對、洋彩西洋人物花瓶一對。傳旨:着配匣入乾清宮配匣磁器內。欽此。」宮廷對洋彩瓷器的青睞從中可窺一斑。

文物簡介

高86.4厘米,口徑27.4厘米,足徑33厘米。洗口瓶,長頸,長圓腹,圈足外撇。頸兩側各置一螭耳。器身自上而下裝飾的釉、彩達17層之多。所使用的釉上彩裝飾品種有金彩、琺瑯彩、粉彩等;釉下彩裝飾品種有青花;還有釉上彩與釉下彩相結合的鬥彩。所使用的釉有仿哥釉、松石綠釉、窯變釉粉青釉霽藍釉仿汝釉仿官釉、醬釉等。主題紋飾在瓶的腹部,為霽藍釉描金開光粉彩吉祥圖案,共12個開光,其中6幅為寫實圖畫,分別為「三陽開泰」、「吉慶有餘」、「丹鳳朝陽」、「太平有象」、「仙山瓊閣」、「博古九鼎」。另6幅為錦地「卍」字、蝙蝠、如意、蟠螭、靈芝、花卉,分別寓意「萬」、「福」、「如意」、「辟邪」、「長壽」、「富貴」。瓶內及圈足內施松石綠釉,外底中心署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