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塗光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塗光熾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出生 1920年2月14日
北京
逝世 2007年7月31日
國籍 中國
母校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華南花崗岩類地球化學》

塗光熾 (1920年2月14日 - 2007年7月31日),出生於北京,是一位礦床學及地球化學家[1]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

1944年塗光熾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1949年獲得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7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007年7月31日逝世,享年87歲[3]

1950年9月回到中國;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56年參與了制定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長遠規劃的工作;1966年開始先後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2003年提出了"比較礦床學"。

人物生平

1920年2月14日,出生於北京,籍貫湖北黃陂。

1937年,畢業於天津南開中學。畢業後參加革命工作,發動群眾、組織抗日的活動。

1938年8月,受黨指派到延安抗大五期學習。

1939年6月,畢業後繼續在陝西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1940年,在回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學習期間積極參加學生愛國民主運動。

1944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地質地理氣象學系。

1949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擔任助理研究員(Research Associate)(至1950年)。同年8月在紐約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0年9月,衝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投入到地球科學的建設事業中。

1950-1951年,在清華大學任副教授,並首先在中國開設地球化學課程。

1951-1954年,在蘇聯莫斯科大學進修。

1955年,任北京地質學院副教授。

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任副研究員、研究員,自1960年起任副所長。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質學院、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教授。1956年他參與了制定中國第一個科學技術長遠規劃的工作,當時年僅36歲的塗光熾,除研究工作外還承擔了指導研究生的任務,除"文化大革命"期間外,他從未間斷過指導研究生的工作。

1966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所長、名譽所長。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3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2003年,立足於地球科學的宏觀性和區域性,塗光熾提出了"比較礦床學" 。

2007年7月31日,塗光熾逝世,享年87歲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20世紀50年代,參與和領導祁連山綜合地質考察。60年代提出了鈾礦地質改造成礦理論,並推廣到其他一些礦床。70~80年代參與和領導地球化學所華南花崗岩類地球化學研究,提出成岩成礦多成因觀點從事層控礦床、鐵礦及金礦研究,提出中國層控礦床形成機制、發育特徵,富鹼侵入岩帶特徵及金礦類型、找礦方向與北疆礦床分布規律等。90年代以後從事超大型礦床及低溫地球化學研究,提出中國超大型礦床時空分布特點和分散元素地球化學若干規律、西南大面積低溫熱液成礦域等見解 。

學術論著

1、塗光熾.1963.乾旱和極端乾旱氣候條件下硫化物礦床氧化帶發育特徵.地質學報,43(4):361-377.

2、塗光熾.1973.七十年代自然科學領域中一個新生長點--環境科學.環境地質與健康.北京:科學出版社,1-3.

3、塗光熾.1975.疊加與再造--被忽視了的成礦作用.湖南地質科技情報.鐵礦座談會資料匯編(1):68-75.

塗光熾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塗光熾

4、塗光熾.1987.華南兩個富鹼侵入岩帶的初步研究.見:花崗岩地質與成礦關係.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1-37.

5、塗光熾.1988.一些金礦床地質問題的討論.地質找礦論叢,3(1):1-8.

6、塗光熾.1989.中國南方幾個特殊的熱水沉積礦床.見:中國地質科學院礦床地質研究所編.中國礦床學--紀念謝家辰誕辰90周年文集.北京:學術書刊出版社,189-198.

7、塗光熾.1990.中國原生金礦類型的劃分和不同類型金礦的遠景剖析.礦產與地質,1-10.

8、塗光熾.1991.地球化學走向何方?南京大學學報(地球科學),3(3):203-209.

9、塗光熾.1993.關於砂金礦床形成條件及砂金礦床與厚生金礦床空間關係的討論.見:中國金礦地質地球化學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2-27.

10、塗光熾主編.1993.新疆北部固體地球科學新進展.北京:科學出版社.

11、塗光熾.1995.回顧30年來的礦床學.見:王鴻禎主編.中國地質學科發展的回顧.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26-134.

12、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編.1998.高等地球化學.北京:科學出版社.其中"緒論--兼論地球化學領域近十餘年來的若干重要進展"系塗光熾執筆.

13、塗光熾.1998.貴金屬找礦的若干問題討論.見:陳毓川主編,當代礦產資源勘察評價的理論與方法(186-191).北京:地質出版社.

14、塗光熾.1998.試論非常規超大型礦床物質組成、地質背景、形成機制的某些獨特性--初談非常規超大型礦床,中國科學(D輯)28卷增刊,1-6.

15、塗光熾.1999.初議中亞成礦域.地質科學,34(4):397-404.

科研成果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82年 華南花崗岩類地球化學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一)
1987年 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 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一)
1993年 中國金礦主要類型、成礦模式及找礦方向 國家黃金管理局一等獎(排名第一)[4]
1996年 《中國礦床》(擔任鉛鋅礦床部分)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人才培養

教育思想

塗光熾也為自己和青年科學工作者提出了下列八句話作為座右銘:設想要海闊天空,觀察要全面細緻;實驗要準確可靠,分析要客觀周到;立論要有根有據,推論要適可而止;結論要留有餘地,表達要言簡意賅。

塗光熾一再強調:"要學會獨立工作";"研究生不同於大學生,要學會自學";"要學會查文獻,熟習自己研究領域的進展"。每隔一段時間,塗光熾都要親自主持全室的學術會議,要每個人作各自領域相關問題的調研報告,既活躍了學術空氣,又使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啟發思路、擴展知識,還使每個人學會組織材料、綜合分析、準確表達、提高水平。在培養研究生過程中,從課程、外語、選題、野外考察計劃、室內地球化學方法,到審定論文提綱,他都親自指導。他總是把研究生放在與國民經濟發展關係最密切的或基礎研究中最前沿的科研領域中培養鍛煉。如金屬礦產資源的礦床地球化學研究、環境地球化學、微量元素地球化學、層控礦床地球化學等新興學科。他放手讓研究生在這些領域中鑽研,教育他們要有創見、有抱負,要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理論,不要做書呆子,成為墨守成規者。

開設課程

1950年,塗光熾回國後,就在清華大學講授地球化學,這是在中國最早開設的地球化學課程。1955年1月,塗光熾留蘇回到北京,他先到由派他留蘇的清華大學地學系和北京大學地質系、天津大學(原北洋大學)地質工程系和唐山鐵道學院地質組合併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繼續任教,開設了"找礦勘探"和"礦床成因"課程。他以當時的經典教材為基礎,結合留美期間所做的實驗工作和留蘇期間在烏拉爾等礦區大量的野外實踐,把國際上最新的理論和方法介紹給學生,因此,他的講課內容新穎而豐富,論證嚴謹而深刻。

1955年11月18日,高等教育部批准北京地質學院成立學術委員會,塗光熾副教授當選為學術委員會委員。後來塗光熾到中國科學院任職後仍兼北京地質學院副教授,繼續開設上述兩門課程。50年代後期,他仍在北京地質學院和北京大學兼課。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地球化學系後,他多次到該系講授礦床地球化學課程,後來他擔任了兼職的該系的副主任。

指導學生

塗光熾親手培養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包括:歐陽自遠(院士),趙振華(中科院廣州地化所),劉叢強(院士),李獻華(中科院地質所),周永章(中山大學),黃偉林(美國),胡耀國(廣東),吳豐昌(北京),陳振樓(上海),黃琳(美國),魯觀清(加拿大)等。他指導的博士後包括:胡瑞忠(中科院地化所),周懷陽(同濟大學),陳衍景(北京大學),倪師軍(成都理工大學),王京彬(中國有色),肖榮閣(地大北京)胡斌(中南大學)等。

塗光熾從20世紀50年代後期起,先後為國家培養了近40名研究生,培養了幾代地球化學領域的大量科技人才。他培養的人才已成為中國地學研究、教學和生產的骨幹力量,有的已成為中國礦床學、地球化學等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及有名望的科學家和管理專家。他提出人才與成果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他強調第一流的研究所要出第一流的成果、出第一流的人才。因此,他總是從繁忙的工作中擠時間給科研人員、野外地質隊的技術人員做學術報告,講授地學領域的新理論、新思想,以提高在職人員的理論水平;到兼職的院校給教師和學生上課;親自指導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後完成學業與從事科研工作。

塗光熾
塗光熾(1920.4.2——2007.7.31.),礦床學及地球化學家

榮譽表彰

1980年--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85年-- 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

1993年--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1995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

個人生活

在塗光熾因病住院前4個月舉行的全國礦床大會上,他仍提出了二氧化碳與金、鈾的成礦作用,即使在他臨終前的病榻前的衣物中,仍帶着有關二氧化碳與金、鈾的成礦作用的資料。

人物評價

塗光熾先生是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和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奠基人。上世紀60年代,他和侯德封等老一輩科學家根據國際地學發展和中國經濟建設、地學科研工作的迫切需要,不失時機地集中優勢科研力量,在貴陽組建了中國第一個地球化學專門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在20世紀90年代,他又建立了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40多年來,他為兩所的建立、發展和壯大付出了畢生心血。

塗光熾從事地學研究近70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新觀點,為地球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塗光熾是中國著名的礦床學家、地球科學家和中國地球化學學科的奠基人。他為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和地球科學事業的發展以及地球化學優秀人才的培養做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足跡遍布除南極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六大洲,汗水灑在了除台灣、西藏以外的中國各地,他的考察遍布國內外的600多個礦床--塗光熾的院士稱號是他用雙腳一步一步"丈量"出來的。

歐陽自遠說,塗光熾具有"赤誠的愛國熱忱、求實的研究作風、持續的創新精神、一貫的嚴謹學風,終生追求真理";徐冠華院士讚許塗光熾一生"坦坦蕩蕩做人,勤勤懇懇做事,嚴嚴謹謹做學問";路甬祥則稱塗光熾是"地學大師,學界楷模"。

塗光熾先生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他所鍾愛的地球科學事業,在礦床學和地球化學領域取得了卓越成就,為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和地球科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一生始終和國家、人民的事業緊密聯繫在一起。因而中國地球化學學科的創立和地球化學事業的發展是和塗光熾的貢獻與建樹分不開的。

後世紀念

"紀念塗光熾先生誕辰90周年大會暨塗光熾學術思想研討會"定於2010年4月12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召開。"設想要海闊天空,觀察要全面細緻,實驗要準確可靠,分析要客觀周到,立論要有根有據,推論要適可而止,結論要留有餘地,文字要言簡意賅。"這是已故中科院院士塗光熾對科技人員和研究生的要求。在今天舉行的塗光熾誕辰90周年大會暨學術思想研討會上,歐陽自遠院士引用了這段話,以警示後來者。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在給大會發來的賀信中也引用了此語,希望今天的科技界銘記。

視頻

百名院士的入黨心聲丨塗光熾:新中國成立前在美秘密入黨 2021年06月26日發布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