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北鎮天主教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海北鎮天主(教堂)原圖鏈接來自 馬蜂窩 的圖片

海北鎮天主教堂歷史悠久。公元一九零二年法國神父陸平來此傳教,並於一九零九年建成具有歐式建築風格,可納三千人的大教堂,從此,海北得名「大天主堂」,並以此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海北鎮位於黑龍江省海倫市最北部,與黑河地區接壤,素以物產豐富,商貿興旺著稱。始建於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由法國神父陸平來此建立名為「聖若瑟屯」大天主教堂,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這裡開始建屯,公元1912年(民國元年)改為海北。其天主教發祥地的歷史,使小鎮蜚聲海內外,聞名遐邇,成為黑龍江省著名的天主教區之一。

教堂簡介

文革期間,大教堂被拆毀。一九八零年為落實黨的宗教政策,海北鎮政府籌資12萬元,建設了一座面積264平方米,可容納八百人左右的中型教堂。但由於教堂面積小,難以滿足信教群眾開展宗教活動的需要。海北鎮政府及天主教會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下,廣泛招商引資,從韓國引進資金280萬元,鎮政府採取劃撥土地,減免規劃費等方式投資35萬元,開始籌建新教堂。該教堂在建設過程中得到了省、地宗教主管部門,市委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從而確保了新教堂重建順利進行。新教堂由綏化市長城設計院負責設計,海倫市建聯公司負責施工,並於1999年6月18日破土動工,於2000年9月18日竣工。新教堂占地5528平方米,建築面積2488平方米,鐘樓最高點達46.4米。教堂內設有大教堂、小教堂、辦公室、會議室、休息室等,室內設施齊全,並採取集中供暖。

海北天主教堂的落成不僅滿足廣大信教群眾開展宗教活動的需要,而且對擴大海北知名度、吸引外地客商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創造了有利條件。

基督教建築

初期基督教建築反映了當時一些奴隸和貧民,早期基督教雕塑,主要表現在紀念死者、寄託對來世希望的石棺雕刻上[1]

基督教於1~2世紀開始流傳。羅馬帝國於313年頒布《米蘭敕令》取得合法地位後,教堂建築逐漸發展起來,羅馬一地就有30餘座。5 至 10 世紀西歐的基督教建築,主要的類型是教堂。早期基督教徒利用羅馬建築作為禮拜儀式之用,沒有固定的教堂型制,其中大部分是將羅馬的巴西利卡改為教堂。教堂平面有圓形和多邊形的。

教會規定:聖壇必須在東端,大門朝西。聖壇為半圓形穹頂所覆蓋,聖壇前設祭壇,祭壇前又增建一橫翼,比較短;與巴西利卡一起形成長十字形平面,稱為拉丁十字,象徵基督受難。一般在巴西利卡前還有一個三面有圍廊的前庭,中央設洗禮池。獨立的鐘樓位於教堂一側,形成完整的群體。這種巴西利卡式教堂[2]是西歐中世紀天主教堂的原型,典型實例是羅馬聖彼得教堂。

視頻

海北鎮天主教堂 相關視頻

海倫同城-海北鎮宣傳成片
談宗教的起源

參考文獻

  1. 早期基督教美術,豆丁網,2012-08-06
  2. 教堂建築風格簡簡史,搜狐,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