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浪漫主義美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浪漫主義美術產生於大革命失敗以後的波旁王朝復辟時期,人們對啟蒙運動宣揚的理性王國越來越感到失望,一些知識分子感到苦悶,他們反對權威、傳統和古典模式,從而產生了浪漫主義美術。他們提倡注重藝術家的主觀性和自我表現,以民族奮鬥的歷史事件和壯美的自然為素材,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麗的想象,誇張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現激烈奔放的感情。總之,他們重感情輕理性,重色彩輕素描,不滿現實,追求幻想。 中文名 浪漫主義美術 外文名 無 人 物 德拉克洛瓦 特 點 他們重感情輕理性,重色彩輕素描

醞釀誕生

文藝復興是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希望突破封建主義的生產關係和宗教對精神的禁錮,要民主、要科學、以人性衝擊神性的人文主義思潮在文化領域內的體現。古典主義使資本主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實力上不足以推翻封建主義,封建主義也無力把資產階級鎮壓下去,二者值得相互脫節的暫時平衡。但二者的妥協並不意味着資產階級不想奪取政權以利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一旦資產階級的實力更加強大,必然要向封建的生產關係挑戰,對舊制度發起進攻。這

種趨勢反

映到文藝上來便是浪漫主義的興起。

浪漫主義的興起與英國的產業革命直接相關。產業革命在 17世紀或更早已經悄悄地開始。18世紀後半期英國的瓦特(1736-1819)發明的蒸汽機以被廣泛利用,機器代替了以農業為基礎的手工業作坊式的生產。人們開始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這種空前的變化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敢於打破一切傳統,蔑視任何權威,對以農業為基礎的重商主義的絕對君主專政做出新的評價。這種浪潮由英國迅猛地波及整個歐洲,衝擊着各個領域,具體到文藝上來便是浪漫主義的誕生。[1] 浪漫主義的「 浪漫 」在英文中由「空想」、「幻想」、「愛情」 、「小說」等含義;作形容詞則為「離奇古怪」 、「荒誕不經」 。但不論作名詞還是形容詞都具有「理想」(idea)的含義,所以浪漫主義又可稱為理想主義( ldealism) 。作為一種美學思潮,浪漫主義強調主觀、個性、感情和非理性。作為藝術發展歷史的概念,它是對古典主義所持的常理常情和冷漠的說教,是對嚴謹、規範、自覺的否定和破壞。浪漫主義最早出現在產業革命的策源地英國的文學上,如湖畔派詩人的代表華爾華斯的詩篇和發表於 1800年的華爾華斯的《抒情歌謠序》被認為是浪漫主義宣言。18世紀50年代後,德國形成了有歌德(1749-1832)和席勒(1759-1805)參加的浪漫主義運動,19世紀傳到法國從而達到了浪漫主義的全盛時期。文學上出現了雨果( 1802-1885),美術上出現了籍里柯和德拉克洛瓦。[2]

基本特徵

重中古

古典主義的核心是回到古代羅馬,一切以古羅馬為典範,浪漫主義則要求在被視為野蠻的中世紀的荒誕中尋求創作的靈感,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從法國為大哲學家盧梭( 1712-1778 )所說的「野蠻人比文明人更高明,更智慧,更美」析認識出發,他們常常選用中世紀的傳奇故事作為創作的題材,如德拉克洛瓦的《但丁與維吉爾》、《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中世紀傳奇大多與騎士遊俠有關,再加上當時資本主義正向海外擴張勢力。在「本土」,過去寧靜的生活已被機器生產所破壞,因而浪漫主義在嚮往中世紀的同時,也渴望和追求着一種具有傳奇色彩的異國情調。

重自然

古典主義以宮廷為描寫的對象,即使是真正的自然也要加以人工的雕琢以適應上層社會的審美趣味,交談必須使用經過修飾的語言。浪漫主義者則重視自然,這包括兩層意思:一是真正地回到沒有經過人矯飾、改造過的大自然中去。認為人在原始社會沒有經過改造的自然狀態下,有着天賦的人權,人人得以平等享受大自然的賜予,得到自身的發展和自由。他們要突破城市的囹圄,擺脫文明社會的干擾,謳歌鄉村、田園、山林、天空、大海和異國風光。二是擺脫羈絆得到真正的自由。只有自由才能打碎封建的枷鎖,反之,只有打碎封建的枷鎖才能得到自由。雨果在其名劇《海爾娜妮》序言中宣稱:「浪漫主義歸根結底是文學中的自由主義。」這可說是對浪漫主義十分坦率的表述。聯繫到浪漫主義的藝術實踐看,重自然也可說是重個性的一種表現。

重感情

古典主義講求共性,認為共性、理性即真理、即美;提倡在統一的道德標準下冷靜地對待一切,抑制自己的感情和個性。浪漫主義認為應該大力肯定人的感情和個性,敢愛敢恨,強調「感情高於理智」,「信仰高於理性」。浪漫主義的作品熱情澎湃,人物有着鮮明的個性。拜論的作品充滿着愛與恨,在感情的狂熱中往往伴隨着離奇而荒誕的幻想。在浪漫主義的詞彙里感情與幻想相聯,幻想就是具有個性的感情的希望。在視覺藝術上,為了表達感情,他們強調色彩而把線條放在了次要的地位。

重形式

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都重視形式,但二者的方式和目的有所不同。古典主義在於用單一的模式規範作品的內容,浪漫主義在於用多種形式表達內容。古典主義從封閉中注意形式的統一,達到「善」。浪漫主義從開放中注意形式,以表達感情的奔放,達到「美」。古典主義的形式與道德相聯繫,浪漫主義的形式與審美相聯繫。

重對比

重對比是浪漫主義重要的美學原則。 1823 年雨果所寫的《克倫威爾》序言,被公認為是浪漫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在序言中他猛烈地抨擊古典的悲劇法則,主張應像莎士比亞的戲劇那樣刻畫人物性格,爭取更大的自由和真實;推崇橫掃歐洲封建勢力的拿破崙,宣稱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可成為藝術題材的對象;藝術的真實基於現實的真實,為此必須選擇,不過不是選擇「美」而是選擇有特點的東西。他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與古典主義要求的純正、和諧相對抗的美學原則即「對比的原則」,認為自然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兩種不同要素在對比中表現出來的,如雄偉與秀婉、高尚與卑下、至美與至丑、文明與野蠻、人性與獸性、光明與黑暗等。這個宣言標誌着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的徹底決裂。

人物作品

法國的德拉克洛瓦是最偉大的浪漫主義畫家之一,在藝術上,他是一位重個性、重想象、重激情、重色彩的大師。《西奧島的屠殺》描繪了希土戰爭中希臘人民遭受土耳其軍隊虐殺的情景,畫家表現了對希臘人民極大的同情。《自由引導人民》描繪的是1830年7月革命,法國的工人、市民和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走上街頭反對封建政權的場面。在這次大搏鬥中,畫家真正看到了人民的力量,他把自己的激情傾注在這幅畫中。這幅畫描繪了當代的題材,有着真實的生活氛圍,他把群眾作為主體,同時這些人物有着鮮明的社會性角色。浪漫主義繪畫另一位傑出代表是西班牙畫家哥雅,他的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特性、現代性和實際的歷史性感覺。」他最有代表性的繪畫是《槍殺馬德里市民》,畫家描繪了1808年西班牙人民起來反對拿破崙入侵的史實,他以無法抑制的熱情歌頌了愛國的人民

參考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