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密地質災害觀測研究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波密地質災害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波密站」)位於有「西藏江南」之稱的林芝市波密縣,為中國科學院與西藏自治區聯合共建的野外台站,具體由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負責實施。波密站西距林芝市235公里,東距成都1450公里。
波密站所在的帕隆藏布流域位於喜馬拉雅山東段和念青唐古拉山東段之間,是印度洋暖濕氣流向青藏高原傳輸形成的舌狀多雨區,這裡海洋性冰川集中分布、新構造運動活躍、岩層破碎,是青藏高原地質災害集中發育的地區,災害類型涵蓋崩塌、滑坡(含溜沙坡)、泥石流和冰湖堰塞湖,且多以鏈狀形式出現,表現出類型眾多、災害集中,活動強烈,規模較大且破壞力極強。
波密站圍繞災害形成運動機理與防治技術,以地質學、地理學[1]、岩土力學、水力學和水文氣象等學科為基礎,致力於解決進藏公路鐵路、跨界河流水電開發和國土資源保護中的地質災害問題。
二、研究方向
波密站是以崩塌、滑坡、泥石流[2]和冰湖堰塞湖觀測為對象的地質災害綜合觀測站,以野外觀測和試驗模擬為基礎,致力於以下研究方向:
(1)分析全球氣候變化下降水和氣溫的發展趨勢,研究崩塌、滑坡、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潰決對降水和氣溫變化的響應規律,揭示其發育規律與成災特徵;
(2)研究地震加速度疊加效應作用於崩塌、滑坡、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潰決的力學機理,揭示崩塌、滑坡、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潰決與地震活動的時空耦合規律;
(3)研究崩塌、滑坡、泥石流、冰湖堰塞湖和洪水相互轉化的臨界條件,揭示其鏈生關係,構建崩塌、滑坡、泥石流、冰湖堰塞湖和洪水鏈生過程的風險評估評估方法;
(4)研究藏東南地區崩塌、滑坡、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潰決的基本特徵,探討區域崩塌、滑坡、冰川泥石流和冰湖潰決的參數計算方法,構建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幹線鐵路工程的地質災害風險評估預測與災害防治技術
三、觀測內容
(1)冰川泥石流觀測系統:
主要包括:氣溫觀測、降水觀測 、冰川觀測、融雪觀測、徑流觀測、泥位觀測 、振動觀測、地聲觀測等。
(2)滑坡(崩塌、溜砂)觀測系統:
主要包括:位移觀測(深部、地表)、降水觀測、徑流(滲流)觀測、水位(地下水)觀測、孔壓含水觀測、氣溫觀測、振動觀測、風速觀測 等。
(3)冰湖堰塞湖觀測系統:
主要包括:冰川觀測、氣溫觀測、降水觀測、徑流(滲流)觀測、水位觀測等。
四、觀測點建設
波密站的主幹觀測點包括古鄉溝冰川泥石流觀測點(N29°54',E95°27',海拔2790m)、102滑坡觀測點(N30°4',E95°8',海拔2450m)、米堆光謝錯冰湖觀測點(N29°27',E96°29',海拔3670m)、易貢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堰塞湖綜合觀測點(N30°11',E94°55',海拔2200m)。各觀測點將系統觀測藏東南典型地質災害發生過程中的水文、氣象、土體特徵變化與泥石流形態等參數,觀測站以自動化觀測手段為主,數據經GPRS或北斗衛星傳輸至波密站數據接收終端,實現全自動實時數據觀測。
五、主要成果及貢獻
建站4年來,主持完成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YSH關鍵技術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以我站科研人員作為項目技術負責完成勘查的中國科學院西藏區域集群項目「西藏樟木口岸滑坡勘查評估與綜合防治方案」入選中國科學院2013年19項重大科技產出,並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38億元專項資金支持,該成果在2015年4·25西藏地震災害恢復重建中被西藏自治區應用;以我站研究成果為重要技術支撐的天山天池冰川泥石流研究成果獲2014年度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獎科技貢獻二等獎。
參考文獻
- ↑ 地理學的概念及其學科分類 ,搜狐,2017-05-24
- ↑ 關於「泥石流」,你知道多少?,搜狐,2020-08-09